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石的简介,还有他与鲁迅交往的情节

柔石(1902.9.28—1931.2.7)原名赵平复,化名少雄,浙江宁海人。***产党员,1928年到上海从事革命文学运动,曾任《语丝》编辑,并与鲁迅先生同办“朝花社”。1930年初,自由运动大同盟筹建,柔石为发起人之一。1930年3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柔石曾任执行委员、编辑部主任。同年5月以左联代表资格,参加全国苏维埃区域代表大会。1931年1月在上海被捕,同年2月7日与殷夫、欧阳立安等二十三位同志同被国民党反动派秘密杀害。牺牲后,鲁迅曾写《为了忘却的纪念》一文,追悼他和其他死难同志。遗著有《柔石选集》。

与鲁迅的交往

听讲

1925年春,柔石赴北京,在北京大学当旁听生。当时鲁迅先生在北大国文系讲授《中国小说史》,一周一次。因为有很多外系的学生也来听鲁迅先生的课,去迟了,往往只能站在教室外的过道里听。所以,每逢鲁迅先生讲课,柔石必早早赶到教室,聆听鲁迅的讲授。鲁迅先生讲课广征博引,语言幽默生动,语调平缓有力,吐字清晰,常引得堂内发出笑声。鲁迅先生带有浓重绍兴口音的普通话,与柔石家乡的宁波话有许多近似之处,他听来感到特别亲切,并详细地笔记,不放过先生的每句话。柔石在北京的一年多时间,拓宽了视野,也结识了许多朋友。因经济困窘和生病,柔石不得不于次年离开北京,返回家乡养病。后到宁海中学任教,担任教导主任。1927年,柔石应邀回宁海中学任教,并在宁海地下党和进步力量的支持下,出任县教育局局长,期间努力革新全县教育,积极募集资金,筹建宁海中学校舍。1928年5月,党领导的亭旁(现属三门县)农民暴动失败后,宁海中学被视为“***产党的大本营”而遭解散、查封。在此情况下,柔石于1928年6月悄然离开故乡,来到上海。

邻居

柔石到了上海,住在闸北区景云里的友人家。一打听,正好鲁迅先生也住在这条弄堂里,而且离他住的房子只隔四五家。他迫不及待地要想见鲁迅,便请友人把他介绍给鲁迅。当时距离开北京、离开听鲁迅讲课才两年多时间,鲁迅先生的音容风貌让他久久难忘。两人一见如故。看到这位小伙子,鲁迅先生想到了方孝孺,感到眼前这位青年朋友也是台州式的硬汉子。鲁迅先生那睿智而幽默的语言,常令比他小21岁的柔石发出会心的朗朗笑声。柔石告诉鲁迅先生,自己在北大听了他近一年的课,不但学到了许多文学知识,更从先生的讲课中懂得了许多为人之道。他还告诉鲁迅,他本性赵,原来叫“平福”,可是家乡有个阔佬,认为他的名字取得好,要借用他的名字给儿子取名,他一气之下,就将“平福”改成了“平复”。鲁迅先生从他的娓娓叙述中,了解了这位青年朋友的率直。从此,柔石就住在上海友人家搞创作,兼搞翻译。遇到业务上的问题,特别是翻译中有不清楚的地方,就去请教鲁迅先生。他成了鲁迅家的常客,走得十分勤快,两人的情谊也与日俱增。

组建“朝花社”

1928年10月,在鲁迅先生的帮助下,柔石与崔真吾等几位志同道合的文学青年组成了“朝花社”,于创作之外致力于介绍外国文艺,柔石负责编《语丝》杂志。为了印刷出版《朝花旬刊》、《近代世界短篇小说集》等书刊和画册,柔石自己没有钱,只好借钱做印本,他还不时跑印刷厂,搞校对、制图之类的杂务工作。他把鲁迅看作是亲人、是长辈,遇到不如意的事,就找先生倾诉。他相信世界是美好的,人们都是善良的,但现实中并非如此,为此他忿忿不平。鲁迅先生则给他指出,有的人会骗人,有的会卖友,有的会吮血……这时的柔石,惊疑地圆睁他近视的眼睛,前额亮晶晶的,聆听着鲁迅先生对社会入木三分的剖析。有时,他也对着鲁迅先生发问:“会这样的么?不至于此罢?……”他像一个纯洁无瑕的孩子,想从鲁迅那里获得进一步的解答。 不久,“朝花社”倒闭,柔石为此负债100元钱。他一面将“朝花社”的库存书送至明日书店和光华书店,请他们帮助销售,一面拼命译书。他从不干损人利己的事,宁可自己少休息,也要负重拼搏,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还清集体欠的债务。有时和鲁迅一起外出,或在路上遇到鲁迅,虽然他高度近视,总要扶着鲁迅,让他安全行走。柔石就是这样,虽然身体瘦弱,且患着肺病,但总是想着人家,把方便让给别人。这期间,他创作了中篇小说《二月》和短篇小说集《希望》中的一些篇章。鲁迅很赞赏柔石的文学才华,称誉他的《二月》是“优秀之作”。

“左联”

1929年秋,党中央决定组建一个以鲁迅为首的左翼作家联盟。柔石参加了“左联”的筹备工作。1930年3月2日,“左联”正式成立,柔石被选为执行委员,后改任常务委员、编辑部主任,参与“左联”的机关刊物《萌芽》月刊的编辑。1930年5月,柔石加入中国***产党。不久,柔石与胡也频、冯铿以“左联”代表的身份,参加了全国苏维埃区域代表大会。柔石有生以来第一次走进革命的集体,第一次体验到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革命大家庭的温暖,亲眼看到处于水深火热的中国大众多么渴望翻身求解放,看到革命多么需要文化,知识分子怎样受到工农的欢迎。这个新的家园给他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象,他愿意为之献出一切,包括自己的生命。作为革命家和文学家的柔石,这一时期创作了短篇小说《为奴隶底母亲》、通讯《一个伟大的印象》和诗歌《血在沸》。小说《为奴隶底母亲》通过对农村劳动妇女春宝娘悲惨经历的描写,诅咒了罪恶的“典妻”陋习,曾被译成多国文字,产生了很大影响。

当时,明日书店要出版一种期刊,请柔石做编辑,他答应了。书店还想印鲁迅的译著,委托柔石去鲁迅处征询版税的问题,鲁迅便将他与北新书店所订的合同抄了一份给柔石。柔石将合同往衣兜里一塞就匆匆地离去——没有想到,正是这一天,1931年1月16日他到鲁迅家的这个晚上,竟然成了与鲁迅先生的永诀。

1931年1月17日,柔石和胡也频等30多位***产党员在上海汉口路东方旅社参加一次党内秘密会议时不幸被捕,关押在龙华警备司令部。在狱中,柔石和上海总工会青工部长杨国华(欧阳立安)、柴颖堂关在一间牢房,并被钉上重达20余斤的铁镣——半步镣。在狱中,柔石每天找殷夫学习德文,他说平时没有空,坐监倒是学习的好机会,他要抓紧时间多学点东西,以便出狱后可以为革命多做些工作。

2月7日晚,狱中照例点名时,出现了异常情形:看守所长亲自来了,还带来了十几个宪兵,每人拿着手电筒,点一个名字,就用手电照一下脸,空气很紧张。点完名,大家去睡觉,刚睡不久,狱中夹弄传来一阵阵脚步声,宪兵依次提人。一会儿到了柔石所在的监舍,看守一连叫了两个名字:“赵少雄!杨国华!出来!”这时恐怖气氛笼罩了整个监狱,柴频堂帮助柔石整理好镣带,又撕开了被单,帮他吊在两镣之间,以便走路时可以提着,免得磨破皮肤。这时杨国华问看守:“喂,这么晚了,喊我们起来做什么?”看守说:“南京已造好了大牢,现在要乘最后一班车,把你们送到南京去。”大家听了,将信将疑,分别时,柴颖堂还说:“同志们,你们到了那里,一定要来信呀!”柔石没有出声,随手交给柴一包东西,说:‘这些东西请你给我保管好,将来有用处的。”柴颖堂一看,原来是柔石平时在狱中写的文章,于是马上收好。

柔石等23位同志被押到楼上法庭。上面一排高椅坐着法官、书记等人,旁边两个人拿着执行书,看看照片,核对 了每个人的脸,然后要他们盖指印。开始时,前两个同志以为这是解到南京去的公文,糊里糊涂就盖上了。第三个轮到柔石,他在盖手印前看了一下文件,只见上面写着“验明正身,立即绑赴刑场枪决”几个字。他就把执行书一推,转过身来,对后面的人说:“同志们,这是执行书啊,我们不盖!”杨国华正在他背后,一听就喊了起来:“不盖!我们犯什么法了?”后面的同志也愤怒地喊着:“为什么我们到这里一个多月了,连问也不问?”“什么法庭!”“打倒国民党反动派!”……法庭上一阵大乱,同志们有的打碎玻璃窗,有的拿起凳子向法庭扔过去。几个法官急忙吩咐宪兵连长:“立即拖出去执行!”接着惊慌地躲到后面去了。宪兵上来拖人,23个人用尽力量猛跺地板,坚决不下楼,宪兵用刺刀逼也不管用。宪兵连长就下令宪兵一个个地把人拖下去,一边拖一边打,有的被打得倒在地上站不起来,一直拖到龙华警备司令部旁边制造局的大烟囱下枪杀。刑场上,柔石头部与胸部***中了10弹。牺牲时,柔石才29岁。

《柔石小传》

噩耗传来,鲁迅深为震惊和悲痛。除了小说《阿Q正传》外,他从未给他人写过传记。为了纪念这位热血青年,他写了《柔石小传》,并写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他大声呐喊:“我们现在以十分的哀悼和铭记,纪念我们的战死者,也就是牢记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历史的第一页,是同志的鲜血所记录,永远在显示敌人的卑劣的凶暴和启示我们的不断的斗争。”鲁迅始终不能忘怀这位革命青年,两年之后,他又写了《为了忘却的纪念》,倾吐了他对柔石等五位革命青年作家的深厚情感和思念:“我沉重的感到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思念和悲愤中,鲁迅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惯于长夜过春时,携妇将雏鬓有丝。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做官

1926年9月10日,正学高级小学设中学部。1927年9月,柔石应吴文钦(中学部教务主任)之邀,任国语教师,兼教音乐和小学部英语。9月底,城乡各团体机关举行会议,议定中学部单独立校以大北门平民习艺社(原蒲湖试院)为新校址。柔石等课余时间积极募款集资。初秋,地下党通过宁海县教职联合会长吴文钦上书国民党政府,举荐柔石当教育局长。1927年12月27日,动工兴建十一间面的砖木结构教学楼,起用“宁海县立中学”新校钤。1928年1月底国民党宁海县政府任命柔石为教育局长。1928年春,新建楼房被台风刮倒,仍借正学高小校舍上课,并继续募集资金,重建新校舍。5月26日,亭旁起义爆发,月底起义失败,宁海中学被明令解散。6月初柔石赴沪谋生,后结识鲁迅。柔石作教育局长只有4个月,但历史上最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