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善孝的文言文
1. 善应孝母文言文的答案
赵善应孝母
原文
赵汝愚,字子直,汉恭宪王元佐七世孙,居饶之余干县。父善应,字彦远,官终修武郎、江西兵马都监。性纯孝,亲病,尝刺血和药以进。母畏雷,每闻雷则披衣走其所。尝寒夜远归,从者将扣门,遽止之曰:“无恐吾母。”露坐达明,门启而后入。家贫,诸弟未制衣不敢制,已制未服不敢服,一瓜果之微必相待***尝之。母丧,哭泣呕血,毁瘠骨立,终日俯首柩傍,闻雷犹起,侧立垂涕。既终丧,言及其亲,未尝不挥涕,生朝必哭于庙。父终肺疾,每膳不忍以诸肺为羞。母生岁值卯,谓卯兔神也,终其身不食兔。闻四方水旱,辄忧形于色。江、淮警报至,为之流涕,不食累日;同僚会宴,善应怅然曰:“此宁诸君乐饮时耶!”众为失色而罢。故人之孤女,贫无所归,善应聘以为己子妇。有尝同僚者死不克葬,子佣食他所,善应驰往哭之,归其子而予之赀,使葬焉。道见病者必收恤之,躬为煮药。岁饥,旦夕率其家人辍食之半,以饲饥者。夏不去草,冬不破坏,惧百虫之游且蛰者失其所也。晋陵尤袤称之曰:“古君子也。”既卒,丞相陈俊卿题其墓碣曰:“宋笃行赵公彦远之墓。”(《宋史·卷三百九十二·列传第一百五十一·赵汝愚传》)
译文
赵汝愚字子直,汉恭宪王赵元佐的七世孙,居住在饶州余干县。赵汝愚的父亲赵善应,字彦远,官职至修武郎、江西兵马都监。他性格纯朴孝顺,父亲生病时,曾刺出自己的血和药给父亲吃。母亲害怕雷鸣,他每次听到雷声就披衣到母亲房间陪母亲。曾经在一个寒冷的夜晚他从远处回家,随从们将要扣门,赵善应于是阻止说:“不要吓着我母亲。”他露天坐在门外到天亮,门开后才进家。家里贫穷,几个弟弟没做新衣服他就不敢制新衣,弟弟们有新衣但未穿他也不敢穿,一个瓜果这样的小东西必定大家***同品尝。母亲死后,赵善应哭得吐血,身体瘦骨伶仃,终日伏在灵柩旁,一听到雷声就起来,侧立在灵柩旁流泪。丧事已经结束了,一讲到他的母亲,未曾不流泪的,母亲生日那天,他必定在庙中大哭一场。赵善应的父亲死于肺病,他每次吃饭不忍心以各种肺为食物。母亲的生辰正值卯时,视卯兔为神,赵善应终生不吃兔子。他听说四方水旱灾害,就会忧形于色。江淮地区传来敌人入侵的警报,他就为这流泪,数日不吃东西;同僚宴会,赵善应不悦地说:“这难道是各位娱乐、饮酒之时!”大家深感不妥而罢除了酒宴。故人的孤女,贫困无家可归,赵善应把她聘为自己的儿媳妇。有个曾与他是同僚的人死了家人无力埋葬,其子到另处受雇求食,赵善应跑去哭奠,并把他的儿子带回家又给他钱,让他葬父。赵善应在路上看见生病的人必定带回家救济,亲自为他煮药。遇到饥年,每天早晚带领全家人省下食物的一半,给饥饿的人吃。赵善应夏天不除去庭院的草,冬天不挖土,怕百虫游荡及蛰身者失去其所。晋陵尤袤称赞他:“是古代的君子。”赵善应死后,丞相陈俊卿在其墓碑上题字为“宋笃行赵公彦远之墓”。
2. 求关于孝道、忠诚的古文,十万火急
1.孝为百行首[唐] 王中书孝为百行首,诗书不胜录.富贵与贫贱,俱可追芳躅.若不尽孝道,何以分人畜?我今述俚言,为汝效忠告.百骸未成人,十月怀母腹.渴饮母之血,饥食母之肉.儿身将欲生,母身如在狱.惟恐生产时,身为鬼眷属.一旦见儿面,母喜命再续.一种诚求心,日夜勤抚鞠.母卧湿簟席,儿眠干裀褥.儿睡正安稳,母不敢伸缩.儿秽不嫌臭,儿病甘身赎.横簪与倒冠,不暇思沐浴.儿若能步履,举步虑颠覆.儿若能饮食,省口恣所欲.乳哺经三年,汗血耗千斛.劬劳辛苦尽,儿至十五六.性气渐刚强,行止难拘束.衣食父经营,礼义父教育.专望子成人,延师课诵读.慧敏恐疲劳,愚台忧碌碌.有过常掩护,有善先表暴.子出未归来,倚门继以烛.儿行十里程,亲心千里逐.儿长欲成婚,为访闺门淑.媒妁费金钱,钗钏捐布粟.一旦媳入门,孝思遂衰薄.父母面如土,妻子颜如玉.亲责反睁眸,妻詈不为辱.人不孝其亲,不如禽与畜.慈鸟尚反哺,羔羊犹跪足.人不孝其亲,不如草与木.孝竹体寒暑,慈枝顾本末.劝尔为人子,孝经须勤读.王祥卧寒冰,孟宗哭枯竹.蔡顺拾桑椹,贼为奉母粟.杨香拯父危,虎不敢肆毒.如何今世人,不效古风俗?何不思此身,形体谁养育?何不思此身,德性谁式谷?何不思此身,家业谁给足?父母即天地,罔极难报复.天地虽广大,难容忤逆族.及早悔前非,莫待天诛戮.万善孝为先,信奉添福禄.2.出师表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费依、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得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之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穆,优劣得所也.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亮死节之臣也,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虑,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依、允等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复之言,则责攸之、依、允等之咎,以彰其慢.陛下亦宜自谋,以谘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泣,不知所言.。
3. 800字文言文关于尽孝的李密尽孝原文;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醮。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
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曰:“臣以险衅……臣生当陨身,死当结草。”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
翻译: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今四川省彭山县)。他的另一个名字叫虔。父亲很早就去世了,母亲何氏再嫁。当时李密只有几岁,他恋母情深,性情淳厚,思念成疾。祖母刘氏亲自抚养他。李密侍奉祖母以孝顺和恭敬闻名当时。祖母刘氏一有病,他就哭泣,侍侯祖母身旁,夜里未曾脱衣。为祖母端饭菜、端汤药,他总要尝过后才让祖母用。(李密)有空闲的时候就讲学,一讲学就忘记疲劳,并且以谯周为老师,谯周的学生把他和子游、子夏并列相比。
他年少时在蜀汉做郎官。多次出使吴国,颇有辩才。吴人称赞他。蜀汉平定后,泰始初年,晋武帝委任他为太子洗马。他因为祖母年高,无人奉养,没有接受官职。于是上疏说:“臣以险衅……臣生当陨身,死当结草。”皇帝看了以后说:“(这个)读书人高雅的名声,不是图有虚名啊。”于是就停止征召(他)。后来(他的祖母)刘去世了,(他)服完丧,又以洗马的身份被征召到洛阳。当时司空张华问他说:“(你认为)安乐公这个人怎么样?”李密说:“可以与齐桓公相并列。”张华问其中的原因,他回答说:“齐桓公得到管仲(的辅助)而称霸
4. 关於孝顺的文言文或古文及解释 (有分加喔东汉陆绩,字公纪。六岁时,随父亲陆康到九江谒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陆绩往怀里藏了两个橘子。临行时,橘子滚落地上,袁术嘲笑道:“陆郎来我家作客,走的时候还要怀藏主人的橘子吗?”陆绩回答说:“母亲喜欢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给母亲尝尝。”袁术见他小小年纪就懂得孝顺母亲,十分惊奇。
卧冰求鲤
原文
晋王祥,字休征。早丧母,继母朱氏不慈。父前数谮之,由是失爱于父母。尝欲食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卧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归供母。
译文
晋朝的王祥,早年丧母,继母朱氏并不慈爱,常在其父面前数说王祥的是非,因而失去父亲之疼爱。继母朱氏时常想吃鲤鱼,但因天寒河水冰冻,无法捕捉,王祥便赤身卧于冰上祷告,忽然间冰裂,从裂缝处跃出两尾鲤鱼,王祥喜极,持归供奉继母。
5. 跪求大神,求关于孝道、忠诚的古文,十万火急1.孝为百行首
[唐] 王中书
孝为百行首,诗书不胜录。
富贵与贫贱,俱可追芳躅。
若不尽孝道,何以分人畜?
我今述俚言,为汝效忠告。
百骸未成人,十月怀母腹。
渴饮母之血,饥食母之肉。
儿身将欲生,母身如在狱。
惟恐生产时,身为鬼眷属。
一旦见儿面,母喜命再续。
一种诚求心,日夜勤抚鞠。
母卧湿簟席,儿眠干裀褥。
儿睡正安稳,母不敢伸缩。
儿秽不嫌臭,儿病甘身赎。
横簪与倒冠,不暇思沐浴。
儿若能步履,举步虑颠覆。
儿若能饮食,省口恣所欲。
乳哺经三年,汗血耗千斛。
劬劳辛苦尽,儿至十五六。
性气渐刚强,行止难拘束。
衣食父经营,礼义父教育。
专望子成人,延师课诵读。
慧敏恐疲劳,愚台忧碌碌。
有过常掩护,有善先表暴。
子出未归来,倚门继以烛。
儿行十里程,亲心千里逐。
儿长欲成婚,为访闺门淑。
媒妁费金钱,钗钏捐布粟。
一旦媳入门,孝思遂衰薄。
父母面如土,妻子颜如玉。
亲责反睁眸,妻詈不为辱。
人不孝其亲,不如禽与畜。
慈鸟尚反哺,羔羊犹跪足。
人不孝其亲,不如草与木。
孝竹体寒暑,慈枝顾本末。
劝尔为人子,孝经须勤读。
王祥卧寒冰,孟宗哭枯竹。
蔡顺拾桑椹,贼为奉母粟。
杨香拯父危,虎不敢肆毒。
如何今世人,不效古风俗?
何不思此身,形体谁养育?
何不思此身,德性谁式谷?
何不思此身,家业谁给足?
父母即天地,罔极难报复。
天地虽广大,难容忤逆族。
及早悔前非,莫待天诛戮。
万善孝为先,信奉添福禄。
2.出师表
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费依、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得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之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穆,优劣得所也。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亮死节之臣也,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虑,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依、允等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复之言,则责攸之、依、允等之咎,以彰其慢。陛下亦宜自谋,以谘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泣,不知所言。
6. 关于孝子的古文,谁帮我找找○开宗明义章第一仲尼居,曾子侍。
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天子章第二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
《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诸侯章第三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
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
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盖诸侯之孝也。
《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卿大夫章第四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
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盖卿大夫之孝也。
《诗》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士章第五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
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
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
《诗》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庶人章第六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
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三才章第七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
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于德义,而民兴行。
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诗》云:‘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孝治章第八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于公、侯、伯、子、男乎?故得万国之欢心,以事其先王。治国者,不敢侮于鳏寡,而况于士民乎?故得百姓之欢心,以事其先君。
治家者,不敢失于臣妾,而况于妻子乎?故得人之欢心,以事其亲。夫然,故生则亲安之,祭则鬼享之。
是以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
《诗》云:‘有觉德行,四国顺之。’”○圣治章第九曾子曰:“敢问圣人之德无以加于孝乎?”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
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
严父莫大于配天,则周公其人也。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
是以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祭。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故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日严。
圣人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其所因者本也。
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义也。父母生之,续莫大焉。
君亲临之,厚莫重焉。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
以顺则逆,民无则焉。不在于善,而皆在于凶德,虽得之,君子不贵也。
君子则不然,言思可道,行思可乐,德义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观,进退可度,以临其民。是以其民畏而爱之,则而象之。
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不忒。
’”○纪孝行章第十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
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
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也。”○五刑章第十一子曰:“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
要君者无上,非圣人者无法,非孝者无亲。此大乱之道也。”
○广要道章第十二子曰:“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礼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则子悦;敬其兄,则弟悦;敬其君,则臣悦;敬一人,而千万人悦。
所敬者寡,而悦者众,此之谓要道也。”○广至德章第十三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见之也。
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
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
’非至德,其孰能顺民如此其大者乎!”○广扬名章第十四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
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
○谏诤章第十五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
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感应章第十六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
7. 以百善孝为先的作文并结合古文前几天我在弟子规的演讲比赛中有一段是写孝道的,以议论为主,希望可以在对你有所帮助。
作文主要要有自己的真情实感在里边。
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
建议在这些实例上加些感想以及连贯的开头结尾。
相信会是一篇很好的文章。
----------------------------------------------------------------------
有句古语说的好:“百善孝为先”。意思就是说,孝敬父母要在美德中占据首位。一个人如果不孝敬自己的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那么又有谁愿意真心与之交往呢?在我们所学的《弟子规》中“首孝悌”就是要求我们做人必须要以孝敬父母为根本己任。父母呼唤,应及时回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动身去做,恭敬地聆听父母的训导等等。
在古代,汉文帝刘恒就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其母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都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汉文帝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人们誉为“文景之治”。
由此可见,行孝道不仅是为人子的义务与责任,更是我们炎黄子孙作为报答父母之恩所世代相传的美好品质。
但是同学们,生活中的我们,又是否做到了以孝为先呢?
相信大家都一定看过一则公益广告,一位孝顺的媳妇在忙碌了一天后,为婆婆打好水洗脚。年幼的孩子看见妈妈正为奶奶洗脚,自己也打好了洗脚水,晃晃摇摇地端到妈妈的面前说:“妈妈我也给你洗脚”。这场景确实很令人感动,同时也令人深省。回首过去,我们到底为父母都做过些什么?有的同学常常觉得父母对自己好是应该的,不以此为然。
或是平日里往往不屑于与父母沟通,只在母亲节、父亲节这样的日子里送一束鲜花便草草了事,并不曾注重生活中的细小。忽略了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却能表现出我们是否真正有孝心的事。《弟子规》却早已以“入则孝”告诉我们,孝敬父母应从小事,而非一时之念想。
文帝亲尝汤药、丁兰刻木事亲、王祥卧冰求鲤。对比我们的先祖,又有几个人能不为自己的行为感到汗颜呢?当今的我们,虽不必像郭巨为母埋儿,董永卖身葬父那样事亲,但至少也应不违父母意愿,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之事!并且,我们更应该以自身的努力来回报父母,让他们分享我们的喜悦,为我们的成功感到自豪!
---------------------------------------------------------------------
8. 文言文《锅巴救命》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1)母好食不知道你加点字是哪几个,所以发了译文译文:吴郡人陈姓某人,在家里非常孝顺.他母亲喜欢吃锅巴,陈遗在郡里做主簿的时候,总是收拾好一个口袋,每逢煮饭,就把锅巴储藏起来,回家的时候就赠送给母亲.后来正值孙恩贼兵侵入吴郡,内史袁山松马上要出兵征讨.这时陈主簿已经聚集收敛到几斗锅巴,来不及回家,于是就带着(锅巴)随军出征.双方在沪渎开战,袁山松大败了,军队溃散,都逃跑到山林沼泽地带,没有吃的,多数人饿死了,陈主薄靠锅巴活了下来.那时人们说这就是孝顺的好报.感悟1)孝敬父母,是做儿女的义务.(2)孝顺父母要落实到具体行动上,并且持之以恒.(3)百善孝为先(4)父母为儿女付出了很多,做儿女的要学会感恩等.(5)授人玫瑰,手有余香.(6)善有善报.感悟很多,请自行选择一点.启示:陈遗是晋朝的一个很小很小军官,但他的母亲很爱吃锅巴,于是他就把剩下的锅巴留着,这样一天一天地下来有好几麻袋.后来发生了战争,他们的军队打了败仗.他们没有粮食,饿得眼冒金星.陈遗突然想起那些锅巴.他们就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几天后,他们便等到了援兵的到来.所以,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从小养成爱惜粮食的习惯,要时时刻刻紧紧地记牢,无论在任何地方、环境,包括生活中也是要记牢.因为在必要的时候可能会帮你一把.还有就是告诉我们要孝顺,陈因为孝顺,得到老天照顾,报应他的孝顺,让他死里逃生,说明我们每个人都要孝敬自己的父母,毕竟父母养了我们多年,不可恩将仇报,只要不做坏事,终将会得到老天的照顾,大难不死,必有后福.生活中,要有一颗感恩的心百以孝为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