读《半尘》
文/祝桂丽
《半尘》这本诗集,是闫殿才老师的处女作。
书名很带一些禅意。“半”字,我觉得好。人生就是如此,一半一半的过,从来不会真正的完满。幸福与无奈各占几成,成功与失败互相纠缠;年轻一半,年老一半;甚至说话,随着年龄增长,不得不真一半,假一半。不必指责,这就是“尘”世。天平左右,有失有得。闫殿才老师悟了这些,他用阅尽沧桑却不落寞的眼睛,洞察世事,感悟人生。诗歌,就是思想郁积于心的块垒,不吐不快,于是《半尘》展现在我们眼前。且让我们睁开第三只眼睛透视“半世人生半世悟,半程烟火半程尘”吧。
闫殿才老师诗歌的特点,大开大阖,语言大俗大雅,丰富的信息,冷静风趣的语言。一句诗,就是一个故事。他只负责三言两语罗列几个物象,给思维留有极大的空间,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去感悟,仿佛大写意国画,寥寥几笔,极简,却诗意顿生。
第一辑故乡
故乡,是心灵栖息的港湾,是创作不竭的源泉。从《小村》开始,浓浓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对故乡的情怀渗透在那些相依为命的耕牛、水井、树木、河、桥,甚至土地庙等物象中,用冷静的笔触展示故乡人的生存状态、男女的情感状态。“男人们爱抬杠,抬完杠聊女人,聊完女人,聊老牛/女人们把家里仅剩的一把黑豆,放到牛槽/像给自己男人碗里,夹一块肉”(《老牛》)细节描述中,故乡人的淳朴感情,被留在记忆“那一年联产承包,民二叔没要犁铧,没要耙/只把那头耕不动地的老牛,默默领回家”人对老牛的感情如暗流,表面平静,实际是复杂而汹涌澎湃的。
老磨坊,是小村重要的集散地,“这时候的小村是欢快的/没牙的老汉看着比自己老的石磨笑/蒙眼拉磨的驴和赶驴的小伙儿笑/掌筛的媳妇和荡面的箩在笑/光屁股的孩童和树上的鸟在笑”(《老磨坊》),四句诗,把男女老少***同劳作的场景描写得淋漓尽致,人物有特写,有个性,有血有肉。这时候的诗歌,是流动的画,画面气氛快乐而朴实。“村后向阳坡的坟头,刚好能看到老磨坊/安放在这里的祖宗们,每天都在等待开磨的日子/转动的碾砣,像他们伏下的腰”结尾,与前面欢乐的场景形成强烈的对比。但是,诗句凉却不悲,有安于命运安排的冷静。这种冷静,逼着读者不得不深思我们的来处与去处。
把这一辑的内容捋一捋,发现作者眼中故乡的一切皆可入诗。这应该是源于诗人对生活有深刻的认识,有抓取寻常事物诗意闪光的能力。比较起那种故作高深、用隐晦的词句写作、用故弄玄虚烘托神秘、让读者不百度一下读不懂的作品,闫殿才老师的诗歌更具有亲和性,更能深入人心。“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红楼梦中一副对联用这里也不错。
第二辑 他乡
这辑内容选材以西藏居多。《他乡》辑带着高原亘古的苍凉,带着浓郁的地域特色,带着诗人对当下的思考,走进读者的视线。诗中看出,是工作原因进藏。行吟之路上,诗人透过他乡事物表象,表达自己独特感受。主题有教化,有怜悯,有迷惘。
“世界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高晓松那句耳熟能详的句子,后来被大众演变为“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读不懂的诗和到不了的远方“。大众对这句话的演变,可以窥一斑而知全貌,看出了诗歌与读者之间的距离。难怪大众要调侃,当下,有一些诗歌就是自说自话,像得了自闭症,远离外面的世界。从这个角度来讲,闫殿才老师的诗歌,不管表达的主题是什么,他都能够找到一个恰当的突破点、合适的表述方式,让普通读者也可以读得懂,也可以有所收获。比如:
“有些鸟儿喜守棚,畏畏缩缩成了鸡/有些鸟儿擅御风,摇摇摆摆变成鸿”(《价格》)诗中开篇句子的观点,是内心的感悟,也是对他人的警醒。估计作者头脑中肯定是先有了这个点,再进一步从自己的经验与认识中,搜寻可以证明这个观点成立的证据。他成功运用众多相同物种却个性不同的意像,阐发自己独特的理解。用西藏的牦牛与故乡的黄牛做对比;海拔五千米与平原对比;飞鸿和鸡对比;守村的人与飞出去的人又是对比。以反复比较的手法,进一步证实开篇的观点。像充满诗性的议论文,摆事实,讲道理,辨是非。结尾平静的摆出结局“守到老守住了一抔土/飞到老飞出了一座山/商场的牛肉干/牦牛:125元/袋。黄牛:45元/袋”读完这首诗,不禁令人拍案称奇,真是个性!看题目绝不会想到简单的对比,蕴含深刻的哲理。这首诗告诫人们走出去,目光放远。尤其对年轻人,具有深刻的启发教育意义。
第三辑拾遗
从《半尘》的分辑栏目与内容看,闫殿才老师是按照区域来大体划分各栏目收录题材的。“故乡、他乡、拾遗”。一开始纳闷“拾遗”的取材范围,看了诗集内容突然明白,应该是正在工作生活的地方。其实作于何时何地有什么关系?只要诗歌能立足自我,展示灵魂独特的丰富性;能触动心灵,产生***鸣,让灵魂得到洗涤,就是好诗。
本辑收录很多钓鱼题材的,闫殿才老师是钓鱼高手。他不单纯钓鱼,还钓出许多感悟与哲理。“鲅鱼喜欢吃海鲫鱼、梭鱼、青鳞、餐条、虾虎鱼 / 我喜欢钓鱼 / 用海鲫鱼、梭鱼、青鳞、餐条、虾虎鱼 / 你吃海参、鲍鱼、牛羊肉、五谷杂粮、蔬菜 / 喝白酒、黄酒、啤酒、葡萄酒 / 你说,别钓了,要积德”(《积德》第一节)句子简单至极,却把“我”和“你”的一种生活状态展示出来,让读者自己去对比,对比的结果,让“你说,别钓了,要积德”成了极大的讽刺。生活中常有这种现象,遇到某事,有些人喜欢把自己的思想观念强加在别人身上,喜欢占据道德高地,用自己并不高明的认知来绑架他人的行为。比如公交车让座。有时,没有主动给年纪大一点的人让座,就会被有些人挥舞道德大棒指责。其实际,情况也许并非如此。从创作技巧来看,作者善于从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种事物中寻找到内在联系,用简朴的语言呈现出来,结句发人深思。
另外来自家庭生活方面的题材“我只会做土豆饼 / 从小你说喜欢吃,我便开始做 / 经常做。你百吃不厌,我越做越好 / 高中每周回家两天,做两次 / 大学每学期回乡一次,做一次 / 我把岁月越煎越老 / 你把空间越吃越长”(《土豆饼》)这些絮语似得句子,又是极为简单。却分明看见靠近人生黄昏的铮铮铁骨满怀柔情,百般溺爱的心正合着女儿脚步的节奏跳动,其诚惶诚恐的姿态让人潸然泪下,让人明白了真正的大丈夫敢于: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等到某一天,你远嫁他乡 / 我不知道 / 我的技艺会不会生疏了”结句突然让读者顿悟,做土豆饼多年,越做越好,仅仅因为女儿喜欢,而自己并不喜欢,让读者更进一步感受一颗无我之爱心!
还有来自于工作生活的感悟《本性》、《广告》、《终点》等等,都常常运用生活中常见的物象或者意象,把现实中的矛盾与冲突,纠葛与无奈,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来,使读者在反复地咀嚼中,心境裹满了跌宕的诗意。
《半尘》时光里的感悟是低调而奢华的,记录过往,蕴含哲理。写诗的人很多,出书的人亦是很多。我想,对于有些作品集,只是一种流行。像有些本来不喜阅读的款爷,家里装修一定要装上豪华书橱,里面精美的大部头,沉寂着,等风吹动尘埃飘来荡去。
据了解,闫殿才老师正式创作也就是这二三年。他以前从事的工作是商人、企业家。做这种工作的人,需要付出全副精力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上立足。风云变幻的商场如战场,企业的生存关系着许多人的生存。这样一副担子已经够重,就算年少时诗意曾经闪耀,人到中年,粗粝的生活也会把诗意磨砺的面目全非。然而,《半尘》的出版,像是一个奇迹!包括他以后的创作,越来越证明,他的创作能力是一眼汩汩流淌的活泉。
“半程烟火”里,有许多成功也有许多无奈。“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打起精神,任世间烟火繁杂,任流年一路坎坷,文学路上不再年轻的新人负重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