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兴象是什么意思
在意象的主要类型中,兴象的基本特征是天然。
在中国的诗歌创作中,意象的类型多样,而兴象是其重要的一种。虽然关于兴象的定义有所不同,但普遍认为其基本特征在于其天然性。
兴象,这个概念最初由唐代诗人司空图在其《二十四诗品》中提出,它指的是诗歌创作中通过自然景物或物象的描绘,引发读者对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的联想和感受。
这种自然景物的描绘并非简单的写实,而是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感和感受,使得诗歌的意象既有自然的生动性,又有情感的丰富性。
比如,在李白的《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诗人通过对月光的描绘,引发了读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这里的“明月”就是一个典型的兴象,它既描绘了自然的景象,又引发了读者对家乡的情感联想。
意向的起源:
1、意象理论在中国起源很早,《周易·系辞》已有“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之说。不过,周易之象是卦象,表现为阳爻和阴爻两种组合符号,这两种符号组合成六十四卦,原本是用来记录天地万物及其变化规律的,后来发展到历史、哲学范畴。
诗学借用并引申之,“立象以尽意”的原则未变,但诗中之“象”已不是卦象,而是具体可感的物象。“这种创造意象的能力,永远是诗人的标志。
2、比喻是诗歌(文学)的重要手段,明喻在荷马的诗中比比皆是。亚里士多德最早指出隐喻是诗歌之本。”所谓明喻或隐喻,也就是比喻性的意象,称之喻象(由比喻产生的形象)。
黑格尔关于美与艺术的定义,与诗的意象理论也是相通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艺术的内容就是理念,艺术的形式就是诉诸感官的形象,艺术要把这两个方面调和成为一种自由的统一的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