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思辨下的养生观 | 1800年前的一场养生争论

现在人们提高 养生 ,闪现在头脑中的第一念,往往是《黄帝内经》中的“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等等。这当然是对的的,是最高的 养生 境界。但于世俗而言、于普通人而言,确实要完全如此、遵照执行吗?

不一定!1800年前的魏晋名士、 竹林七贤 之二, 向秀与嵇康 ,对此就有过著名的争论。而且均载入了史册,堪称魏晋之风之美谈。

首先是嵇康从正统 养生 的角度,写了 《 养生 论》 。他几乎是完全按照传统 养生 理念,提出了 养生 的建议:

“ 清虚静泰,少私寡欲。知名位之伤德,故忽而不营,非欲而强禁也。识厚味之害性,故弃而弗顾,非贪而后抑也。外物以累心不存,神气以醇白独著,旷然无忧患,寂然无思虑。又守之以一,养之以和,和理日济,同乎大顺。然后蒸以 灵芝 ,润以 醴泉 ,晞以朝阳,绥以五弦,无为自得,体妙心玄,忘欢而后乐足,遗生而后身存。若此以往,庶可与 羡门 比寿, 王乔 争年,何为其无有哉?”

正统、 美文 、高妙、 养生 之佳作。放到 历史 长河中,也是经典 美文 、 养生 经典。

但同为竹林七贤的哥们向秀,却毫不含糊地给予了抨击。写出了同样流传千古的 《难 养生 论》 (亦称《难嵇叔夜 养生 论》)这篇文章的内容,也是我们现在必须要去思考、思辨的:

“ 且夫嗜欲、好荣恶辱,好逸恶劳,皆生于自然......富贵,天地之情也。贵则人顺己以行义于下,富则所欲得以有财聚人,此皆先王所重,关之自然,不得相外也。”——这些都是人的本性,违背了本性,人也就不是人了。

“ 且生之为乐,以恩爱相接,天理人伦,燕婉娱心,荣华悦志,服食滋味,以宣五情;纳御声色,以达性气,此天理之自然,人之所宜、三王所不易也。今若舍圣轨而恃区种,离亲弃欢,约己苦心,欲积尘露,以望山海,恐此功在身后,实不可冀也。纵令勤求,少有所获,则顾影尸居,与木石为邻,所谓不病而自灾、无忧而自默、无丧而疏食、无罪而自幽,追虚徼幸,功不答劳,以此 养生 ,未闻其宜。故相如曰:‘必若欲长生而不死,虽济万世犹不足以喜。’言背情失性,而不本天理也。长生且犹无欢,况以短生守之邪?若有显验,且更论之。”——没有了满足人性的快乐,或者还有什么意义。

兄弟毫不迂回地反击,想来把嵇康通知也惹急了。针对向秀的批驳,嵇康写出了字数远远多于《 养生 论》和《难 养生 论》的大文章: 《答难 养生 论》 。逐条又回应了向秀的诘难。

向秀和嵇康之间的争论,发生在将近1800年前,但我们现在如果理性地去分析我们所面临的 养生 问题,同样值得深思。

面对日益提高的物质生活,是“恬淡虚无”的 养生 ,还是充分地享受物质的快乐。这其实是我们所有人必须面对的。

首先我们不得不承认,物质生活与 养生 之间往往是矛盾的。当我们听说某某山里的老爷爷、老奶奶活了100多岁,第一感觉是非常羡慕。但是,如果反推回来,将老爷爷、老奶奶一生的生活、经历等给我们时,我们可能是完全拒绝的。这就是长寿与物质之间的矛盾。

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就需要 文化和理性的思辨 了。

文化,是可以正确看清这个世界、理解这个世界的能力。是能够将长寿与物质生活都包容进去的一个气场。而文化是理性的基础。有了文化这一基础,才可能从理性的角度,并根据清醒判断后的每个人的特殊性,而决断出的方案:适度的物质生活的满足和恬淡虚无 养生 之间的平衡,做到“ 养生 无碍快乐,快乐无碍 养生 。”——这里的快乐,是指满足人的本质需求的食欲、性欲、色欲(玩乐)所带来的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