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提出了中国古代生态哲学和生态智慧

老子和庄子

众所周知,中国传统生态哲学的核心是“互补性”与“和谐性”;而其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则是人们的直觉智慧对万事万物内在和谐性的洞察与把握。例如,老子在《道德经》中描述了他对自然万事万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的深刻认知与体悟。他认识和体验到一切事物都是个基本统一体,在包罗一切的统一体中,所有的差别和差异都是相对的。但是,在我们常规的意识状态下,对于一切互不相同的事物的统一,特别是对立物的和谐统一,我们是无法理解的,也是极难接受的,这是中国式传统生态哲学最令人费解的特色,也是其最神奇的魅力所在。

对立物是思想领域的抽象概念,它们是我们理性思维过程中的抽象性事物,因此它们不是绝对的。我们一旦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任何一个概念上。同时也就创造了它的对立面。正如老子所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当我们拥有直觉智慧时,每个人都可以超越这个理性概念的领域,在超越它的同时,我们可以认识到一切对立物的相对性和两极关系。我们可以认识到善与恶、乐与苦、生与死,并不是不同范畴的绝对经验,而只是同一实在的两个侧面,是同一整体的两个极端,一切对立物都是两个极端,从而也就是一个统一体,这种“异中有同,同中存异”直觉式醒悟是中国式传统生态哲学所追求的最高目标,即在永恒的真理中超越世俗的对立!

一切对立物都是两极的,光明与黑暗、胜与负、善与恶,都是同一现象的不同方面,因为一切对立物都是相互依存的,它们冲突的结局决不会是一方的全面胜利,而总是表现为双方的相互影响。因此,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一个君子不是去做力求善而消灭恶这种办不到的难事,而是能够保持善与恶之间的一种动态平衡。

(2)中国式传统生态哲学的伟大见解:动态平衡是超越对立面的桥梁

在中国式传统生态哲学中,这种动态平衡的观念对于体验对立面的统一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它永远也不是一种静态的同一性,而常常是两个极端之间的一种动态的相互作用。中国的圣贤们以阴、阳太极的象征说法,最为广泛地强调了这一点。他们把隐藏在阴和阳后面的统一体称为“道”,并且把它看作是造成它们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一阴一阳谓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