跪请有关苏武的文章
[诗歌]他乡的苏武
抬头 便看到第一千颗星子
于无言中陨落
划入今夜 你第一千次思念的梦中
泊于边缘
而此刻你有泪纵横
拨亮身边的柴火
火焰起落间 明灭如斯
惊醒京华倦客
灼穿 十九年的心事封锁
而远方的道路
依旧苦难连年
呵,实在不闻羌笛已久了
几回回于沉夜中
潮湿归途 而日子流水时
想故国已是怎样消瘦了啊!
明月,一杯干给故人的酒啊!
温暖我 ,跋涉途中遭遇风雪的创口
而这里有谁
可以唤出我的名字?
亦如我那坠入万劫不复的
旧日的颜容
我只有登上那高高的山冈
去聆听牛羊的歌唱
听 他们都是我的孩子
他们都将踏着成长的艰难
在代代不息的汗青中
来作证我
曾经一尘不染的庄严
苏武
苏武在匈奴。
十年持汉节。
白雁上林飞。
空传一书札。
牧羊边地苦。
落日归心绝。
渴饮月窟水。
肌餐天上雪。
东还沙塞远。
北怆河梁别。
泣把李陵衣。
相看泪成血。
闲话苏武
——一生荣辱系报国
西子湖畔有“三忠”墓,人称“西湖三杰”。关中杨凌有苏武墓。隔江遥望,浩气贯通,辉映成趣。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然千古风雨不朽气节,却使西湖山水分外明媚娇艳,使杨凌更添几分苍莽景色。“李陵苏武是吾师”,这是杜甫发自内心的绝唱,洪迈对苏武的风节更是敬慕不已。苏武牧羊的故事妇孺皆知。思忠良之所为,省吾身之“荣耻”;发怀古之幽思,敬苏武之品节。苏武身世如何?他为甚麽会历代受朝野敬重?一代忠烈归宿何处?
苏武是今西安市长安杜陵人,出身于官宦世家。其父苏建,以校卫之职跟随西汉名将卫青和霍去病北击匈奴,因军功封为平陵侯。苏嘉、苏武、苏贤三兄弟以父荫而担任皇帝的侍从官。苏武牧羊的故事是一曲尽忠报国的苍凉壮歌,但舞台上的苏武是艺术形象。两千年前的汉苏武,其感动朝野、世代称颂的品质节操表现在那里呢?
持汉节出使匈奴,临危难不辱使命。
西汉初期,国力积弱,面对匈奴铁骑频繁南下骚扰,汉高祖刘邦也曾有“白登之围”,留下了“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的浩歌慨叹。无奈以“和亲”之策暂息战端,用屈辱换取汉匈边境的一时安定。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及“文景之治”带来了转机。到汉武帝时,国势渐盛,对待匈奴的方略才从守势转为攻势。公元前127年和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两次命骁勇善战的青年将领卫青,霍去病率军北击匈奴千余里,匈奴损失惨重。有民谣云:“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此后,匈奴虽拥有劲旅但无力与西汉相抗衡。汉匈边界呈现出有战有和,局部地区烽火不息的态势。双方互派使节10余次。窥测情报,扣留使臣的事时有发生,展开了旷日持久的外交战。
公元前100年,匈奴且缇侯单于即位,因畏惧汉朝的军事攻势,陆续礼送汉使路充国等人返汉。“武帝嘉其义”,作为回报,派遣苏武以中郎将身份持旄节护送扣留在汉的匈奴使臣回国。适逢缑王与长水人虞常等在匈奴谋反。汉副使张胜被牵连进去。事败后张胜惶恐不安,不得已将此事告诉了苏武。苏武说:“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必死,重负国。”他想自杀殉国,被张胜、常惠劝住了。单于派卫律招来苏武等人审问。苏武对常惠等人说:“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说罢拔出佩剑自刺。卫律大吃一惊,亲自抱住苏武,赶快派人请来医生抢救。苏武身负国命,在汉匈关系变化莫测的纷扰之际,远离父母之邦,传播和平福音,期冀消弭战端,并没有挟强汉之盛势,擅越君命惑乱匈奴内政,无罪受审蒙辱,以死报国,其磊落坦荡的使臣风范,使匈奴君臣庶民也不能不十分钦敬。
忍羞辱殉节报国,忠贞不渝如金石
且缇侯单于敬幕苏武的人品和使臣风范,派卫津劝降苏武,以高官厚禄相诱。苏武责骂卫津:“畔主背亲”,“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既揭了卫津叛汉降匈、不守臣节的老底,又义正辞严地指斥他以其昏昏,妄断事关汉匈关系的重大狱案,无端挑起两国争端,祸国殃民。言辞犀利,洞明见底。卫津内心羞愧,无计可施。苏武被流放于北海(前苏联的贝加尔湖)后,匈奴单于又派李陵劝降苏武。李陵在公元前99年奉汉武帝之命出征匈奴,陷入重围,后援不继,奋勇突围九昼夜,终因寡不敌众,被迫投降,匈奴封他为右校王。汉武帝误听讹言,一怒之下,诛杀了李陵全家。李陵投降匈奴10余年后,才敢来寻访苏武。他和苏武同在汉朝做过侍中,交情深厚。他在北海边上置办酒宴,陈设乐舞款待苏武。李陵告诉苏武:你的母亲已去世,哥哥与弟弟都因获罪身死,年轻的妻子已经改嫁;两个妹妹、两个女儿、一个儿子十多年来死活不知。皇上年岁大了,法令没有定准,无罪而被诛灭全家的有十几位大臣。你终究回不了汉朝,白白地在这荒芜人烟的地方受苦,你所守的信义又有谁知道呢?苏武说:我常常希望有机会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现在有了杀身报国的机会,即使遭受巨斧砍、汤锅烹的极刑,也甘心乐意这样献身。大王一定要我投降,请在今天尽情欢宴后,让我死在您的面前!苏武的赤诚使李陵感慨万千,说道:“哎,真是忠义志士啊!我和卫津罪恶滔天。”只好和苏武洒泪告别。李陵蒙受冤屈被迫投降匈奴,苏武是心知肚明的。司马迁也曾因替李陵鸣不平而惨遭宫刑。苏武被扣留匈奴期间,妻离子散,李陵之言不虚谬。但他甘愿与荒草、白羊为伴,忍受寒冷饥饿而无半点怨言,为国舍家,持汉节而不改,忠贞之心如金石。名士殉道,贪夫殉财,烈士殉节,忠臣殉国,苏武殉节报国的风操和不屈风骨,撼人心弦。
忧患百经须眉白,困顿不堕青云志
匈奴王因苏武决不屈服投降,有意折磨他以摧其心志。先将他囚禁于空地牢之中,断绝饮食。冬天,苏武咬着雪和毡毛一起吞咽,数日不死。匈奴以为有神灵保佑他,于是又把他流放于荒无人迹的北海,“使牧羝,羝乳乃得归”。苏武到了北海上,匈奴不给粮食供应,他挖野鼠所藏的草籽充饥。他每天都拄着汉朝的旄节牧羊,因为早晚都握在手中,连旄节上的旄尾都脱光了。李陵等人曾接济过他,但并没有使他脱离困厄之苦。直到汉昭帝即位后,匈奴与西汉再度和好结亲才籍口鸿雁传书之说,要求匈奴放回苏武。临行前,李陵备办酒宴与苏武贺喜,说道:“从此你我就是两个国家的人了,今日一别就是永诀了!”言罢拔剑起舞,慷慨悲凉地唱道:“跋涉万里呵度过沙漠,为君王领兵呵奋战匈奴。被困峡谷呵刀折剑摧,众将士捐躯呵我失名节。老母已死,虽想报国呵哪里是归宿!”他泪洒襟袍,与苏武北海一别再无音讯。据说公元前74年死于匈奴。苏武被匈奴扣留19年,出使时正当壮年,归汉时须眉皆白。千里出使,不屈节、不辱命、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悲苦困顿,忧患百经不堕青云之志,风骨铮铮,忠义节烈,为国立功,为世立德,高山仰止。
汉廷恩惠怜贤良,青冢何处掩忠骨?
汉朝对士大夫是相当刻薄的,唯独对苏武特别优宠。表彰他坚贞不屈的气节,用以勉励忠义之人。昭帝时,上官安、桑弘羊等人图谋反叛,苏武的儿子苏元参与谋叛。掌管刑狱的廷尉上奏朝廷,请求逮捕苏武。霍光扣下了奏章,将苏元处死,苏武免官。昭帝死后,昌邑王不堪重任,苏武以二千石的身份参与拥立汉宣帝谋划成功,被赐予关内侯的爵位。偏偏汉宣帝又是“故剑情深”之君王,怜悯苏武年老,儿子参与反叛被处死;听说苏武在匈奴时与一胡妇生有一子苏通国,就派使者将苏通国赎回来任为郎官;又任命苏武弟弟的儿子为右曹。苏武功高年迈,为了照顾他,就让他每月初一、十五上朝,称为祭酒,这是对他的特殊优待。皇亲国舅,丞相、御史、将军们也都非常敬重苏武。后来,朝廷在都城麒麟阁绘制辅佐汉朝中兴功臣画像,苏武是其中之一。苏武最后的官职是负责管理境外少数民族事务的典属国。病卒,享年八十余岁。
据方志记载,苏武死后葬于武功,现杨凌区内(原属武功县)有苏武墓。此为一说。另一说是苏建、苏武父子及其家族均陪葬于汉景帝的阳陵侧旁,且李陵也说他曾护送苏武之母的灵柩葬于阳陵。封建社会公卿将帅陪葬帝王陵,引为无上的荣耀。沿袭官宦世家通族聚葬的礼制习俗,苏武墓在阳陵侧旁之说也不是没有道理的。此二说各执一端,尚未定论,有待进一步考证。但一代忠良魂归故里却是不争的事实。与岳飞、于谦、张苍水相比,苏武算是善终了。自古忠良鲜有善终,苏武是一个例外。尽管他们的个人结局有很大的差异,但忠正节烈的风操,捐躯报国的铿锵正气却是与日月同辉,和天地同在的。抹去历史的尘埃,人们仍然可以看到美玉瑰宝绚丽多彩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