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这首词符合诗韵不符合词韵?10分钟看懂诗韵与词韵
这个问题大家是否遇到过:为什么清朝著名女词人顾太清的这首《喝火令》押韵不对呢?
久别情尤热,交深语更繁。故人留我饮芳罇。已到鸦栖时候,窗影渐黄昏。
拂面东风冷,漫天春雪翻。醉归不怕闭城门。一路琼瑶,一路没车痕。一路远山近树,妆点玉乾坤。
这首词的韵脚很奇怪,有的押词林正韵第六部,有的押第七部。这首《喝火令》落韵(出律)了吗??
前言 诗韵与词韵的渊源
回答这个问题以前,先说说诗韵与词韵的渊源。唐朝人最初作诗填词的时候,不但没有词韵也没有平水韵,唐人用官方修订的韵书作为诗韵,词也是依照诗韵来填写。唐朝的诗韵改编自隋朝的《切韵》,隋以后的韵书都是采用切韵的语音系统。
宋朝人依据唐朝韵书编辑了《广韵》,后来合并成《平水韵》。到了清朝,戈载依据前人作词用韵的情况归纳了词韵,叫做《词林正韵》。词韵几乎是合并了邻韵的平水韵,所以说词韵宽,相对近体诗押韵简单得多。
词多是长短句,更像被之管弦的古体诗。后人填词, 有的严格一点就用诗韵、有的用词韵。
一、 全部采用诗韵填词的例子
1、唐朝五代
牛希济《临江仙·江绕黄陵春庙闲》完全用的是诗韵:
江绕黄陵春庙闲,娇莺独语关关。满庭重叠绿苔斑。阴云无事,四散自归山。箫鼓声稀香烬冷,月娥敛尽弯环。风流皆道胜人间。须知狂客,拼死为红颜。
全词用删韵,一个邻韵的字不掺杂。唐朝人填词用的是诗韵,大家知道近体诗一韵到底(首句可以用邻韵),但是古体诗是可以用邻韵的。
2、宋朝作品
吴激的《春从天上来》全词用青韵,不杂庚韵:
海角飘零。叹汉苑秦宫,坠露飞萤。梦里天上,金屋银屏。歌吹竞举青冥。问当时遗谱,有绝艺鼓瑟湘灵。促哀弹,似林莺呖呖,山溜泠泠。梨园太平乐府,醉几度春风,鬓变星星。舞破中原,尘飞沧海,飞雪万里龙庭。写胡笳幽怨,人憔悴、不似丹青。酒微醒。对一窗凉月,灯火青荧。
宋朝人填词也是用诗韵,但是大多用邻韵 ,后来的词林正韵正是总结归纳了前人的用韵方式而制定 。
二、词韵 基本是诗韵的邻韵合并
1、宋朝的词大多如此,采取邻韵通押的方式,例如 谢逸(1068-1113)《江神子 》:
杏花村馆酒旗风。水溶溶。扬残红。野渡舟横,杨柳绿阴浓。望断江南山色远。人不见,草连空。夕阳楼外晚烟笼。粉香融。淡眉峰。记得年时,相见画屏中。只有关山今夜月,千里外,素光同。
风、红用一东韵,溶、浓用二冬韵。
2、早一点的词,例如南唐后主李煜(937年―978年)的《浪淘沙·往事只堪哀》:
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秋风庭院藓侵阶。一任珠帘闲不卷,终日谁来。
金锁已沉埋,壮气蒿莱。晚凉天净月华开。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
哀、来、开属于平水韵的十灰韵(合并唐韵的灰、 咍 hāi2个韵部),是排、阶、埋、淮属于平水韵的九佳韵部(合并了唐韵的佳、皆2个韵部)
3、 晚唐韦庄(约836年- 约910年)的《浣溪沙》:
清晓妆成寒食天,柳球斜袅间花钿,卷帘直出画堂前。
指点牡丹初绽朵, 日高犹自凭朱栏,含嚬不语恨春残。
天、钿、前下平一先 ,栏、残上平十四寒。
4、中唐 白居易(772年-846年)《忆江南》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
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白居易的这首词也是一东、二冬邻韵通押:宫,一东韵,蓉,二冬韵。其实杜甫也有一首五言律诗《雨晴》是一东、二冬通押的,在近体诗中这种情况是比较少见,属于落韵,我就不贴出来了。
三、换韵与叶韵
1、换韵
诗有换韵,词也有换韵,如韦庄《菩萨蛮》换韵: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上声韵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平声韵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入声韵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平声韵
2、叶韵 必须用同一个韵部的字
《西江月》是叶韵,例如“雨”和“湖”四声不同,但是韵母都是u,都是词韵里的第四部:
点点楼头细雨 (叶韵) 重重江外平湖
。●●○○●▲ ○○○●○△
当年戏马会东徐,今日凄凉南浦 (叶韵)
○○●●●○△ ○●○○○▲
莫恨黄花未吐 叶韵 且教红粉相扶。
●●○○●▲ ●○○●○△
酒阑不必看茱萸,俯仰人间今古 (叶韵)
●○●●●○△ ●●○○○▲
3、古体诗换韵与词的换韵不同
古体诗的换韵与词的换韵不同。区别是古体诗的换韵很自由,而我们作词时换韵必须按照词谱来,早年的词是歌唱之辞,应该是按照曲谱来填写。
很多曲子后来遗失了,只能读不能唱。据说北宋的一些曲谱在南宋就失传了,词渐渐由唱词变成了文人的吟诵之词。
四、词韵的上去通押
词里的上声和去声是通押的,例如欧阳修《桃源忆故人》,前四句中,嫩、信,去声;损、稳,上声。
梅梢弄粉香犹嫩,欲寄江南春信。别后愁肠萦损,说与伊争稳。
⊙○◎●○○▲ ◎●⊙○⊙▲ ◎●⊙○⊙▲ ◎●○○▲
小炉独守寒灰烬,忍泪低头画尽。眉上万重新恨,竟日无人问。
◎○◎●○○▲ ◎●⊙○◎▲ ⊙●◎○⊙▲ ◎●○○▲
诗韵里上声与去声是很少通押的(不要和换韵搞糊涂),进入唐朝以后,找几首上去韵通押的诗不太容易,例如杜甫的《石壕吏》: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怒、戍、去声,苦,上声。
五、符合诗韵却不符合词韵的作品
看看顾太清的这首《喝火令》:
久别情尤热,交深语更繁。故人留我饮芳罇。已到鸦栖时候,窗影渐黄昏。
拂面东风冷,漫天春雪翻。醉归不怕闭城门。一路琼瑶,一路没车痕。
一路远山近树,妆点玉乾坤。
这首词如果用词林正韵来看,属于两个韵部:繁、翻:第七部昏、门、坤:第六部,按照词韵是出律了。
但是繁、翻、昏、门、坤等韵脚,都属于诗韵上平十三元里的一个韵部。顾太清的这首词押的是诗韵《平水韵》,而不是词韵《词林正韵》。
六、词韵与诗韵 十三元为何被一分为二
词韵基本上是合并了诗韵的邻韵而编制。 从顾太清的《喝火令》能看出诗韵的邻韵与词韵并不完全相同。
1、平水韵十三元合并的漏洞
106部平水韵参考合并了200多个韵部的《广韵》和《唐韵》而来。
《平水韵》的十三元合并了元、魂、痕三个韵部,今天看元的韵母和魂、痕似乎并不相同,所以平水韵的十三元不太科学。用十三元作诗常常会读起来感觉不押韵。但是唐朝确实有诗把元韵、痕韵、魂韵同时押韵,所以也不能怪宋人。例如:[唐] 韩偓《春尽》:
惜春连日醉昏昏,醒后衣裳见酒痕。细水浮花归别涧,断云含雨入孤村。
人闲易有芳时恨,地胜难招自古魂。惭愧流莺相厚意,清晨犹为到西园。
2、词林正韵把十三元一分为二
在词韵里就把诗韵的十三元一分为二,词韵的第六部有一半十三元:唐韵的魂 、痕韵的字都在里面,和十一真十二文通用。韵母都是en
词韵的第七部有十三元的另一半:唐韵中“元”这一部的字在这里,十四寒十五删一先通用.韵母都是an。这样的区分实际上纠正了平水韵的错误,因此词韵读起来就舒服多了。
结语
还有人问:《平水韵》是不是106部都要逐字记忆?我们当然背不过,老街的体会是写的多了,会记住一些常用的,另外例如背一下声律启蒙、笠翁对韵有助于记忆平水韵。
今人作古诗愿意用普通话发音的《中华通韵》还是古人的《平水韵》完全是自愿,毕竟不考科举,不考大学。
结束时附一首老街的《喝火令》,抛砖引玉,欢迎朋友们赐玉:
梦醒情难旧,春归分已休。断蝉声渺物华收。飞叶落花无绪,风里作行舟。
向晚凭栏伫,光阴似水流。远山遥树也知愁。一任霜寒,一任雨幽幽。
一任万红千紫,片片染成秋。
@老街味道
揭秘宋朝 10分钟了解诗词创作 一文看懂如何学习填词
诗词创作的小秘密 10分钟看明白如何学写五七言律诗
10分钟看懂四声八病 1篇短文了解古诗创作的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