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六岁写出神句,后与苏轼齐名,他是谁?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这是现代许多文艺青年在表达异地恋相思之情时常用到的诗句,它出自于《寄黄几复》,作者名为黄庭坚。 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是今江西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

黄庭坚儿时便聪慧无比,拥有过目不忘的本领。有一次,黄庭坚的娘舅李常来他们家做客,他得知自己侄子聪颖,便有心考量他一番。于是李常随手从书柜里拿出一本书,问了黄庭坚一个典故,黄庭坚脱口而出,没有丝毫犹豫。

李常颇为惊奇,之后又问了许多问题,结果发现黄庭坚背会了书柜上所有的书。此事传出去之后,许多人都啧啧称奇,李常也认为自己的侄子非同凡人。 黄庭坚六岁的时候,便因景生情,提笔写出了一首牧童诗:“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岸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知君。”这首诗主要歌颂了牧童的悠闲生活,并表达人应该淡泊名利,过悠闲自在的生活。俗话说,七岁看老,黄庭坚此时的想法影响了他的一生。

公元1067年,黄庭坚以22岁的年龄考上了进士,成为了汝州叶县县尉,并在之后参加了四京学官的考试,文章极其优秀,得到了主考官的赞扬,朝廷下令让其担任国子监教授。在此期间,黄庭坚学习到了更多创作手法,并经常提笔作文。一日,苏轼偶然间看到了黄庭坚的作品,十分诧异,视之为阳春白雪,并说已经很久没有看到如此佳作了。

虽然黄庭坚跟苏轼后来并称“黄苏”,但此时的苏轼早已闻名,黄庭坚算是个晚辈,所以在得到苏轼的认可后,黄庭坚才逐渐声名鹊起。之后黄庭坚又屡次升官,公元1085年时,黄庭坚在德平镇为官,当时他很思念自己儿时好友黄几复,但迫于种种原因却无法相见,只能寄情感于诗词中,写下了开篇那首诗。

所以《寄黄几复》是一篇表达对友人思念之诗,但由于文笔优美,感情真挚,所以后来才被现代人换了个用法。像这样的情况其实很常见,就拿苏轼的“春宵一刻值千金”来说,现代人常用该诗句表达新婚之夜的美好,但实际上苏轼写这首诗却是想表达趁着春天大好光阴赶紧学习。?

写完《寄黄几复》没几个月,黄庭坚便被召入京师,并被任命为秘书省校书郎,之后宋神宗去世,哲宗登基,继续重用黄庭坚,提拔其为起居舍人,主要负责记录皇帝的日常活动以及国家大事,属于皇帝的近臣,位高权重。

但不久后,黄庭坚的母亲去世,黄庭坚立刻抛弃高官厚禄,回家守孝,并在守孝时悲痛欲绝,险些因此丧命。 守孝期结束后,宋哲宗也被其孝心所感,加封黄庭坚为秘书丞,兼任国史编修官。后来黄庭坚因遭人诬陷,被贬戎州,但黄庭坚却丝毫不以为然,毕竟他本就不爱名利,如其儿时所作《牧童歌》一样,向往悠闲的生活。

公元1100年,宋徽宗登基,想重新启用黄庭坚,但黄庭坚却拒绝了,并跟宋徽宗请求做一名郡官,宋徽宗无奈,只能同意了他的请求。 但上任九天后,黄庭坚就被罢免了,当时他写了一首名为《荆南承天院记》的文章,被一些有心人曲解文意,说黄庭坚对民间发生的灾事感到十分喜悦。以黄庭坚的为人,这显然是不可能之事,无奈宋徽宗还真的相信了此事。

最后黄庭坚被送到宜州,软禁起来。没两年,朝廷又下令让黄庭坚去永州,但还未出发,黄庭坚便已客死宜州,时年60岁。 黄庭坚的仕途不顺畅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是他本身对仕途就没什么追求,其二则是黄庭坚性格有些刚直,得罪了不少人。

但仕途做到宰相又如何,宋朝宰相众多,能比黄庭坚有名的屈指可数,黄庭坚最大的贡献还是在文学上。 他的诗词凸显了宋朝人另辟途径的文化创新精神,并促进了诗歌的文化功能发展,黄庭坚毕生都在强调四个字,那便是“因诗求道。

”大致理解便是要从诗词当中学到东西,存养心性,通过诗词来提高个人素质以及修养,去勘破宇宙的奥秘。此外,黄庭坚所作的诗词也被称为“黄庭坚体”,后世有无数人对其进行模仿。黄庭坚书法亦能独树一格,为“宋四家”之一,对后世影响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