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才子传》之刘禹锡

人于红药唯看色,莺到垂杨不惜声。

此两句诗最深的含义莫过于体现“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的侠士精神,刘禹锡和柳宗元的感情正是如此。如果要找出大唐里能真正代表成熟和饱满的诗或诗人,非刘禹锡莫属。刘禹禹能被称为“诗豪”,不仅指其诗多而盛,更是指写诗的状态和成诗的速度,以及诗中所饱含的人间烟火的味道。刘诗中兼含各种感情色彩,有如绚丽的春,盛夏的雨,如雄鹰背上的秋风,腊梅绽放的清香。

最早知晓刘禹锡,是在中学时所学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总感觉刘禹锡天生就有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后来读过他的《陋室铭》,更觉得此人非同一般。当然,其中还有更多的关于爱情的经典诗歌,如《竹枝词》中的一首:

杨柳青青江水平,宜郎江上放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如果说柳宗元体现出忧郁与低沉,是黑色的代名词,那刘禹锡就是乐观阳光,是生命绽放的代名词。住着半间茅草屋,一到下雨屋里可以划船,在这样的日子里,居然还有心情“调素琴,阅金经”。一生之中有二十三年被贬,居然看不出他有半点愁闷之态。而只要有一点迁升的机会,又管不住自己的嘴。上篇老夫在写柳宗元时,就讲到因为刘禹锡吟了那首著名的诗: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把皇帝老儿都惹怒了,导致十年的流放又加了十三年。不过这丝毫不影响他的嘴欠,二十三年回来之后,他又重游玄都观,又写了一首《重游玄都观》:

百亩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今何在?前度刘郎今又来。

刘禹锡之所以能回来,主要还是因为那个恼怒的唐宪宗早已不在了,他回长安时,皇帝老儿都换了两任。这或许是他的意志使然。

刘禹锡从被贬连州到改贬夔州,其诗风由此前的飘逸轻浮逐渐变得厚实沉稳,如他在夔州所作的《浪淘沙令》: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想想当年和柳宗元一起被贬时,刘曾安慰柳说: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可惜柳宗元作为一个大男人,居然想不开,在抑郁中早逝,否则,后面就不会只剩了刘梦得和白乐天的神仙日子。这对刘禹锡来说,多少还是有点遗憾。刘活了七十多岁,后面享受着高官厚禄,珠围翠绕的富贵生活,而柳宗元,已经在地下埋了二十多年。可见,只要活着,就会有希望。

作为大唐第一刺头的刘禹锡,自是有其骄傲的资本,他自称是中山靖王之后(刘备当年也是这样说的),对一般的权贵自然不放在眼里,在刘禹锡当红的日子里,牛僧孺还只是个无名小卒,曾怀揣着诗词怯怯的请刘禹锡指正,没想到牛僧孺爬得如此之快,很快成了刘的顶头上司,乃至一直将刘禹锡贬到最偏远之处。这或许是刘禹锡一生之中最不应该看错的一个人吧。在刘禹锡的心里,权贵或许根本就不值一提,比如《乌衣巷》这首诗: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东晋时,乌衣巷曾住着王谢家族,显赫一时,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败,不禁令人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显赫与衰败,繁荣与凄凉,形成鲜明的对比,那种人世变幻的沧桑之感,尤为强烈。当年的燕子,不也落在了寻常百姓的家吗?只有刘禹锡,才能拥有这种豁达而苍凉的胸襟。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正如刘禹锡在《西塞山怀古》里所写的这两句诗。无论你怎么伤心怎么难过,客观的世界依然在运行,山河美景依然波澜壮阔。正是由于刘禹锡看透了生活的本质,明白了事物运行的规律,才能在一次次的放逐中让生命变得更加充盈而厚实。

晚年的刘禹锡和白居易这一对哥们,经常在一起饮酒赋诗,有一段时间,白居易感叹自己老了,流露出消极的情绪,刘针对白所写的诗,回了一首

《酬乐天咏老见示》:

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于今很多学者退休干部的书房里会悬挂一幅字:“桑榆为霞”。这得感谢刘梦得的这两句诗: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在老夫看来,刘禹锡用不着李白的冷月光,也不要杜二的苦瓜脸,自始至终充满着阳光,带给人愉悦和温暖。

《唐才子传》如此描述刘禹锡:

?禹锡,字梦得,中山人。贞元九年进士。又中博学宏辞科,工文章。时王叔文得幸,禹锡与之交,尝称其有宰相器。朝廷大议,多引禹锡及柳宗元与议禁中。判度支盐铁案,凭藉其势,多中伤人。御史窦群劾云:"挟邪乱政。"即日罢。宪宗立,叔文败,斥朗州司马。州接夜郎,俗信巫鬼,每祠,歌《竹枝》,鼓吹俄延,其声伧伫。禹锡谓屈原居沅、湘间,作《九歌》,使楚人以迎送神。乃倚声作《竹枝辞》十篇,武陵人悉歌之。始,坐叔文贬者,虽赦不原。宰相哀其才且困,将澡用之,乃悉诏补远州刺史,谏官奏罢之。时久落魄,郁郁不自抑,其吐辞多讽托远,意感权臣,而憾不释。久之,召还,欲任南省郎,而作《玄都观看花君子》诗,语讥忿,当路不喜,又谪守播州。中丞裴度言:"播,猿狖所宅,且其母年八十余,与子死决,恐伤陛下孝治,请稍内迁。"乃易连州,又徙夔州。后由和州刺史入为主客郎中。至京后,游玄都咏诗,且言:"始谪十年,还辇下,道士种桃,其盛苦霞。又十四年而来,无复一存,唯兔葵燕麦动摇春风耳。"权近闻者,益薄其行。裴度荐为翰林学士,俄分司东都,迁太子宾客。会昌时,加检校礼部尚书,卒。公恃才而放,心不能平,行年益晏,偃蹇寡合,乃以文章自适。善诗,精绝,与白居易酬唱颇多,尝推为"诗豪",曰:"刘君诗在处,有神物护持。"有集四十卷,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