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写古体诗?关于所有....

一 、诗词曲皆为诗.词是格律诗的最高峰,也是古诗的自由体诗,是变化型的格律诗,就是后来被人禁锢了.曲是更解放的诗. 汉语诗歌最早的作品集是<诗经>.后世诗词曲的各种形式在<诗经>中都早已具备,而且数量巨大.<诗经>中整齐型的诗歌占52%,变化型的诗歌占45%,其他型的占3%.南北朝后,变化型的诗歌一路千丈,完全让位于整齐型的诗歌.但在此时,曲子诗以民间的形式从来没有消失过.如:<北风行>,<临高台>,<临江仙>,<望江南>等形式.这也为宋词的崛起奠下了基础.

二、 古人为什么善于写格律诗,因为他们闲的慌,生活压力太小.

很多爱好格律诗歌的朋友一直在迷惑这样一个问题:古人掌握格律怎么会掌握这么好?我们怎么就是记不住?到写诗填词的时候还得搬来范文照着写.我给这个问题的答案绝对是个真理,那是因为古人闲的慌,天天没事干就琢磨这事了.我们今天小学生上学最少要学两门课程,中学生上学要学六门课程,我上大学时学了三十九门课程.李白一生学了几门课程?就一门,语文.他能学不好吗?不信你可以把自己关在一间房间里,不用一生,三年,三年就可以掌握格律诗的所有技巧和业务.可是我们都不能这样做,今天的生活基础,生活技能,生活形式,生活需要都已呈多样化,这四个多样化使你我不能专门去背格律.有一句话叫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看看,要学三门.李白呢?就学一门就可以走遍天下.还能让杨贵妃给她研墨,高力士给他脱鞋.多牛,效果多好.那是那个时代的特征,换到今天,哪成?

三 、古人怎么写格律诗?格律诗真的象我们想象的要求那么严,不能越雷池一步吗?

开始的时候,古人并没有把自己写的诗当成什么完美的艺术品.他们只是按照当时音乐和朗诵效果来写的.最主要的一个问题是顺口不顺口,顺耳不顺耳.这就是当时最高的艺术技巧.后来,很多无所事事的人,自己写不出好的诗来,就去研究别人写的诗.一研究,发现了很多规律.就是古人优秀的作品中都有相同的诗歌机理.于是就有人想出了七律是这样的,七绝是那样的,平仄是这样的,韵角是那样的,浣溪沙是这样的,虞美人是那样的.然后就到处乱说,有人写了一首诗,让他看看,他看了看,又和自己研究的成果对照了一下,发现有一些照道,有一些不对,于是说,你这是胡写.该这样写,该那样写.那人就回家照他说的又写了一篇,让他看看.他说,哦, 我说的你都注意了,和李白写的差不多,平仄都对,格律也严,可以发表了.长此以往,古代格律诗的严格的要求就让这些人给规定下来了.那么在这里我们可以问一下这样的一个问题:李白是和谁学写诗的?是按照什么写的?在这里我还可以狂妄的说出这样一句话:关于中国古代格律诗的任何一个要求,我们都可以在漫漫的诗歌大河中找到他的另类.并且,这些诗的艺术效果非常的好.平仄韵角我不说了,这样的例子太多.讲一下"救拗"的问题.我把机理和例子一块讲.1,什么叫"拗"?一种是说拗口,不和谐动听.一种是说不符和平仄的固定格式.第一种说法是科学的,第二种说法是胡说八道的文字游戏.可是我们不管是以前还是古时,一谈到救拗的问题讲的都是第二种说法.好像不去救这个拗就和见死不救一样.看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阙结句"一时多少豪杰",下阙结句"一樽还酹江月",都是"仄平平仄平仄".谁救谁了?见死不救.你敢说这诗写得不好?借你个胆.(注:按格律此句平仄应为 " * 仄平平 * 仄 ", * 表平仄皆可.)2,"本句自救"的说法是三救一,四救二.可我们还学过"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既然一三五不论了,还救他干吗?自相矛盾.这样的例子在格律诗中大约占了百分之二十以上的比例.我真不知道这个规矩是谁想出来的.3,"特殊平仄"形式的说法和"有的拗句可不救"的说法是那些无所事事的人无法自圆其说了给自己的一个卑鄙的圆满口号.要叫我说,只要是悦耳动听,什么拗都可以不救.4,救拗从逻辑上说不通.如果拗了,就是音律上不和谐了,你下边再救,下边又不和谐了.加在一起就和谐了?胡闹,只能更不和谐.这个问题不是负负得正的问题.这个问题是华盛顿砍倒了一棵树,然后又说是他表哥砍的,连续做错了两件事的问题.<念奴娇>的词牌,苏东坡之前一般是按照本韵来的,其后,就又都按照苏东坡来了.辛弃疾十九首<念奴娇>个个如此.我到现在也一直认为辛弃疾的词,艺术是古代最高的,从总体而言,概莫能出其左者,但是这一点我很看不起他.你就不能象人家东坡学学,开拓一点,大胆一点.李清照在她的<词论>中,把苏东坡批得体无完肤,说他"往往不协音律",我看是李清照不了解苏东坡.人家苏东坡内容效果第一,管它什么规定不规定.苏东坡是拗句制造商,还搞批发.但是,不见其语言或雄浑质朴或清新浅近,不加雕琢,极近自然?多好啊!看来,女人是永远也不能理解男人了,尽管象李清照那样伟大的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