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普通话没有入声,当初为什么要去掉?

入声,是指《广韵》等古代韵书中同属入声部的入声字所具有的声调。入声作为一个声调以及它所特有的入声韵 入声作为一个声调。

现代汉语普通话里已经归并到其它声调中消失了,连入声字特有的入声韵尾也脱落了因为:入声和很多的方言音相近,不便于分辨。入声发音很不好掌握。入声在现代汉语发展到今天的水平没有存在的必要。

普通话有四个声调,这是不争的事实。无论是汉语词典还是各类学校的中文教科书都是这样说的。但是,我发现,在一些句子中,叹词有时候能发入声。比如,“啊!真美!”这句话中的“啊”字,我们更多的时候读它为短促音,也即入声。

如果在这个句子中把“啊”读成去声,也能说的过去,只是不地道而已。还有其它一些叹词在特定情况下也能发入声。比如,“噢!我明白了!”中的“噢”;“嗯!很好!”中的“嗯”。

我征询过一些其它高校导师的意见,他们也都认同我的观点。汉语定音标准化常常对异读词、轻声词、儿化词进行整理,可能没有注意到入声这个问题。

因为普通话四个声调(阴、阳、上、去)的理论早已盖棺论定了,很少有人怀疑它。从现实情况来看,无论日常口语、相声小品、诗歌朗诵还是新闻广播,上面列举的几个叹词也都是读入声的。

为了顺应语言的发展变化,我们把“呆板(ai ban)”改读成“呆板(dai ban”;把“确凿(que zuo)”改读成“确凿(que zao)”;把“特殊(te shu/chu)”统一读为“特殊(te shu)”等。那么,我们可不可以据此把上面列举的几个叹词在特定的语境里统一读为入声呢?能不能把这些特定用法归结到音变中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