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亚运 内容关于岭南文化的 急

写岭南的卤菜、水果、功夫茶、粤剧、粤菜、饮茶……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这是苏东坡放开肚皮吃荔枝的自我写照,也是对岭南风物的赞叹。说到鲜艳欲滴的荔枝,人们便会联想到杜牧“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那杨贵妃品尝荔枝的惬意情景,除了荔枝,还有龙眼、黄皮等等,由此也可见广东早就是物产丰富的一方宝地。

广东的粤菜是中国的四大名菜之一, 粤菜包括广州菜、潮州菜、东江菜(客家)等。粤菜注重鲜、爽、滑、嫩、清、脆,讲究“镬气”,品种繁多,色味俱全。粤菜“无所不吃”,这个突出特征是在吸收了众多饮食文化才形成的。这又反映了广东人的开放兼容心态和开拓创新意识。秘制梅子鱼、金牌烧乳鸽、鲍鱼海鲜卷、鹊巢榄仁鲜虾球、铁板烧横琴生蚝等等,一道道菜名犹如一行行诗歌,是那么美丽动听,又使人胃口大开。还有广东的龙舟宴、大盆菜,体现了广东人热情好客、邻里和谐。

粤菜的卤味,以潮州风味为代表,有卤鹅、鸭翅、鹅掌、鱿鱼、猪耳朵等,外形金红油亮,色泽明快,清鲜欲滴,吃口也分外地鲜香醇厚,耐嚼耐品,回味无穷,连骨髓也不例外。即可拼盘,也可单独成菜,为菜肴添辉添色。

饮茶是广东人的生活习俗,民间流传着“清晨一壶茶,不用找医家”的谚语。广东人所说的饮茶,不仅饮茶,更重要的是吃点心。各色的点心装在小蒸笼里,热腾腾的、艳滴滴的、香喷喷的,十分诱人。广东人不仅饮早茶,还要饮下午茶、夜茶;不仅填饱肚皮,更重在会友,交谈沟通,还顺便传播新闻,洽谈生意。可见,广东人的饮茶实际上是一种社交活动,是一种现代文明的高尚礼仪交往。

用一位美食家的话来说,“汤是广东饮食文化的全部底蕴,更是广东省男女老少们日常生活的幸福源泉”。悠久的汤文化使广东人个个是品汤高手兼汤疗专家。体虚燥热时,要喝气血双补、润肺去燥的霸王花煲猪骨或花旗参煲生鱼;天气转凉时则换上一煲海底椰川贝母炖冰糖……广东人在煲汤上付出的时间和耐心绝非外地人所能及。

广东喝汤的历史来源已久,这与广东湿热的气候环境有关,而且广东汤的种类会随季节转换而改变,深谙煲汤之道的广东人会告诉你,夏天喝清凉的冬瓜薏米赤小豆煲排骨汤可以降火,冬天则要喝滋补的花旗参炖鸡去寒。

不过,对于外地朋友来说,广东的汤水虽然好喝,但若想学会却不易调配。单是一锅汤水里便已是大有乾坤,莲子、百合、淮山、芡实、枸杞、红枣、各种豆类,如何将这些材料合理适量地搭配一起、发挥适当的功效可是一门大学问。

粤剧

粤剧,原称大戏或者广东大戏,源自南戏,自公元1522年~1566年(明朝嘉靖年间)开始在广东、广西出现,是揉合唱做念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等等的表演艺术,有“南国红豆”、岭南文化瑰宝的美誉。粤剧每一个行当都有各自独特的服饰打扮。最初演出的语言是中原音韵,又称为戏棚官话。到了清朝末期,知识分子为了方便宣扬革命而把演唱语言改为粤语广州话,使广东人更容易明白。粤剧名列于公元2006年5月20日公布的第一批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内。公元2009年9月30日,粤剧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肯定,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广东醒师

醒狮,属于中国狮舞中的南狮,是在桩阵上比赛,造型夸张、颜色亮丽,是融武术、舞蹈、音乐等为一体具有强烈吉祥、喜庆色彩和气氛渲染能力的传统体育项目,是地道的广东民间舞,是广东舞苑中的一宝。历史上由唐代宫廷狮子舞脱胎而来,五代十国之后,随着中原移民的南迁,舞狮文化传入岭南地区。明代时,醒狮在广东出现,起源于南海县。现流传于广东、广西及东南亚各国华侨中间;在广东境内主要分布在佛山、遂溪、广州等县市。广东醒狮被认为是驱邪避害的吉祥瑞物,每逢节庆,或有重大活动,必有醒狮助兴,长盛不衰,历代相传。

潮州功夫茶艺

我国茶艺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是融精神、礼仪、沏泡技艺巡茶艺术、评品质量为一体的完整的茶道形式,向来有“中国茶道”之称。潮汕功夫茶历史悠久,中国茶文化盛行于唐朝,而潮汕功夫茶则盛行于宋朝,贵族茶就是源于潮汕功夫茶,至今已有千年历史。品茶早已成为潮汕人生活中不可少的一部分。潮人爱饮工夫茶,可以说是达到“嗜茶成性”的程度古人说的天光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而潮汕某些“老茶客”,却把古人列为末位的茶,破格地晋升为第一位,每天早起第一件事就泡饮工夫茶。他们不怕俗话说的“早晨空腹茶,劫贼入人家”,而持之以恒,处之泰然。潮人把茶叶叫”茶米”, 可见"嗜茶若命"者的形象。由此可见潮人对茶可谓情有独钟。

潮州茶文化是岭市茶文化的又一重要系列,而尤以“功夫茶”为著称。潮州功夫茶,起于明代,盛于清代,成为潮州地区饮茶习俗的文化现象,是潮州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潮州功夫茶,在当地不分雅俗,十分普遍,均以茶会友。不论是公众场合还是居民家中,不论是路边村头还是工厂商店,无处不见人们长斟短酌。品茶并不仅为了达到解渴的目的,而且还在品茶中或联络感情,或互通信息,或闲聊消遣,或洽谈贸易,潮州功夫茶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容。儒雅人家的功夫茶特讲究,有茶童(戏称“风炉县长”)专侍,挑担、入山、浮水,临清溪而烹茶,观山水而论道,赋诗辞而抒情,别有一番情趣。

客家围屋

客家围屋是客家极具代表性的居住建筑,始于唐宋,盛于明清,集科学、实用、观赏于一体,与北京四合院、陕西窑洞、广西“橄榄屋”、云南“一墩屋”并称为中国五大特色民居建筑。广东梅州的南华又庐、温公祠、光禄第、花萼楼、泰安楼,福建永定土楼,江西关西围屋等均为客家大围屋的典型代表。

客家人崇尚自然,笃信风水,以水聚财。所以,客家大围屋前都有一个风水池塘。房屋依山傍水,在正堂后面围着一至几道半圆或全圆的建筑,叫作“围龙”,与屋前的风水池塘、宅屋主体建筑***同组合成一个太极圈。其宅基以山脉衬托气势雄壮,山麓结基平坦宽敞,四周绿水环绕,左右山峦如案,远处山峰成笔形者为佳。在客家文化里,这是财丁两旺、文人辈出的最理想屋场。

客家围屋号称“东方古罗马城堡”,其独特的围龙式设计,正是华夏文明“向心力”特质的最佳体现。客家围屋以祖宗牌位上堂为中心,以南北子午线为中轴对称,前低后高,稳坐山中,成向心之势。围龙屋高耸的弧形后围顺山势平缓而下,显现着平稳的力感。其中间的主体建筑———方形堂屋分上、中、下三厅,厅堂左右横屋相对,由天井、走廊隔开,分布其间的牌位祠堂、花厅、厢房、书斋、上下廊侧等功能各异,主次分明,纵横交错。风水池塘位于围龙屋前最低处,一塘半圆形的碧水,既守护风水,又作防旱、防火、养鱼等生产之用。

赛龙舟

坐落于南海之滨的粤西阳江的传统“龙船鼓”,久远的历史渊源河厚重的文化底蕴,赋予了广东阳江民间龙舟竞渡独具一格的民俗文化特色。据相关史料记载,广东阳江端午节赛龙舟的民间习俗,早在清朝已经盛行,至今已有二百多年历史。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一、初三、初五三天,漠阳江上群龙逐浪,锣鼓喧天,观者如潮。广东阳江的传统龙舟长三十点六米,中部宽一点二米,用柚木或梢木建造,龙头高大威猛,舟身油亮乌黑,首尾鳞甲色彩斑斓,长须飘逸,极为威武,全舟***五十四人。

与世界各地龙舟竞渡习俗不同的是,广东阳江龙舟一直都沿袭着“逆水赛舟”的竞渡方式,旨在体现一种不畏艰难、奋发争先的“龙舟精神”,世人称之为“划的是龙舟,赛的是精神”。龙舟竞渡之时,双龙并排逆水而上,锣鼓喧天,水花飞溅,宛如猛龙腾江,煞是壮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