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桥遗梦在许村古建筑群,一带长廊护拱桥,谁遗奇迹撼今朝

高阳廊桥位于许村昉溪上,由元代处士许友山所建,为双孔石墩木桥,明弘治年间由许胜生改建为石拱桥,嘉靖丁巳年(1557)重修,并建桥廊,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重修。桥长21米,宽5.3米。

走进许村古建筑群,首先走进的便是廊桥。

廊内光线黝暗,桥廊上方设置的一个个或圆或方的小窗,犹如相机取景框,将桥廊外的粉壁黛瓦、绿水青山摄入镜头。

之于我,是为了记录,记录旅途中每一个真实的瞬间。由于个头不够高,相机和手机举得位置不够高,也根本看不见镜头视窗,摄入镜头的是什么就是什么,不管拍成什么样,都是摄影器材传递给我的此时此刻它们所“看到”的最真实的风景——

摄影的意义就在于教会人们在没有相机的时候如何看世界。

高阳廊桥外观分为三大间,中间屋面略高,使山墙脊线参差错落,富有韵律感。

高阳一词,在古代蕴含紫气东来、阳光高照的吉祥、欢乐等意韵。来到高阳,走过廊桥,面对的是有别于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的另一番别致的意境。如果说“小桥、流水、人家”是一首首诗情画意的抒情小诗,那高阳廊桥则是一支意韵悠扬、色调凝重的走心词曲。

一带长廊护拱桥,谁遗奇迹撼今朝?

溪流不识人间巧,疑是飞虹头上飘!

水自廊桥流出远,风从花影过来香。

山流淘尽沉浮事,不见溪中桥影移。

值得庆幸的是,虽然许村已经开发成为一个 旅游 景点,但廊桥下面的昉溪水依然澄澈清丽,比之新安江水令人揪心的污染,昉溪水的安然无恙多少令人感到些许欣慰。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如若当年诗仙李白来到许村高阳,行走在昉溪边、廊桥下,也会发出如行走清溪一样的感慨吧。

一个是用笔一个是用镜头来再现他们用心看见的景物,一个是画藏字间,一个是字隐画中,“诗至佳境,此时无声胜有声”、“摄影与器材无关,与内心有关”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穿过清清昉溪水,廊桥边,屋檐下,一泓清溪浣衣女;

枯树旁,墙头上,豆蔻年华小儿妮。

溪水清清兮濯我心,树木葱茏兮怡我情,千载悠悠路漫漫兮,古往今来兮出一辙。

梦遗廊桥如影相随兮,峰回路转兮入我心。

我看见了五马坊、大观亭、双寿承恩坊……

五马坊、大观楼、双寿承恩坊,在这廊桥曾经上演过多少悲欢离合的故事,记着的、忘却的,都一样宛若飘落的枯叶随着昉溪水流逝得无影无踪,如岁月遗落的梦境,等待每一个匆匆过客,有的擦肩而过,有的入了梦——

五马坊建于明正德二年(1507),是一四柱三间五楼式石牌坊。宽8.2米,高9.7米,直柱等主要构件为花岗岩,其余为沙岩质地,雕刻精美。在二层檐上还保存有一只“哺鸡兽”脊吻,形制古朴。坊字牌上书“五马坊”三字。“五马”是古代知府的雅称。

该坊为福建汀州府知府许伯升而立。元末,许公率众保境安民,为朝廷器重,授汀州知府,勤政爱民,卒于任,勅封“中宪大夫”。

大观亭造型别致,八角飞翘,俗称八角楼,建于明嘉靖30年(1557),清康熙22年(1633)重修,是一座三重檐亭阁式建筑。底层、二层作八边形,底层每边长3.5米,占地64.6平方米;三层为虚阁,平面长方形,通高11.75米。亭内设楼梯,可上到顶端登高望远,一、二层月梁上施包袱彩绘。

孤独的小鸟,让我想起了80年代盛行传唱的那一支歌:

……

我是一只小小小小鸟

想要飞呀飞却飞也飞不高

……

世界是如此的小

我们注定无处可逃

……

当你决定为了你的理想燃烧

生活的压力与生命的尊严

哪一个重要

……

双寿承恩坊在高阳廊桥桥头,大观亭的边上,

明隆庆戊辰年(1568)建,是一四柱三间五楼式石牌坊,宽7.9米,高9.5米,坊直柱、下坊、檐板和明间柱前后的四只奔狮等构件为花岗岩制作。其它花板、梁枋等雕刻构件采用砂岩制作,历经数百年风吹雨打,精美的石雕今日依旧清晰可辨。

该坊为徽商许仕继及其夫人而立。明隆庆年间(1567-1572),时值穆宗于朝野倡“瑞侣”,许仕继乐善好施,又其时年101岁,夫人宋氏103岁,朝廷因之旌表,敕封“征仕郎晋赠奉直大夫”,赐建“双寿承恩坊”。许国为其作“行状”。可见当年对老年人的敬重。

高阳廊桥、五马坊、大观亭、双寿承恩坊是走进许村古建筑群最先看到的典型的明代古建,其周围及再往里面走还有许多古祠堂、古民居,依旧保留着原有古旧的风貌,穿行期间,恍若隔世,如果你是“古建迷”,来到皖南,千万不要错过这里。

“毛主席万岁”,这是发自人民内心深处的声音,你听不见,但却弥漫在乡村的每一个角落。

古建筑是封建 社会 遗留下来的物质文化遗产,从 情感 上说,看见它们仿佛看见了那个“万恶的旧 社会 ”,所以才会有十年动乱的“破四旧”;但从建筑学的角度讲,它们却是劳动人民智慧与手工艺术的结晶,是现代 社会 无法复制的艺术品,一砖一瓦都值得珍惜。

就如这些生长在田野和残垣断壁间的绿油油的蔬菜,它们是有生命的,需要我们用心呵护、用心感悟。

许村 历史 博物馆是我国少有的村级 历史 博物馆,其前身为观察第,为东支二十世祖许周之支祠。明初,为观察使许天相的府第。

许伯升六弟许周,因病早逝,其妻终身守节,不曾跨家门一步,抚育遗腹子许天相成人,后官至观察使。故又称“墙里门”。今所见之祠堂,为明嘉靖年间,在府第旧址南侧所建。清嘉庆十七(1813)年重修,并在北侧临街的圆门上刻有“墙里记”。

1997年,其裔孙许靖华院士(现定居瑞士)捐资1万美金,由县政府修缮并辟为“许村 历史 博物馆”。馆内以实物、文字、照片和图表等形式,介绍了许村地区的自然资源、 历史 概况、人文景观及 历史 名人。

观察第墙里门有一个悲凄的故事,其实徽州的每一个古老的深宅大院都有着这样那样的故事,关于女人的悲哀而又凄凉的故事。

明洪武年间,时任汀州知府的许伯升最小的弟弟许周安娶貌美的18岁胡氏为夫人,婚后不久便出了乡,后患病,年二十四岁客死他乡。

当时胡氏年二十,腹中已有许家骨肉,大伯许伯升要他守寡,旧 社会 古徽州死了丈夫的女人都要守寡,即使刚刚成亲也不例外。

许伯升回到老家后,命人绕院一周院墙高筑,墙上无窗,围墙上只开着一扇小门与外界相通,令工匠“凿井于内,名曰福泉,择二三老媪伺侍,米薪油盐,自外纳之。”至此,她的全部生活空间就是这天井大的屋子,不能迈出家门一步,过着与世隔绝的日子。

十月怀胎她产下一子,尊大伯命取名“天相”。年仅二十出头的胡氏一个人独守丈夫的牌位教 育儿 子,高高围墙、漫漫岁月,熬过长夏熬寒冬,儿子终于长大成人,考取了进士,官至观察使后想为母亲拆除围墙,一辈子没出过家门的女人终于可见天日了,然胡氏并未准许,直至离开人世。

曾经朝廷为胡氏的事迹感动,准许立坊旌表,被胡氏夫人拒绝。时年许村大旱,邻里乡亲吃水困难,胡氏倒是让家人将自家的围墙拆去一角,置井于墙外,供村民使用,令人感动万分。

明永乐年间,七十二岁的胡氏离世,自守寡五十二年终未走出这深宅大院一步。

徽州女人的一生,多数都令人可悲可叹,不仅仅是封建礼教本身对妇女的迫害,更为可怕的是,她们竟心甘情愿接受这一切,到最后她们自己竟成为压迫她们的封建礼教的维护者,并忍辱负重、一代一代地传下去,禁锢思想的教育是多么可怕!

辩证地看待 历史 ,有所选择地继承古老悠久的传统中华文明,不是盲目地赞扬也不是粗暴地摒弃,从这些古建中,你的见闻将不再局限于眼睛看到、耳朵听到的,于无形无声中,你将感知更多,缘于你的内心……

如同这些雕刻精美的砖雕,展现给人们的或许只是一种装饰和主人身份地位的炫耀,而隐于其背后的含义却并不容易读得出,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画面上的人与物是否逼真、雕工是否精细,其他的便很少关心了,走马观花式的观赏使我们对自己民族的了解越来越肤浅。

走出许村 历史 博物馆,即观察第,来到了许村的老年公寓。

许村老年公寓就坐落在古建筑群中,紧贴着古建而建,一样的粉壁黛瓦,一样的幽静无声,老年总是会令人联想到 历史 和过去,在这古建群中,老年公寓并不嫌得突兀,而是更显和谐安详。

老年公寓是两排二层小楼,每位老人一间屋子,也有的是两间屋子,视入住费用而定。春节期间,多数老人被孩子们接回家团聚,也有个别老人留下来过年。

留下来过年的老人即使是一个人过年,照样把房间布置得充满了新年气氛,浓浓的生活气息就写在贴在门上的对联和挂在墙壁的腊肉上,这是一位热爱生活的老人的家。

老人家正在外屋做饭,听见我们进来热情地招呼、迎接,请到屋里坐。不大的房间被这位老大爷整理得井井有条,他那发自内心的笑容令人感动。

老大爷是一位退休干部,用自己的退休金支付住进老年公寓的费用和日常的生活费,他很喜欢这里的生活,房间虽小但却是温馨的家,完全不像从前的养老院。

每一位老人的家都不大,但却令人感觉到温暖、贴心,这令我想起前面遇见的两位老爹爹,虽然守着很大的老房子,给人的感觉却是冷清、落寞,那老房子或许是祖上传下来的,记载着家族曾经荣耀的 历史 与多少鲜为人知的故事,守着老房子就如守着自己的亲人,他们舍不得离开吧。

其实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生活,个种滋味只有自己知道,外人看到的只是表相。不管是何种生活,不管在外人眼中是好是坏,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源于内心的选择就好,而源于内心的选择,囿于现实的我们又有几人能够做到?

站在二层小楼向外望去,远处近处皆是风景,这里的老人不寂寞,只要有一颗热爱生活的心。

这是热爱艺术的江大爷的家,走进他的小屋,文艺气息扑面而来,不大的房间墙壁上贴满了字画,都是江大爷亲手所作。

他说年轻时就喜欢书法和绘画,苦于当年工作太忙碌,没有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直到退了休近两年住进老年公寓才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时间,每天写字、作画、外出散步,过上了自己一直想要的生活。

是不是我们太多人一定要等到退了休才能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而延迟退休的政策无疑又令人多了几分沮丧。

江大爷凭记忆作的登山古道地图,真心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艺老大爷。

当年85岁高龄的江大爷退休前也是一位岗位能手、劳动模范,曾经出席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谈起过去,老人家满心欢喜,充满了对过去的那个年代深深的怀念与眷恋。那个时代我正值年少,记忆中也是满满的眷恋与怀念。

江大爷为我们讲述了他作的每一幅画背后的含义与故事,“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一句被太多人传说的话在他这里变成了事实。创作于他不是为了获奖不是为了出名不是为了任何外在利益的获取,而只是出于内心真实 情感 的表达,我为他的这一份执着而感动。执着于自己的内心,“天空不留下痕迹,但我已飞过”。

“银羊金马,金马银羊”,这是江大爷的侄儿年前来看望他时写的,辞别马年迎来羊年,没有什么深刻的特别含义,江大爷把它贴在门楣上,看得出,对侄儿,他也是满心想念。

江大爷慈祥的笑容深深地感染着我,源于内心的富足感弥漫他的小屋,无所欲求,随心而为,是难以企及的幸福。

要走了,江大爷下楼相送,这一刻我隐隐地感觉到了某种不舍的寂寞,或许不在江大爷身上,只是我的感觉。

而对于老人,他们是希望有人来“打搅”的,即使他们自己也可以每天过得很充实,但向人倾诉也是他们内心的渴望,不管是亲人还是偶然相逢的陌生人,他们给予的都是一样的热情与信任。

如果你到了许村,请别忘了走进古建筑群里的老年公寓,去看看住在那里的老人,送去你的问候,听听他们的心声。

出了老年公寓,走不远又到了五马坊,原来老年公寓就在五马坊对面的巷子尽头。

走过大观亭

作别廊桥——

......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建设中的许村,过去与现在彼此融合,古老与现代交相生辉,继承与发展并不矛盾,我想多年后再踏上这片土地,她一样充满魅力,我一样可以在廊桥寻见遗落的梦境……

下一站:黄宾虹故居

上一站: 走进许村:源于东汉,中国传统风水学的实例,古徽州第一进士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