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与古文 古文和文言文的区别]古文与文言文的区别

文言文与古文有什么区别

文言文”是相对于“白话文”而言。

第一个“文”,是书面文章的意思。

“言”,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

“文言”,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叫“白话”。

最后一个“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

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

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及用书面语言来表述,是不同的,例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用口头语言表述,是“吃饭了吗?”,而用书而语言进行表述,就是“饭否?”。

“饭否”就是文言文。

我国的古代,所有的文章都是用书面语言写成的。

所以,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古文是指春秋战国及其以前古书上的文字。

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周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

"把古文与大篆相提并论,说古文是史籀以前的文字的通称。

古文和文言文有区别吗

古文包括很多种类,有散文,诗歌,词,也有文言文,还有古人说的口语也是一种。

而文言文是书面语,跟古人表达的口语还是有区别的。

文言文比较严谨 1. 古文分为广义古文和狭义古文。

a. 广义古文:即我们现在称为文言,它指1919年的五四运动之前的所有的古汉语,以它写的文章即文言文。

b. 狭义古文:指先秦古汉语,即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的汉语。

2. 总结一下:从范围上讲,文言文(广义古文)包括了先秦古文、秦到五四的古文,之后推广白话文。

古文和文言文有什么区别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

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且不使用标点,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

现代书籍中的文言文,为了便于阅读理解,一般都会对其标注标点符号。

文言文的优点在于文字精链、微言大义、文字优美、合于音律。

而且以文解文的特性能够不拘一时一地,所以现代人也可以读懂孔子等人著作的论语。

文言文的缺点在于难懂、不易普及,要读懂文言文须经过适当的训练才能够了解其中的含意,而要写作文言文的难度更高,所以五四运动后强调“我手写我口”、“能识字便能读文”的白话文渐渐的取代了文言文。

白话文,指的是以现代汉语口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

白话文在古代也有一段很漫长的历史,在宋代己有话本,明清两代也有部分白话小说,如金瓶梅、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不过为古白话,而且白话文作品在古代文坛上只占少数,文言文在当时仍然是主流。

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白话文才取代了文言文,成为写作的主流,使文言文慢慢地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它是相对于文言文而说的,所以文言文和白话文是以双方的存在来以此区分彼此的。

白话文的特点:白话文,浅显通俗,在语言上,生动、泼辣、粗犷、生活气息浓厚,富有表现力。

综观“五四”白话文运动,它广泛吸收了西方的词汇资源、语法结构,在语言、文字、思想等多层面展开,这场运动不只是“语言内部的自足变革”,它同整个思维观念的革新及国家现代化运动紧密联系。

“白话”与“文言”的较量,很大层面上也是两种不同价值体系与社会意识形态的撞击。

“文言文和白话,实物是古已有之,名称却是近几十年来才流行的。

”两者都是书面语,不同的是文言文的意思是只见于文而不口说的语言。

白话,白是说,话是所说,总的意思是口说的语言可见,同口语的亲疏远近是文言和白话最大的区别。

但事实上,文言同口语的关系也是相当密切的,只不过是所谓的口语标准不同而已。

因为文言文是建立在先秦口语的基础上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而我们这里所说的口语则是以唐宋以来的北方话为基础的,今天大家使用的白话文,即现代汉语普通话书面语,就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

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

汉语自古以来就有文言文和白话文之分,而文言文则是官方的语言,属于书面语,白话文是平常老百姓会话所用的语言,平民百姓不懂什么文言文,更不可能用文言文来作为日常会话。

但白话文才是中国历史上占绝对多数使用人口和使用频率的汉语。

而现代文就是从这个平行的汉语中演变而来的,主要指五四新文化运动后建立起来的语言体系,特别是语法体系。

我们可以从现存的唐宋白话文文学、元代的戏曲、明代的像《三言两拍》等古代文学作品中窥视到古代的白话文跟现代文其实并没有象跟文言文一样的太大的差别。

如果不能考证它们的发音,起码它们的语法和文字的使用在纸面上是一目了然的。

古代的白话文经五四的现代白话文到现代文几乎没有太大的变化,只是现代人把西方的语法给它做了条理化和增加了很多的词汇。

高中要背的文言文和古诗词

高中必背古文和诗词有哪些?(一)古文20篇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劝学 《荀子》☆逍遥游 《庄子》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过秦论 贾 谊☆屈原列传 司马迁☆报任安书 司马迁陈情表 李 密兰亭集序 王羲之归去来兮辞 陶 潜谏太宗十思疏 魏 徵☆滕王阁序 王 勃师说 韩 愈阿房宫赋 杜 牧六国论 苏 洵☆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赤壁赋 苏 轼石钟山记 苏 轼项脊轩志 归有光登泰山记 姚 鼐(二)诗词曲50首静女 《诗经》无衣 《诗经》☆氓 《诗经》湘夫人 屈 原☆离骚 屈 原长歌行 汉乐府☆孔雀东南飞 汉乐府迢迢牵牛星 《古诗十九首》短歌行 曹 操白马篇 曹 植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 陶 潜山居秋暝 王 维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 白越中览古 李 白蜀道难 李 白将进酒 李 白登高 杜 甫蜀相 杜 甫兵车行 杜 甫客至 杜 甫旅夜书怀 杜 甫咏怀古迹(其三) 杜 甫阁夜 杜 甫登岳阳楼 杜 甫渔翁 柳宗元石头城 刘禹锡琵琶行 白居易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 元 稹李凭箜篌引 李 贺过华清宫 李商隐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温庭筠锦瑟 李商隐浪淘沙(帘外雨潺潺) 李 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李 煜雨霖铃(寒蝉凄切) 柳 永桂枝香?金陵怀古 王安石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曰夜记梦 苏 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 轼鹊桥仙(纤云弄巧) 秦 观苏幕遮(燎沉香) 周邦彦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 李清照书愤 陆 游临安春雨初霁 陆 游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扬州慢(淮左名都) 姜 夔☆窦娥冤 关汉卿☆长亭送别 王实甫醉太平(人皆嫌命窘) 张可久☆哀江南 孔尚任注:有☆的只背诵其中一部分。

文言文出处和译文

《石林诗话》 卷上赵清献公以清德服一世,平生蓄雷氏琴一张,鹤与白龟各一,所向与之俱。

始除帅成都,蜀风素侈,公单马就道,以琴、鹤、龟自随,蜀人安其政,治声藉甚。

元丰间,既罢政事守越,复自越再移蜀,时公将老矣。

过泗州渡淮,前已放鹤,至是复以龟投淮中。

既入见,先帝问:“卿前以匹马入蜀,所携独琴、鹤,廉者固如是乎?”公顿首谢。

故其诗有云“马寻旧路如归去,龟放长淮不再来”者,自纪其实也。

刘贡父天资滑稽,不能自禁,遇可谐诨,虽公卿不避。

与王荆公素厚,荆公后当国,亦屡谑之,虽每为绝倒,然意终不能平也。

元丰末,为东京转运使,贬衡州监酒,虽坐他累,议者或谓尝以时相姓名为戏恶之也。

元佑初,起知襄州。

淳于髡墓在境内,尝以诗题云:“微言动相国,大笑绝冠缨。

流转有余智,滑稽全姓名。

师儒空稷下,衡盖尽南荆。

赘婿不为辱,旅坟知客卿。

”又有续谢师厚善谑诗云:“善谑知君意,何伤卫武公。

”盖记前事,且以自解云。

晏元献公留守南郡,王君玉时已为馆阁校勘,公特请于朝,以为府签判,朝廷不得已,使带馆职从公。

外官带馆职,自君玉始。

宾主相得,日以赋诗饮酒为乐,佳诗胜日,未尝辄废也。

尝遇中秋阴晦,斋厨夙为备,公适无命,既至夜,君玉密使人伺公,曰:“已寝矣。

”君玉亟为诗以入,曰:“只在浮云最深处,试凭弦管一吹开。

”公枕上得诗,大喜,即索衣起,径召客治具,大合乐。

至夜分,果月出,遂乐饮达旦。

前辈风流固不凡,然幕府有佳客,风月亦自如人意也。

欧阳文忠公记梅圣俞《河豚诗》:“春州生荻芽,春岸飞杨花。

”破题两句,已道尽河豚好处。

谓河豚出于暮春,食柳絮而肥,殆不然。

今浙人食河豚始于上元前,常州江阴最先得。

方出时,一尾至直千钱,然不多得,非富人大家预以金啖渔人未易致。

二月后,日益多,一尾才百钱耳。

柳絮时,人已不食,谓之斑子,或言其腹中生虫,故恶之,而江西人始得食。

盖河豚出于海,初与潮俱上,至春深,其类稍流入于江。

公,吉州人,故所知者江西事也。

姑苏州学之南,积水弥数顷,旁有一小山,高下曲折相望,盖钱氏时广陵王所做。

既积土山,因以其地潴水,今瑞光寺即其宅,而此其别圃也。

庆历间,苏子美谪废,以四十千得之为居。

旁水作亭,曰沧浪,欧阳文忠公诗所谓“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者也。

子美既死,其后不能保,遂屡易主,今为章仆射子厚家所有。

广其故址为大阁,又为堂山上,亭北跨水复有山,名洞山,章氏并得之。

既除地,发其下,皆嵌空大石,又得千余株,亦广陵时所藏,益以增累其隙,两山相对,遂为一时雄观。

土地盖为所归也。

王荆公晚年诗律尤精严,造语用字,间不容发。

然意与言会,言随意遣,浑然天成,殆不见有牵率排比处。

如“含风鸭绿鳞鳞起,弄日鹅黄袅袅垂”,读之初不觉有对偶。

至“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但见舒闲容与之态耳。

而字字细考之,若经檃括权衡者,其用意亦深刻矣。

尝与叶致远诸人和头字韵诗,往返数四,其末篇有云:“名誉子真矜谷口,事功新息困壶头。

”以谷口对壶头,其精切如此。

后数日,复取本追改云:“岂爱京师传谷口,但知乡里胜壶头。

”至今集中两本并存。

蔡天启云:“荆公每称老杜「钩帘宿鹭起,丸药流莺啭」之句,以为用意高妙,五字之模楷。

他日公作诗,得「青山扪虱坐,黄鸟挟书眠」,自谓不减杜语,以为得意,然不能举全篇。

”余顷尝以语薛肇明,肇明后被旨编公集,求之,终莫得。

或云,公但得此一联,未尝成章也。

禅宗论云间有三种语:其一为随波逐浪句,谓随物应机,不主故常;其二为截断众流句,谓超出言外,非情识所到;其三为函盖乾坤句,谓泯然皆契,无间可伺。

其深浅以是为序。

余尝戏谓学子言,老杜诗亦有此三种语,但先后不同。

“波漂菇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为函盖乾坤句;“以落花游丝白日静,鸣鸠乳燕青春深”为随波逐浪句;以“百年地僻柴门迥,五月江深草阁寒”为截断众流句。

若有解此,当与渠同参。

欧阳文忠公诗始矫“昆体”,专以气格为主,故其言多平易疏畅,律诗意所到处,虽语有不伦,亦不复问。

而学之者往往遂失于快直,倾囷倒廪,无复余地。

然公诗好处岂专在此?如《崇微公主手痕诗》:“玉颜自古为身累,肉食何人与国谋。

”此自是两段大议论,而抑扬曲折,发见于七字之中,婉丽雄胜,字字不失相对,虽“昆体”之工者,亦未易比。

言意所会,要当如是,乃为至到。

许昌西湖与子城密相附,缘城而下,可策杖往来,不涉城市。

云是曲环作镇时,取土筑城,因以其地道潩水潴之。

略广百余亩,中为横堤。

初但有其东之半耳,其西广于东增倍,而水不甚深。

宋莒公为守时,因起黄河春夫浚治之,始与西相通,则其诗所谓“凿开鱼鸟忘情地,展尽江湖极目天”者也。

其后韩持国作大亭水中,取其诗名之曰展江。

然水面虽阔,西边终易堙塞,数十年来,公厨规利者,遂涸以为田,岁人才得三百斛,以佐酿酒,而水无几矣。

余为守时,复以还旧,稍益开浚,渺然?嬗薪?ぁ旃?姼?幸黄性疲骸赶蛲砼f滩都浸月,遇寒新水便生烟。

”尤风流有...

古文是什么意思

现代汉语与文言文最主要的区别是你翻译一个句子,文言文短,而现代汉语长。

而最本质的区别是里面的活用字词,古今异义,通假字,另外还有文言句式都与现代汉语大相径庭。

文言文中虚词(而、 何、乎、乃、其、且、若 、所、为、 焉、也、以、因、 于、与、则、者、之)很常见,现代汉语不常见。

文言文中“以”和“与”的多种解释 及例句?

1、因为,由于:例: ⑴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⑵臣是以无请也。

⑶惟三保勇而多艺,推为长。

⑷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⑸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⑹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⑺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⑻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⑼不赂者以赂者丧。

⑽以心中有足乐者。

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2、而,来。

例: ⑴有好事者船以入。

⑵留五百人镇之,以断洄曲及诸道桥梁。

(以:以便) ⑶吾骑马挟矢以助战。

⑷卷石底以出。

⑸而托于柑以讽耶? ⑹以啮人,无御之者。

(以:这里有如果的意思) ⑺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⑻属予作文以记之。

⑼杀之以应陈涉。

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11)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12)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13)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14)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15)操悉浮以沿江。

(16)樊哙侧其盾以撞。

(17)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

(18)忽魂悸以魄动。

(19)淫侈之俗日日以长。

(20)各各竦立以听。

(21)以致天下之士。

(22)然而隐忍以行。

(23)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24)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

(25)遂拔以击荆河。

(26)遂自投汨罗以死。

(27)其责已也重以周。

(28)以一物以与物物争。

3、把,拿,用。

例: 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以”后省略介词宾语。

) ⑵以钱覆其口。

⑶屠惧,投以骨。

⑷具以情告。

⑸以缚即炉火,烧绝之。

⑹ 以槛车送元济诣京师。

⑺何以为计? ⑻将以攻宋。

⑼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⑽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1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12)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13)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14)操当以肃还付乡党。

(15)具告以事。

(16)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

(17)以我应他人。

(18)以虞待不虞者胜。

(19)国胡以相恤。

(20)将以衅钟。

(21)悉以心诚之话倚托,千万无渝。

4、以为,认为。

例: ⑴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⑵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⑶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⑷皆以美于徐公。

⑸而小儒规规焉以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5、凭,靠。

例: ⑴以我酌油知之。

⑵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⑶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⑷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⑸以勇气闻于诸侯。

⑹以攻则取。

⑺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⑻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6、按照,依照。

例: ⑴策之不以其道。

⑵今以实校之。

⑶余船以次俱进。

⑷何必更以多寡为差? ⑸盖以律非故杀。

⑹以次进。

⑺则又 法从事。

7、根据。

例: ⑴今以蒋氏观之,犹信。

(以:一说拿。

) ⑵贵以近知远。

8、通“已”,已经。

例: ⑴固以怪之矣。

⑵日以尽矣。

9、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

例: ⑴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以:表时间) ⑵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以:方位) ⑶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以:表范围) 10、在。

例: ⑴余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⑵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⑶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⑷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11、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

例: 逆以煎我怀。

12、为。

例: ⑴如或知尔,则何以哉?(以:做) ⑵要以不能免。

(以: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