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暮春》(辛弃疾)全诗翻译赏析

满江红·暮春 辛弃疾 系列:关于描写清明节的古诗词大全 满江红·暮春  家住江南,又过了、清明寒食。花径里、一番风雨,一番狼藉。红粉暗随流水去,园林渐觉清阴密。算年年、落尽刺桐花,寒无力。  庭院静,空相忆。无处说,闲悉极。怕流莺乳燕,得知消息。尺素如今何处也,彩云依旧无踪迹。谩教人、羞去上层楼,平芜碧。 赏析  稼轩词素以豪放闻名,但也不乏有含蓄蕴藉近可于婉约的篇章。盖大作家,非只有一副笔墨,他们可据内容的不同、表达的需要,倚声填词,更迭变换,犹若绘事「六法」的所谓「随类傅彩」。按词谱,《满江红》用仄韵,且多穿插三字短句,故其音调繁促起伏,宜于表达慷慨激昂的感情,豪放词人也乐于采用,岳武穆「怒发冲冠」一阕可作楷模标本。然而此前,贺方回已用此调填写了以「伤春曲」为题的词,抒发深婉纡曲之情,但是承其传统者,则是辛稼轩。  此词,抒写伤春恨别的「闲愁」,属于宋词中最常见的内容:上阕重在写景,下阕重在抒情,也是长调最常用的章法。既属常见常用、那么易陷于窠臼,但是仔细体味该词,既不落俗套,又有新特点,委婉,但不绵软;细腻,但不平板。作到这一步,全赖骨力。具体地说每句之中,皆有其「骨」,骨者,是含义深厚、份量沉重,足以引人注目的字面;由骨而生「力」,就足以撑住各句,振起全篇,「家住江南,又过了、清明寒食」,此句中,「江南」二字为骨。此二字与题目联系起来,则可引发读者丰富的联想:江南早春,风光绮丽,千里莺啼,红绿相映,水村山郭,风展酒旗,及至暮春三月,花开树生,草长莺飞。引发繁衍之外,「骨」的另一作用,乃显示其「力」,由「花径里、一番风雨,一番狼藉」可见。此句中「狼藉」二字为其骨。由此二字,读者仿佛感受到一股猛烈狂暴的力量。与之相比,孟浩然所谓「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显得平易,李清照所谓「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只觉婉转,而此处「狼藉」二字富有的骨力清晰可见「红粉暗随流水去,园株渐觉清阴密」,其骨在「暗随」与「渐觉」二处。此二处,「骨」又显示其劲韧之性,实作「筋」用。作者将「绿肥红瘦」的景象,铺衍为十四字联语,去陈言,立新意,故特意在其转折连接之处,用心着力,角胜前贤。「暗随」,未察知也:「渐觉」,已然也。通过人的认识过程表示时序节令的推移,可谓独运匠心。「算年年」  以下数语,拈出刺桐一花,以作补充,变泛论为实说。「寒无力」三字,颇为生新惹目,自是「骨」之所在。寒,谓花朵瘦弱。故无力附枝,只得随风飘落,不而清阴绿叶之盛壮,若得以耀威于枝头。寒花与密叶之比较,亦可使人联想倘能结合作者的处境、心绪而谓其隐含君子失意与小人得势之喻,似非无稽。就章法而论,此处隐含的比喻,则是由上阕写景转入下阕抒情的过渡,唯其含而能隐,故尤耐人寻味。  下阕,假托不能与所思美人相见而抒写内心的愁苦。「庭院静,空相忆。无说处,闲愁极」四个短句,只为点出「闲愁」二字,闲愁,是宋词中最常见的字眼,而其含义亦最不确定,乃是一个「模糊性概念」。词人往往将极其深重的感受,不易名状、难以言传的愁绪,笼统谓之闲愁。读者欲探究其具体含义,使其「模糊性」变得清晰,则必须结合历史背景、作者生平以及其他的有关资料进行考察,差不多就能作出合乎情理的推断。作者此词中所谓的闲愁,当是由于自己不为南宋朝廷重用,复国壮志无从施展,且受投降派的忌恨排挤,进而而产生的政治失意。以此推衍而下,「怕流莺乳燕,得知消息」,则痛恨奸佞之蜚语流言、落井下石之意。「尽素」、「绿云」一联,以美人为象征,表达了对理想的渴望与追求。然而,信息不来,踪迹全无,希冀仅存一线,愁肠依然百结,而「谩教人、羞去上层楼,平芜碧」的结尾,也就顺理成章了「谩」字是语气副词,表义甚是灵活,此处与「浑」字近,犹言「简直」、「真个」。「平芜碧」,可与欧阳修的词句「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参看,意谓即便上得高楼,举目遥望,所见的恐怕已是满川青草了。稼轩《摸鱼儿》有「天涯芳草无归路」之句,亦可参观,意谓归路已为平芜所阻断,最终不能与意中人相见了。  比兴寄托,乃 *** 之传统,宋人填词,也多是继承这种传统,该词就是如此。而词人命笔,每托其意于若即若离之间,致使作品带有「模糊性」的特点。  此种模糊性,非但无损于诗歌的艺术性,有时且成为构成诗歌艺术魅力的因素,越是模糊、不确定,越能引人求索耐人寻味。此种貌似奇怪的现象,正是诗歌艺术的一大特点。就读者之求索而言,倘能得其大略,即当适可而止;思之过深,求之过实,每字每句都不肯放过,则会认定处处皆有埋藏,又难免要捕风捉影,牵强附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