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读《两般秋雨盫随笔》卷三279:诗傍门户
诗傍门户
吴修龄《围炉诗话》云:“今人作诗,动称盛唐。曾在苏州,见一家举殡,其铭旌云:‘皇明少师文渊阁大学士申公间壁豆腐店王阿奶之灵柩。’可以移赠诸公。”此虽虐谑,然依人门户者可以戒矣。
〔试注〕
1、吴修龄:吴乔(1611-1695年),又名殳,字修龄,太仓(今属江苏)人,入赘于昆山。一生困厄。工诗,然诗作多不传。著作除《围炉诗话》外,另有《西昆发微》三卷。
2、《围炉诗话》:《围炉诗话》六卷,卷一为总论,卷二论体裁,并从卷二开始,分卷依次评论汉魏、唐、李杜、宋、明诗。吴乔评价历朝诗歌的基准,概括而言,一看其有无寓意,一看其有无比兴。意为主旨,比兴为方法,诗须有意有法,法为意用,方为上乘。书中谓:“意喻之米,饭与酒所同出。文喻之炊而为饭,诗喻之酿而为酒。文之措词必副乎意,犹饭之不变米形,啖之则饱也。诗之措词不必副乎意,犹酒之变尽米形,饮之则醉也。”此喻饶有神采地道出了诗用比兴曲折达意的特点。“意”似又有“己意”和“事意”之分。所谓“己意”,即要求诗意出诸自心,这便是他的“诗中有人”说:“禅者问答之语,其中必有人,不知禅者不觉耳。余以此知诗中亦有人也。人之境遇有穷通,而心之哀乐生焉。夫子言诗,亦不出于哀乐之情也。诗而有境有情,则自有人在其中。”这段话表现出对于创作个性的追求,历来颇获好评。但吴乔在诠解具体诗作之意时,往往并不能坚持“诗中有人”说,而是热衷于比附事实,以致意旨会转移到“事”方面去。例如他心目中最有深“意”的晚唐诗,常常被他按“事意”的思路,句句“以时事考之”,强作解事,致使诗味索然。他对比兴之法的强调也有绝对化之嫌,诚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所批评的“赋比兴三体并行,源于《三百》,缘情融景,各有所宜,未尝闻比兴则必优,赋则必劣。”吴乔推崇贺裳的宋诗观,故《围炉诗话》中大段引录《载酒园诗话》论宋诗语。不过从总的方面看,吴乔对宋诗的看法尚不如贺裳那么偏颇。
3、铭旌:竖在灵柩前标志死者官职和姓名的旗幡。多用绛帛粉书。品官则借衔题写曰某官某公之柩,士或平民则称显考显妣。另纸书题者姓名粘于旌下。大敛后,以竹杠悬之依灵右。葬时取下加于柩上。《周礼·春官·司常》:“大丧,***铭旌。” 唐·李白《上留田行》:“昔之弟死兄不葬,他人於此举铭旌。” 清·蒋士铨《临川梦·哱叛》:“铭旌字,谁结个灵堂挂?” 郭沫若 《满江红·天外人归》词:“高树铭旌三叩首,跪参导弹孤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