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这句诗你是如何理解的?
文中“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这句诗我的理解:
余:我身:自己殚:害怕,担心殃:灾祸皇舆:君主乘坐的马车,引申为君主的政权或国家败绩:失败整句辞的意思:并非我害怕自己遭受灾祸,我是担心楚王的国家被颠覆。 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两句诗, 表明了诗人畏惧自身遭灾祸, 表明了诗人畏惧自身遭灾祸,只担忧国家 遭颠覆.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 遭颠覆.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顾人 安危高尚思想感情. 安危高尚思想感情。屈原以一颗赤子之心,深情地眷恋着多难的祖国。在朝之时,他竭忠尽智,辅佐楚王,力图振兴楚国,被疏之后,仍不弃“忠君爱国”之志,这句“岂余身之惮殃兮”表明了诗人关心的不是自己,他早已把个人的进退生死置之度外,只怕“皇舆之败绩”,唯将君国的前途、命运系于心中,但楚国不能容他。其实七国并争,诸侯割据,人才尽可自由流动,贤能之士不愁无用武之地,楚才晋用,屡见不鲜;朝秦暮楚,亦不乏其人。
以屈原的才干和声望,不难另谋出路,可他却离不开楚国,那积淀于胸中的爱国情愫千丝万缕缚住他,宁肯以身殉国,也不愿离开父母之邦。诗人心中执著的爱国情结,生发出深沉的忧患意识。
岂余身之殚殃兮,恐皇舆之败绩!
离骚简介
离骚是一首“屈原的政治生涯传记”诗。以浪漫抒情的形式来叙事是其主要的风格。赋、比、兴三种修辞手法灵活穿插转换是其语言运用上的最大特点。
表达了要使楚国强大就必须推行美政的治国思想。表达了推行美政失败被贬后的不满不悔情绪及继续推行美政的坚定信念。表达了无机会再行美政则宁死不叛楚王的忠诚。
全诗中心:推行美政。
叙述文路:努力准备、失败悲愤、反思不悔;再试遇挫、徘徊无望、他投不忍、以死明志。
全诗结构:分五章***14个完整意段。前两章***包含7个完整意段为上半部;后三章也***包含7个完整意段为下半部。
为了便于记忆把握,也可把全诗分为十个相连贯的独立故事:
上半部五个,《屈原引路》、《屈原被屈》、《屈原不屈》、《屈原被怨》、《屈原说理》;
下半部五个,《屈原叩天》、《屈原求女》、《屈原问卜》、《屈原请神》、《屈原他投》。
第一章《被贬》53行;
《屈原引路》
(1)出身、志向、努力。1至8***8行;
(2)推行美政的必要性。9至18***10行;
《屈原被屈》
(3)改法失败经过及原因。19至35***17行;
(4)评价改法情况和表达对失败的看法与对改法的态度。36至53***18行。
第二章《反思》38行:
《屈原不屈》
(5)失败后自我反思。54至65***12行;
《屈原被怨》
(6)对屈原被贬一事,亲人埋怨(引出后面的借史反思)。66至71***6行;
《屈原说理》
(7)评理及激奋抒情。72至91***20行。
第三章《再试》38行:
《屈原叩天》
(8)上叩天门(直接找楚王)。92至107***16行;
《屈原求女》
(9)下求美女(走后宫路线)。108至129***22行。
第四章《徘徊》38行;
《屈原问卜》
(10)问卜及考虑。130至140***11行;
《屈原请神》
(11)求神。141至151***11行;
(12)认真考虑神灵的指引及下决心他投。152至167***16行。
第五章《他投》21行:
《屈原他投》
(13)远去西方投西皇。168至185***18行;
(14)全诗总结,是全诗的中心所在。186至188***3行。
主题思想
《离骚》可分为前后两部分,即自“帝高阳之苗裔兮”,至“岂余心之可惩”,为前一部分;从“女嬃之婵嫒兮”,至“吾将从彭咸之所居”,为后一部分。
前一部分描写屈原对以往生活经历的回顾。叙述屈原出身于与楚王同姓的贵族家庭及其生辰名字;描写他自幼就努力自修美德、锻炼才能,并决心报效楚国的愿望;描写他激励引导楚王“及前王之踵武”,使楚国富强的理想,和辅助楚王进行政治改革的斗争;然而由于屈原的政治理想和改革的实践触犯了腐朽的贵族集团的既得利益,因而招致了他们的重重迫害和打击,诽谤和诬蔑漫天而来,而楚王也听信谗言,疏远和放逐了屈原;就在此时,屈原为实现理想而精心培植的人才也纷纷变质,使屈原的处境极为孤立;在此情况下,屈原看到自己的理想无法实现,“民生之多艰”,而祖国陷入“路幽昧以险隘”的岌岌可危的境地,使爱国爱民的屈原陷入极度的痛苦之中;屈原满怀愤怒地揭露了楚王反复无常,不辨忠奸,昏庸无能的作为;同时揭露腐朽的贵族集团贪婪嫉妒,苟且偷安,背法妄行,结党营私,把祖国引向危亡的罪恶;描写了屈原不向反动势力屈服的斗争精神。
后一部分主要描写屈原对未来道路和真理的探索与追求。首先,女嬃劝他接受历史的教训,不要“博謇好修”,而要明哲保身;但是屈原通过向重华陈辞,分析了古往今来的史实,否定了女嬃建议;于是屈原开始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追求理想的历程。首先,他上叩“天阍”,却遭到冷遇;接着,诗人下求佚女宓妃、有娀氏女和有虞之二姚,以便上通天帝,然而均都落空,这象征性地说明了争取楚王已经毫无希望了;于是屈原去找神巫灵氛占卜,灵氛劝他去国远游;诗人犹豫不决,又去找巫咸问策,巫咸则劝其暂留楚国待明君而行;在矛盾的建议中,诗人分析了国内政情,觉得不能久留于黑暗无望的楚国,决定离楚远行;但是,远行的想法又与屈原爱国的衷情发生矛盾,所以在他升天远行时,忽然看到了楚国大地,“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形象地否定了离楚的道路,最后诗人决心“从彭咸之所居”,用死来殉其“美政”的理想。
全诗的主题思想,即通过诗人为崇高理想而奋斗终生的描写,强烈地抒发了他遭谗被害的苦闷和矛盾的心情,表现了他为国献身的精神,和与国家同休戚、***存亡的深挚的爱国主义和同情人民的感情,表现了诗人勇于追求真理和光明,坚持正义和理想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同时也深刻地揭露了以楚君为首的楚国贵族集团腐朽黑暗的本质,抨击他们颠倒是非,结党营私,谗害贤能,邪恶误国的罪行。
创作缘由
屈原学识丰富,“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具有远大的理想,对内主张修明法度、任用贤才,对外主张联齐抗秦。楚国贵族集团中的顽固派不断打击和排挤屈原,使他一生为之奋斗呼号的政治理想得不到实现。他就用诗歌倾吐自己的忧愁幽思、绵缠悱恻的情绪。
作者简介
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出生于楚国丹阳秭归(今湖北宜昌),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因遭贵族排挤诽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后,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楚国。他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被誉为“楚辞之祖”,楚国有名的辞赋家宋玉、唐勒、景差都受到屈原的影响。屈原投江自尽的日子相传是农历五月初五,即端午节。端午节最初是中国人民祛病防疫的节日。吴越一带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屈原在这一天死去,便演变成了中国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