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诗词中的曲调真的失传了吗

唐宋诗词中的曲调真的失传了吗

古岳丘壑

在原始社会,氏族聚居的村落产生原始歌舞,并随着氏族的逐渐壮大,歌舞也逐渐发展与提高。同时,一些新的歌舞如“社火”、“秧歌”等适应民众的生活而诞生。

? 我国古代的诗歌,有着源远流长的诗乐结合的传统。《诗经》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诗经》里的“颂”,《楚辞》里的“九歌”,就是祭神时歌舞的唱词。从汉魏南北朝乐府民歌到唐诗、宋词都继承了这个传统并有所发展。

? 北宋末年,金兵南下,宋朝廷南逃,在今杭州定都。中原的宫廷雅乐也随之南下。大约在南宋光宗皇帝时期,浙江永嘉的一个地方,在南方许多民间艺术的基础之上,逐步吸收了北方曲调,包括唐宋时期的宫廷雅乐,逐渐走向丰富和细致。后被称为南戏。南戏保留了许多民间艺术的特点,不受任何清规戒律的约束,演出自由活泼,带有较大的随意性。

? 元朝末年,在江苏昆山地区,顾坚等人把流行于昆山一带的南曲加以整理和改进,称之为“昆山腔”。明朝嘉靖年间,戏曲家魏良辅对昆山腔的声律和唱法进行了改革。保留了昆山腔自身流丽悠远的特点,又吸收了北曲结构严谨的特点,运用北曲的演唱方法,以笛、箫、笙、琵琶的伴奏乐器,造就了一种细腻优雅,集南北曲优点于一体的“水磨调”,通称昆曲。

? 昆曲中的曲牌是一脉相承的,他是从唐诗,宋词,元曲的影响中走出来的。昆曲唱词极具中国古典诗词的色彩,字斟句酌,字字珠玑,韵调优美,含情蕴意。它所使用的曲牌不计其数,其中不仅有古代的歌舞音乐,唐宋时代的大曲、词调,宋代的唱赚、诸宫调,还有民歌和少数民族歌曲等。

? 从明代的昆曲曲谱中发现,如《鹧鸪天》、《步步娇》、《醉扶归》、《醉花阴》、《喜迁莺》等等许多的唐宋词牌也在其中。而且词牌的右边记录着正是《工尺谱》的符号。这本昆曲曲谱直接证实了唐宋时代的曲调已经被昆曲保留了下来。据民国年间的曲学大师吴梅统计南曲曲牌有4000多个,北曲曲牌有1000多。常用的就有200多个。

注:《工尺谱》:上、尺(chě)、工、凡、六、五、乙,对应的是现在的简谱1、2、3、4、5、6、7。《工尺谱》历史悠久,唐代即已使用燕乐半字谱,如敦煌千佛洞发现的后唐明宗长兴四年写本《 唐人大曲谱》。至宋代即为俗字谱,如张炎《词源》中所记的谱字,姜夔《白石道人歌曲》的旁谱等。一直发展到明、清通行的工尺谱。

? 明万历末年,昆曲经扬州传入北京、湖南,跃居各腔之首。明末清初,昆曲又流传到四川、贵州和广东等地,发展成为全国性剧种。昆曲的演唱本来是以苏州的吴语语音为载体的,但在传入各地之后,便与各地的方言和民间音乐相结合,衍变出众多的流派,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昆曲腔系。许多地方剧种如晋剧、蒲剧、上党戏、湘剧、川剧、赣剧、桂剧、邕剧、越剧和广东粤剧、闽剧、婺剧、滇剧等等,都受到过昆曲的哺育和滋养。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至清朝乾隆年间,昆曲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从此昆曲开始独霸梨园,绵延至今六、七百年,成为现存最古老的并且具有悠久传统的戏曲。

? 所以,古代诗词的音乐曲调或中原雅乐并没有完全丢失,基本上都保留在昆曲里。所以,喜欢古代诗词的小伙伴们,赶紧去看看这个伟大的昆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