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写作文梁衡《夏》400字
1. 模仿梁衡的《夏》写一篇600字的作文
答:我要说的地方,是多少人说过写过的杭州。
六月间,我第四次到西子湖畔,距第一次来,已经有九年了。这九年间,我竟没有说过西湖一句好话。
发议论说,论秀媚,西湖比不上长湖天真自然、楚楚有致;论宏伟,比不上太湖烟霞万倾、气象万千。好在到过的名胜不多,不然,不知还有多少谬论。
奇怪得很,这次却有炯乎不同的印象。六月,并不是好时候,没有春光,没有秋意,也没有雪。
那几天,有的是满湖的烟雨,山光水色俱是一片迷蒙。西湖,仿佛在半醒半睡。
空气中,弥漫了经了雨的栀子花的甜香。记起东坡诗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便想,东坡自是最了解西湖的人,实在应该仔细观赏、领略才是。
正像每次一样,匆匆地来,又匆匆地去。几天中我领略了西湖的“绿”。
雨中去访灵隐,一下车,只觉得绿一扑眼而来。道旁古木参天,苍翠欲滴,似乎飘着的雨丝儿也都是绿的。
飞来峰上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峰下蜿蜒的小径,布满青苔,直绿到了石头缝里。
在冷泉亭上小坐,直觉得遍体生凉,心旷神怡。亭旁溪水波光粼粼,说是溪水,其实表达不出那奔流的气势,平稳处也是碧澄澄的,流得急了,水花飞溅,如飞珠滚玉一般,在着一片绿色的影中显得分外好看。
西湖的胜景很多,各处有不同的好处,即使一个绿色,也各有不同。黄龙洞绿的幽,屏风山绿得野,九溪十八涧绿得闲。
不能一一去说。漫步苏堤,两边都是湖水,远水如烟,近水着了微雨,也泛起一层银灰的颜色。
走着走着,忽见路旁的树十分古怪,一棵棵树身虽然离得较远,却给人一种莽莽苍苍的感觉,似乎是从树梢一直绿到了地下。走近看时,原来四树身上布满了绿茸茸的青苔,那样鲜嫩,那样可爱,使得绿阴阴的苏堤,更加绿了几分。
有的青苔,形状也有趣,如耕牛,如牧人,如树木,如云霞;有的整片看来,布局宛然一幅青绿的山水画。这种苔绿,给我的印象是坚韧不拔,不知当初苏公对他们印象怎样。
在花港观鱼,看到了又一种绿。那是满池的新荷,圆圆的绿叶,或亭亭玉立于水上,或宛转靠在水面,只觉得一种蓬勃的生机,跳跃满池。
绿色,本来是生命的颜色。我最爱看初春的杨柳嫩枝,那样鲜,那样亮,柳枝儿一摆,似乎蹬着脚告诉你,春天来了。
荷叶,则要持重一些,初夏,则更成熟一些,但那透过那活泼的绿色表现出来的茁壮的生命力,是一样的。再加上叶面上的水珠儿滴溜溜滚着,简直好像满池荷叶都要裙袂飞扬,翩然起舞了。
2. 仿写梁衡的夏充满整个秋天的是一个愉快,轻松而又紧张的旋律,门前梧桐的叶子已经由嫩绿变成了枯黄。好像在“一石激起千层浪”过后水面上的波纹逐渐变小消失而水面终于平静了一样,那冬天里的日光渐渐变得如慈母温暖的双手,天空也由晦暗逐渐变得明朗。爱在夏天里吟唱的蝉儿不多见了,却换来寂寞的蟋蟀,隐在石缝中一阵阵的哀鸣。柔和的日光抚摸着硕果累累的大地,果实谦虚的弯着腰,俯视着脚下的落叶,幸存的昆虫,俯视着南飞的鸟儿,像在碧蓝的天幕下掠过的一群飞机,蓝色笼罩了世界上的一切,清凉的风儿飘动着,飘过果园,吹送着香甜的果香。那夏天的酷热之气经过一月的休养,这时已消成一种温和之势,在果园中游动,在天地间凝聚。秋天到了。
秋天的色彩是天蓝的,按意境的观点看,这大约有其中的道理,夏之色为热的赤,如烈日,如火苗,充满着活泼的 *** ,冬之色如冷的白,如雪花,如冰凌,标志着事物的终极。秋天正当这夏与冬之间,自然应了这温和的蓝色, *** 之季已过而余热还未尽,正是一个赋诗作画,努力读书的旺季。你看,果实刚刚摘过,果园里那叶子已经枯黄的苹果树,那落了半树叶子的梨树,那在一旁作着点缀的杨柳,梧桐,那在地上匍匐着的野草,无不表露出温和的神色。这时它们并不是在哀泣自己不如昔日,风光,而是在微风的吹拂下,徐徐休憩,等着冬天来为它们盖上棉被。
秋天的旋律是明快的,人们的状态都很乐观。你看教室里那些埋头读书的学生,低着头,弓着腰,只是想着快学,快学,考试来临了,又想着努力,努力。他们早起晚亦够苦了,作业写完还要预习功课,可是困意来了,看看窗外,月亮可是已经偏西。考试考完了,终于该松了一口气了,又去准备下一场考试,但是他们却没有一点秋悲秋愁,反倒以苦为乐。“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他们的乐观写在秋冬两季。
遗憾的是,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秋愁秋思,却极少有欢乐的影子。大概,古道西风,萧萧梧叶,总是有着一种哀怨的愁绪。爱多愁善感的人,自然不会发现这种愉快的旋律。
我却想大声赞美这个夏与冬之间的天蓝的秋季。
3. 关于梁衡的《夏感》的写作方法的仿写秋的文章在诗人作家笔下,夏并不是一个受到青睐的季节。
也许,春的百卉萌发能给人一种再生的愉悦,春的万象泰和又能使人的情思得到畅快的释放吧;也许,秋的收获能给人一种成熟的满足,秋的寂寥又能使人的心绪得到淋漓的渲泄吧;所以,吟春咏秋,古今舞文弄墨者,几乎趋若过江之鲫。而夏呢?也许它太热太酽太稠密太有点“浓得化不开”了,因此,总不免给人一种失和谐超力度负荷过重之感。
如是,怎能得到和普通百姓一样地受着“快乐原则”所支配的骚客文士的心理认同?怎能不被他们付诸阙如!即使有人写写,也难免写成“毒恶的灰沙阵”,“烫着行人的脸”,“干燥炎热的风”,“凶恶的嘶叫着”,“人象快 *** 的鱼”,“大地在高热度中发抖(引自茅盾、老舍、高尔基、罗曼罗兰诸人的作品)——一种作为艺术的内容中苦闷压抑象征的夏感;或者,写成“日常睡起无情思”(杨万里),“手倦抛书午梦长”(蔡确)——一种轻松闲适中透出无可奈何的失落之情的夏感。 可是,梁衡同志却敢于履新涉奇,从人所寡言处言之,“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这间的黄金的夏季。”
须知,这种赞美本身就很值得我们赞美。而他在这篇作品中所创造的清隽境界、丰厚含茹和高致的美,他的英华吐纳的娟秀语言,更令人由衷叹服。
《夏》确实够得上是当代散文中一篇难得的精品。 二 《夏》一开始,作者这样写道:“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个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
好象炉子上的一锅冷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了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渐渐滋成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一堵黛色长墙。”在这里,朴实得有点稚拙的“一锅冷水”的比喻,新鲜的活脱脱的“密密厚发”的拟人,巧妙精当的“黛色长墙”的词汇选择,作者仿佛在进行俯视式扫描一般,寥寥几个镜头,就勾勒出夏景的宏观。
而“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一句,则宛然上述一组镜头的画外音乐。这儿的“烦”,显示着夏的热力,却绝没有沉闷的心迹;传达着夏的喧闹,毫无燥乱的踪影。
悠悠溢出树间的声声长鸣,映衬着夏景的明快色泽,烘托着一种“蝉噪林逾静”的氛围,也更加表现出夏日大地的充实、厚重和沉稳。于是,在声色互补、虚实交融之中,作者已经为全文定下了昂扬积极的主调。
接着,作者摆平视角,镜头下移,好象在纵目远眺这广袤的原野似的,望着翻滚的麦浪“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象海浪在涌着一艘艘的舰船。”这里,作者呈现给我们的,已不是现实世界的简单还原,而是一种意化了的风物,是外在客体在作者心灵屏幕上的闪烁;或者说,是折射着作者情感光束的时代投影。
然后,一阵浮动着的热风,“飘过田野”,似乎是给远眺的作者、也似乎是给读者吹送来“已熟透了的麦香”。这一笔点染,不仅恰到好处也恰如锦上添花。
正如前面蝉鸣的烘托体现为一种声与色的交融一样,这儿的点染则体现为一种色与香的谐和。如果说,前面的烘托是一种氛围的点化,那么这儿的点染则是一种情致的昭示——昭示生活的丰腴和饱满。
作者就是在如此详尽地进行了铺垫之后,从容不迫地把他的笔触导向文章意蕴的致力点——“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 这才是作者自己的夏感,这才是作者自己所发现、所体认、所慧识的独到的夏感。
从这里,作者又仿佛自然而然地引申出一段精妙的议论:“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为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
这一段议论,构句独树一帜,用语别开生面,排比对偶驾轻就熟,在古色古香中显现着一种难得的理趣,即一种优美的情趣与深沉的意理相结合而滋生的抒情美感。这一段议论,对前面之意蕴致力点,是发生,是拓进,是引深;实际上,也是作者对自己所发现、体认、慧识的夏的质性的一种哲人式抽象与鞭辟入里的诠释。
那么,这种质性意味着什么?作者很快就一语道破了。原来,“那春天的灵透之气”所积蓄所酿成“磅礴之势”,正是一种“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的伟力的奔突,一种由孕育到丰登的“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律动,一种印着人类巨大的钤记的创造之波的流泻。
作者热情讴歌的,就是这样一首力、生命与创造的诗。 三 梁衡赞美的夏,是麦浪翻滚、麦香吹送的夏,是“金色主宰了世界上一切”的夏。
这是何方之夏?显然,作者的注目点是非常明确的。在那段精妙的议论后,他这样写道:“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梁、玉米,那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
这时,他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漫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这里,作者的视角好象在渐渐拉近,镜头也从宏大转入精微。
于是,一个一个机趣盎然的大特写跃入了我们的眼帘。一个“挑”字,让我们几乎感到了棉苗均匀有力的喘息;一个“举”字,让我们差不多感到了高粱玉米摇头晃脑的欢悦;一个“匍匐”中,我们同样感到了瓜。
4. 仿造《夏》这篇文章的作文有哪些答:我要说的地方,是多少人说过写过的杭州。
六月间,我第四次到西子湖畔,距第一次来,已经有九年了。这九年间,我竟没有说过西湖一句好话。
发议论说,论秀媚,西湖比不上长湖天真自然、楚楚有致;论宏伟,比不上太湖烟霞万倾、气象万千。好在到过的名胜不多,不然,不知还有多少谬论。
奇怪得很,这次却有炯乎不同的印象。六月,并不是好时候,没有春光,没有秋意,也没有雪。
那几天,有的是满湖的烟雨,山光水色俱是一片迷蒙。西湖,仿佛在半醒半睡。
空气中,弥漫了经了雨的栀子花的甜香。记起东坡诗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便想,东坡自是最了解西湖的人,实在应该仔细观赏、领略才是。
正像每次一样,匆匆地来,又匆匆地去。几天中我领略了西湖的“绿”。
雨中去访灵隐,一下车,只觉得绿一扑眼而来。道旁古木参天,苍翠欲滴,似乎飘着的雨丝儿也都是绿的。
飞来峰上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峰下蜿蜒的小径,布满青苔,直绿到了石头缝里。
在冷泉亭上小坐,直觉得遍体生凉,心旷神怡。亭旁溪水波光粼粼,说是溪水,其实表达不出那奔流的气势,平稳处也是碧澄澄的,流得急了,水花飞溅,如飞珠滚玉一般,在着一片绿色的影中显得分外好看。
西湖的胜景很多,各处有不同的好处,即使一个绿色,也各有不同。黄龙洞绿的幽,屏风山绿得野,九溪十八涧绿得闲。
不能一一去说。漫步苏堤,两边都是湖水,远水如烟,近水着了微雨,也泛起一层银灰的颜色。
走着走着,忽见路旁的树十分古怪,一棵棵树身虽然离得较远,却给人一种莽莽苍苍的感觉,似乎是从树梢一直绿到了地下。走近看时,原来四树身上布满了绿茸茸的青苔,那样鲜嫩,那样可爱,使得绿阴阴的苏堤,更加绿了几分。
有的青苔,形状也有趣,如耕牛,如牧人,如树木,如云霞;有的整片看来,布局宛然一幅青绿的山水画。这种苔绿,给我的印象是坚韧不拔,不知当初苏公对他们印象怎样。
在花港观鱼,看到了又一种绿。那是满池的新荷,圆圆的绿叶,或亭亭玉立于水上,或宛转靠在水面,只觉得一种蓬勃的生机,跳跃满池。
绿色,本来是生命的颜色。我最爱看初春的杨柳嫩枝,那样鲜,那样亮,柳枝儿一摆,似乎蹬着脚告诉你,春天来了。
荷叶,则要持重一些,初夏,则更成熟一些,但那透过那活泼的绿色表现出来的茁壮的生命力,是一样的。再加上叶面上的水珠儿滴溜溜滚着,简直好像满池荷叶都要裙袂飞扬,翩然起舞了。
5. 谁能用梁衡的《夏》中的词语写作文赤日炎炎
绿树成荫
挥汗如雨
蝉声阵阵赤日炎炎
绿树成荫
挥汗如雨
蝉声阵阵
烈日当空
电闪雷鸣
暑气逼人
酷暑难耐
烈日炎炎
骄阳似火
汗流浃背
蝉不知雪
簟纹如水
冬日夏云
冬温夏清
浮瓜沉李
寒来暑往
火伞高张
肉山脯林
夏雨雨人
夏日可畏
夏虫不可以语冰
蝉不知雪 春风夏雨 沉李浮瓜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冬日夏云
簟纹如水 冬温夏凊 冬温夏清
浮瓜沉李 浮瓜沈李 寒耕暑耘
寒来暑往 火伞高张 夏雨雨人
皎阳似火 阑风伏雨 阑风长雨
秋行夏令 暑往寒来 暑雨祁寒
无冬无夏 夏炉冬扇 夏日可畏
6. 初一语文上册第十一课《春》仿写《夏》 400字 速求~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个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
好象炉子上的一锅泠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渐渐滋成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的长墙。轻飞慢舞的 蜂蝶不见了,却换来烦人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的长鸣。火红的太阳烘烤着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 涌着一艘艘的船。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香。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 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夏天到了。
夏天的色彩是是金黄的。按绘画的观点,这大约有其中的道理。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 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花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 交替的旺季。
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这时她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慢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
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他们早 起晚睡已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了风;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麦子打完了,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田家少闲月, 五月人倍忙”,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
遗憾的是,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大概春日溶溶,秋波澹澹,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我却想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金黄的夏季.
希望能帮到你!!
7. 梁衡的《夏》梁衡《夏》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个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好像炉子上的一锅冷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渐渐滋成了一堵黛色长墙.轻飞慢舞的蜂蝶不见了,却换来了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舰船.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天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香.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滂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夏天到了.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按绘画的观点,这大约有期中的道理.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级.夏正当春花求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挂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这时她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慢润,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碰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 .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有想着快打,快打.他们早起晚睡亦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了风;看看窗外,天空遮上了云.麦子打完了,该松口气了,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遗憾的是,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大概,春日溶溶,秋波澹澹,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我却想大声赞美这个春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