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转学的同学写现代诗歌
或许夜晚是夏天最美好的时刻,没有刺眼的阳光,滚烫的暑气。有的是满天闪烁的群星,舒适柔软的草坪,还有习习吹来的微风。想象一下,你躺在草坪上,享受晚风的吹拂,抬头仰望满天星,再捧一杯冷饮,该是多么惬意啊。但余光中先生在夏夜里看星星,他的目光却能穿越到千年之前,引起无尽的遐想……
? 由浅蓝色的夜溢进窗来,夏斟得太满。萤火虫的小宫灯做著梦,梦见唐宫,梦见追逐的轻罗小扇。
不知你是否还记得,2017年12月14日那天,我们的朋友圈被“乡愁诗人”刷屏了。这一天,以《乡愁》一诗闻名于世的余光中先生,在台湾病逝。
提起余光中,几乎每个人都会想到这几句诗:“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余光中或许是天生的诗人,他生于1928年重阳节这样一个有诗有酒的日子,余光中便诗意地称自己为“茱萸的孩子”。巧的是,他也确实与诗相携一生。
余光中出生在南京,父亲是国民党政府的官员。抗战时期,全家迁居重庆,父亲忙于办公,可二舅却闲得多,于是他就成了余光中的老师。
二舅家中藏书不少,余光中尤其爱看《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小时候读书破万卷,这为余光中后来的诗人生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47年,余光中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金陵大学(今南京大学),两年后,转学到厦门大学。在厦大的半年里,余光中开始大量阅读英文诗。
在读诗之余,他开始学写新诗了。余光中此前就已经读遍了几乎所有的中国现代新诗,所以虽然刚开始学习写作,但依然得心应手。
新中国成立后,因为余光中父亲是国民党官员,他随家人搬到了台湾,进入台湾大学学习。从1950年开始,他不再满足于待在自己的小书房默默写诗,而是四处投稿,他的作品陆续刊登在台湾的诗歌刊物上。
诗歌发表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一个神秘人物的推荐,更让他大放异彩。
1951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余光中的同班同学蔡绍班把余光中写的一叠诗稿拿去给当时的大才子梁实秋评阅(没想到,不久他竟然收到梁先生的一封足足两页的信。)
第二天,余光中就央求蔡绍班带他去见一见梁先生。
离开梁先生寓所的时候,余光中兴奋地对蔡绍班说:“从今天起,我真的开始步入文坛了。”就这样,在梁实秋先生的鼓励下,余光中走上了诗坛。
虽然余光中被称为“乡愁诗人”,但除了乡愁之外,他的诗歌题材其实非常丰富,有关于亲情的、爱情的、友情的,有咏怀历史的,还有许多清新明丽的风景小诗,比如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星之葬》,就是余光中先生看到滑落的流星而为之写下的一首小诗,感慨流星的葬礼,更是叹息匆匆而逝的时光。
在这样美好的夜色里,诗人的目光移向窗外,望着闪闪的繁星,他从夏夜的星光,联想到夜色里闪亮的萤火虫,从萤火虫又联想到宫灯,从宫灯联想到闪耀的唐朝宫殿,这是一种时空的转变,视角的扩展。
诗人借用杜牧的诗句“轻罗小扇扑流萤”中的意象,用“轻罗小扇”代指唐宫里的宫女,他们点着烛灯,追逐打闹,展现出一派安宁祥和的景象。夏夜虽美,却也是一个时光易逝的夏夜。
无论是“闪耀的星”,“萤火虫”还是宫娥手中的“轻罗小扇”都是一瞬即逝,美丽却短暂的。
诗人告诉我们,不仅人的生命如此短暂,整个社会也是如此,繁盛的唐王朝从历史长河看也是过眼烟云,昙花一现而已。
诗人从仰望星空延伸出对生命易逝的感慨,带有一种无奈和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