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徐静蕾在《朗读者》哽咽读完《奶奶的星星》,我已和她一样泪流满面

天上的星星是你,从此我不再害怕

所以当我在《朗读者》里看到徐静蕾读史铁生的《奶奶的星星》数读情难自抑、哽咽流泪时,我就特别能理解,我知道那一刻的她,眼前像过电影一样,一幕幕地出现她和奶奶相处的片段。当我听徐静蕾读完,我才发现,我早已和她一样泪流满面。

——易小婉

夏夜,满天星斗。奶奶讲的故事与众不同,她不是说地上死一个人,天上就熄灭了一颗星星,而是说,地上死一个人,天上就又多了一个星星。

“怎么呢?”

“人死了,就变成一个星星。”

“干嘛变成星星呀?”

“给走夜道儿的人照个亮儿……”

那时候我还不懂得问,是不是每个人死了都可以变成星星,都能给活着的人把路照亮。

在上周末的《朗读者》节目中,徐静蕾为去世多年的奶奶朗诵删改版的《奶奶的星星》,字字入心,全程哽咽,些许颤抖的声音瞬间戳中万千心灵。 在她的朗读中,这故事变成了每个人和祖辈的记忆过往,浸满了浓烈而温暖的情绪。 这一刻,我们好似又穿梭回孩提时代,夏日的夜晚,靠在奶奶的腿上,数着满天的繁星,听那些古老的故事。

这篇《奶奶的星星》原著来自一生都与生命本身做抗争的作家史铁生。他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21岁时候双腿瘫痪回到北京,1981年患严重肾病,后来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而突发脑溢血去世时也才59岁。

作家史铁生

史铁生曾说自己“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而这残酷的生命和来自死亡的压迫,却给了他比常人更为深刻的笔触,和比常人更为饱满的情感,写起自小朝夕相处的奶奶,充满细节和深情。

我是奶奶带大的。不知有多少人当着我的面对奶奶说过:“奶奶带起来的,长大了也忘不了奶奶。”那时候我懂些事了,趴在奶奶膝头,用小眼睛瞪那些说话的人,心想:瞧你那讨厌样儿吧!翻译成孩子还不能掌握的语言就是:这话用你说么?

奶奶愈紧地把我搂在怀里,笑笑:“等不到那会儿哟!”仿佛已经满足了的样子。

过了一会我又问:“您干嘛等不到那会儿呀?”

“老了,还不死?”

“死了就怎么了?”

“那你就再也找不着奶奶了。”

我不嚷了,也不问了,老老实实依偎在奶奶怀里。那又是世界给我的第一个可怕的印象。

孩子是有认知的,生活也并没有因为他们年龄小而剥夺他们接触死亡概念的机会, 但他们会如何认识这个概念呢,这个世界又会给他们怎样的引导呢?

同样是奶奶带大的徐静蕾,因为爸爸的严肃,把奶奶当成自己的避风港,奶奶在她的生活中是无法替代的角色,甚至代表了一整个完整的童年时代。而在奶奶离开的那天,她的童年、她的那个世界也永远的结束了……

“奶奶已经死了好多年。她带大的孙子忘不了她。但到夏天的晚上,我却时常还象孩子那样,仰着脸,揣摸哪一颗星星是奶奶的……我慢慢去想奶奶讲的那个神话,我慢慢相信,每一个活过的人,都能给后人的路途上添些光亮,也许是一颗巨星,也许是一把火炬,也许只是一支含泪的烛光……”

在徐静蕾的人生里,她已经扮演过很多角色,也做过了很多次选择,做演员、当导演、写书,每一次的选择也都交出了不错的答卷。她说自己是一个善变的人,什么做得不错,就像去尝试点别的。 可能正是这种“自毁”和“重建”,让她在跨界的过程中看到更多的风景。

徐静蕾的导演工作照

她坦白说,自己的很多人生决定是由别人来推动的,就像自己拍电影也是被好友多次肯定能力了之后才决定尝试。 在这么多的角色中,也许“女儿”、“孙女”这样本色的角色,是牵扯最多最初的感受的。这向来洒脱的老徐,谈及奶奶时,竟忽然情绪决了堤。

徐静蕾在节目谈到爸爸,说起父女的情感是比较传统的中国式父女,不多交流,从小就觉得爸爸比较凶,长大后在面对情感问题时也略显尴尬,但是老徐的导演处女作恰恰是《我和爸爸》,可能也是多年父女情感的一种宣泄出口。

徐静蕾导演处女作《我和爸爸》剧照

当年纪不断增长,人对很多事情的排序可能会出现很大改变,二十岁的年纪失恋可能会觉得天都塌了,但四十岁的时候,可能觉得家人能更多相处比较重要。生活的经历也在心理上留下印迹,形成一个个节点和注脚。

徐静蕾说,自己的奶奶是对她影响非常深的人,奶奶去世的时候,她曾觉得一切都没有意义了,逃离远方,甚至都没有参加弟弟的婚礼。因为创伤太深,所以不敢去触及,所以逃避现实。董卿问她会不会把祖孙亲情作为以后创作的题材,她尴尬地笑笑说,也许以后想明白了就会,但是现在还不敢。

徐静蕾的朗读是献给奶奶的,献给化作了星星还依然照亮她的奶奶;她的朗读也是送给我们的,为我们抹去那些温暖记忆上覆盖了的尘埃,送给每一段童年中的避风港湾。

你是我最最重要的人啊,可是你怎么离我而去了呢?我不解,我甚至生气。可是今天,我知道了,你没有走,你只是变成了天上的星星。每当我感到无助,只需抬头看一眼,你的光不一定是最亮的,但却是最柔和最安抚人心的。有你在,从此我再不害怕。

“我将你的背影留给我自己,却将自己给了你。”

文章首发于公众号民谣与诗,欢迎关注,WeChat ID:glimmers-

主编 / 易小婉

编辑 / 李不苦

文章首发于公众号民谣与诗,欢迎关注,ID:glimm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