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如何谋篇布局?
一布局谋篇
1、什么是布局谋篇:
? 把你所掌握的素材,合理的安排在起、承、转、合之中,而起、承、转、合的每一环节都要用最为合理的方式方法,并把“起承转合”有机的整合为一体,就是布局,就是谋篇。
2、布局谋篇的几种形式
(1)起承转合法:
我们来看一首例诗: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起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承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转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合
这首诗 大家再熟悉不过了
我们看诗的起、承写登高所闻所见情景,是写景;
转、合写登高时的感触,是抒情。
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天、猿、渚、沙、鸟
颔联,着重渲染秋天气氛;
颈联,抒发感情,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
末联,写白发日多,因病断酒,映衬时世艰难。
全诗八句皆是对偶,句句押韵。
这首诗就是以一联为一个起承转合的单位。
七律、五律一般是以两分句为一单位,1、2句起、 3、4承、5、6转、 7、8合。
这是基本的形式。 这是我们大家所最熟悉公认的形式,但是,也不尽如此!!!
那么我们今天重点来给大家介绍下面几种特殊布局
(2)、起承继转合法
? 在一首律诗中首联为起,颔联为承。颈联为继 ,注意了 这四个字,尾联为转合,即属“起承继转合法”。
所谓“继”,就是颈联接着颔联的意思,继续发挥而不转折。这样写,往往把转、合的功能放在尾联了。
那么我们必须以例诗说话
如(唐)白居易 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起破题
一岁一枯荣。=引起下联
野火烧不尽,=承“枯”。
春风吹又生。=承“荣”
远芳侵古道,=继续写“草”,重点落到“古原”。
晴翠接荒城。=继续写“草”,引出“离别”题意。
又送王孙去,=转写送别
萋萋满别情。=合抒情作结、首尾呼应,关合全篇、合章点题。
我们看:诗的首句“离离原上草”,紧紧扣住题目,也就是 “古原草” 三字。
第二句“一岁一枯荣”,进而引起一联原上野草秋枯春荣,岁岁循环,生生不已的规律。
三四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句写“枯”,一句写“荣”
是“枯荣”二字意思的发挥。不管烈火怎样无情地焚烧,只要春风一吹,又是遍地青青的野草,极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
五六句“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用“侵”和“接”刻画春草蔓延,
所以,五六两句,是继续写草, 而没转是吧
第七八两句“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点明送别的本意。
用绵绵不尽的萋萋春草比喻充塞胸臆、弥漫原野的惜别之情,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韵味无穷。
所以 这首 我们说,又送王孙去,=转写送别。萋萋满别情。=合抒情作结、首尾呼应,关合全篇、合章点题。
(3)、起承 展 转合法。
? 在一首律诗中,第一句为起,第二句为承,中间四句是展开、铺叙、
注意了 中间四句是展开、铺叙、第七句为转,第八句为合,即所谓的“起承展转合法”。
这就打破了以一联为单位的布局惯例。
这种布局的特点,是中间四句分别地并列描写四样景物,铺叙的手法很明显。
从形式上看,好像把一首绝句分为两半,中间放入四句,每句各写一个景物似的
那继续用例诗说话
如王维《过香积寺》
不知香积寺,=起句扣题。
数里入云峰。=承首句“不知”。
古木无人径,=展写“木”,视觉。
深山何处钟。=展写“钟”,听觉,再承“不知”。
泉声咽危石,=展写“泉”,听觉。
日色冷青松。=展写“日”,视觉。
薄暮空潭曲,=转到佛教,禅意“空”。
安禅制毒龙。=合归结主题,安禅来抑制世俗的欲望
我们继续看
第一句,“不知香积寺”,直接切入诗题,写诗人徒步去访问深山密林中的香积寺。 “不知”是讲出了只知香积寺之大概方位,不知其具体所在。
第二句承,“数里入云峰”,则极写香积寺所处之高远、幽深、难觅:才走了几里路,就已经重峦叠嶂,云封雾绕,而寺院还遥不可见!
诗人的迷惘心境,香积寺的深藏幽远,俱可在字里行间窥知。
三、四句 写了诗人看到的景物:古树、钟声在深山空谷中回响,使得本来就很寂静的山林又蒙上了一层迷惘、显得越发安谧。
“何处”二字,这与上句的“无人”相应,又暗承首句的“不知”。
五六两句,表面仍然意在表现环境的幽冷,而手法和上二句大大有了不同,诗人以倒装句,突出了入耳的泉声、日色,逼真如画。
七八两句转到古寺,但仍然不写寺中景物,而写寺外清潭的空旷幽寂,潭岸的曲折深僻,从而安禅来抑制世俗的欲望。赞颂佛法无边,心向往之。因此以“安禅制毒龙”作结,可谓水到渠成,深化诗旨。
看了例诗? 我们再复习一下这句,在一首律诗中,第一句为起,第二句为承,中间四句是展开、铺叙、第七句为转,第八句为合,即属“起承展转合法”。
(4)、 起承 直下法
? 一首律诗中首句起后,从次句开始承而直下,没有转合,或略有“合”的意思,即属于“起承直下法”。
这种布局 有一首特别熟悉的例诗给大家看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剑外忽传收蓟北,=起:起句提事,如春雷乍响。
初闻涕泪满衣裳。=承:紧承“忽传”,喜极而悲。
却看妻子愁何在,=转:以转为承,承而直下。
注意了以转为承,承而直下。
漫卷诗书喜欲狂。=承:连续两个动作。
白日放歌须纵酒,=承:承而直下,进一步抒写。
青春作伴好还乡。=承:承而直下,进一步抒写。
即从巴峡穿巫峡,=承:承而直下,进一步抒写。
便下襄阳向洛阳。=承合:承而直下,进一步抒写。
这首诗一气直下,全非起承转合手法。
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写情。
抒发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
万斛泉源,出自胸臆,奔涌直泻。
于神理妙在逼真,于文势妙在反振。
第三、四转承。颈联承“喜欲狂”,而尾联承“好还乡”,也是具体写“喜欲狂”。全诗自首句至尾句,一气贯注,一气呵成。
一首律诗中首句起后,从次句开始承而直下,没有转合,或略有“合”的意思,即属于“起承直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