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乡的群众创作

二十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开始,群众性的诗歌创作就十分普及,几十年来,全县保持上千人提笔写诗的诗歌创作,上万人朗诵诗歌的强势。特别是七、八十年代,诗歌创作、诗歌朗诵普及到村,不仅有干部、工人、教师、学生创作诗歌,普遍的农民创作形势形成一种景观。2003年元月,洋川镇的店子新村农民赛诗会上了中央电视台。进入二十一世纪,绥阳县群众性的诗歌朗诵会、赛诗会、研讨会等等,以及文学社团、各类文艺赛事等,更有风起云涌之势,被省市文化部门誉为贵州高原的一道文化风景线。

诗人群体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绥阳第一批有影响的诗人廖公弦、郑德明、黄鹏先、黄定才、韩述华等走向贵州诗坛。七十年代,李发模、杜兴成、崔笛扬、吴仲华等又一批有影响的诗人走向贵州诗坛。在当时,绥阳连续出现这么多在贵州有影响的诗人,轰动了贵州诗坛。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在贵州诗坛上,绥阳籍诗人占据着最重要的位置。诗乡诗人灿若群星,不仅成为绥阳的文学创作劲旅,而且映亮了贵州诗坛。由于诗乡文化氛围的熏陶,绥阳县涌现了在全国都有影响的诗人,最早于五十年代就在全国出名的廖公弦,出版的诗集《山中月》获贵州省政府奖,多次被选为贵州省作协副主席、贵州省文联副主席;著名诗人李发模在全国被评为最受读者喜爱的十佳诗人之一,他的《呼声》在全国,乃至在前苏联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著名军旅作曲家杜兴成以《战友之歌》唱红全军。在县内作者中,发表作品千件以上的有卜宗学、吴仲华、黄明仲、张思良、吕金华、韩述华等。现任县长覃儒方,作品多次在《诗刊》、《星星》诗刊等全国大报刊上亮相,是贵州有名的青年诗人。据统计,全县有国家级协会会员14人,省级作协会员58人,省级文艺类协会会员105人,市级

会员200余人。

作品传播绥阳诗乡这个名字是靠作品叫响的,在全国所有省份的报刊,几乎在各个时期都刊发过绥阳作者的作品。1956年,廖公弦发表诗歌处女作,在绥阳引起反响。1959年,绥阳中学展出了学生李泽民、郑德明的文艺作品。1966年,省《群众文艺》二、三期开辟了雅泉公社千工大队诗歌专辑。1979年2月,李发模的叙事长诗《呼声》在《诗刊》发表后,在全国引起震动,被前苏联作家叶甫图升科誉为“中国新诗的里程碑”。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人民日报》、《诗刊》、《人民文学》、《星星》、《延河》、《作品》、《四川文学》、《萌芽》等全国各大报刊均发表过绥阳作者的诗歌作品。有的作品被翻译到十多个国家,有的作品还被选入中小学的语文课本。进入新世纪,绥阳作者的群体冲刺力仍然有着强劲态势,在省级、国家级报刊频频亮相,不断产生着新的影响。2002年4月上半月刊的《诗刊》以“山乡的诗”为题集中推出绥阳作者黄明仲、刘志模、黄定才等10人的作品专辑。黄明仲自2005年12月12日在《人民日报》上发表诗歌《美术的眼睛》以来,五年连续九次在《人民日报》上发表诗歌作品,创造贵州人在《人民日报》上五年不间断年年有作品发表之最。据统计,绥阳作者在全国各大报刊发表文学作品累计已达3万余件,作品遍及华夏和海外,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李发模的叙事长诗《呼声》获得1980年全国首届诗歌大奖后,杜兴成的歌曲《战友之歌》在1980年获全国大奖,吴言两部长篇小说《红指甲绿军装》、《这一次我真的走了》在2005年全省小说投标中分获一、二等奖,全县作者的作品获各文艺奖项***500余次。

著述丰硕 绥阳县的文艺著述在贵州省也是首屈一指的。1975年至1977年,省人民出版社两次到绥阳组织诗歌稿件,接连为绥阳出版诗集《喷泉》、《娄山新花》***两部,这在当时省里能为一个县连续公开出版二部诗集,是全省第一家。1976年,郑德明与人合著的诗集《娄山放歌》是贵州省为个人公开出版的第一本个人诗集。1979年,廖公弦的诗集《山中月》公开出版后,在贵州引来一片赞颂声。1981年,廖公弦的第二部诗集《美人醒来》又公开出版后,在贵州引起轰动。接着,李发模的第一部诗集《呼声》于1982年公开出版。2004年到2008年,公开出版文学著作达80多部。据统计,绥阳作者累计出版各类文艺专著达200余部,诗集就有160多部,成为贵州省出版文艺著作最多的县。

文艺刊物 1978年,绥阳县文化馆创办了全国第一张诗歌报纸《喷泉》。1988年,县文化局创办了《诗乡》文艺报,报名由诗坛泰斗臧克家题赠。2002年5月,黄明仲第一个在《绥阳报》上打出“中国诗乡”牌。2004年,黄明仲自筹资金创办了大型诗刊《中国诗乡》杂志。此外,全县相继有《诗乡文艺报》、《诗乡诗词》、《风华诗稿》、《百姓瞭望》、《神韵》、《诗乡文艺报》等报刊。这些报刊的创办,为绥阳作者开辟了文艺作品发表的练兵园地,同时与县外文艺界接轨作好了铺垫。不少的作者通过这些报刊发表作品成为有影响的诗人、作家。

政府工程 诗乡绥阳,长期以来由于群众文化的繁荣经久不衰,更由于群众性个体坚持不懈的创作劲势,形成强大的推动力,县宣传文化、文艺部门因势利导,依托广大的群众文艺骨干,群策群力建设诗乡文化,逐渐形成政府行为,诗乡文化建设不仅得到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而且还受到老百姓的关注。1997年开始,县委、县政府提出了“月月有活动,季度有高潮,全年不间断”文化建设工程的总体思路,县第十次党代会、“十一·五”规划把“诗乡形象”工程纳入全县“三大工程”之一,2002年以来,县委、政府把文化事业建设纳入各级政府的任期目标制,诗乡文化建设工程成为系统工程,产生了规模效应。十余年来,修建了泉亭、诗乡亭、诗乡门、白马县标、诗乡文化教育广场、青少年活动中心、县文化活动中心等大批诗乡文化形象工程。1997年10月8日-9日,在全国第一个以诗歌为节举办了首届诗歌艺术节暨辣椒节,绥阳“两节”被评为当年遵义十大新闻之一。2005年3月27日--4月2日首次举办了国际大型活动“中法文化年·绥阳洞穴周”。2008年3月29日——30日,举办了第二届诗歌艺术节暨辣椒节。

诗乡命名 1993年3月,贵州省文化厅首次命文化艺术之乡,经过层层评比筛选,在全省被命名的50个文化艺术之乡中,洋川镇被省文化厅命名为“诗乡”,并授牌,绥阳成为全国最早唯一被政府命名为诗乡的县。1999年底,省人民政府表彰绥阳县为全省文化先进县,蒲场镇被省文化厅授予全省文化先进镇。2001年12月,国家文化部表彰绥阳县为全国文化先进县。2002年,旺草镇在全省第二批文化艺术之乡评选中,被省文化厅命名为书画之乡。2008年11月,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诗歌)之乡。

注:本文转摘自绥阳县蒲场镇刊物《儒溪》,在此谨向原作者黄明仲(诗人)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