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上 > 胡适 描绘诗中景象

以乐景写乐,以哀景写哀,乃人情之常,文法之规。如徐元庶《湖上》诗:“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风日暖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诗中一片和乐的景象正表现了诗人欢快的心情。又如荆轲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歌中那种苍凉悲壮的气氛也恰好烘托了壮士慷慨悲壮的心情。

以喜的气氛烘托喜的心情,以悲的气氛烘托悲的心情,这是在一般情况下人们常有的感觉。但在特殊情况下,有的人则产生相反的情绪。在诗歌中比较多见的是以乐景写哀,如刘禹锡《竹枝词》:“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这首诗不是表现春天的欢乐情绪,而是借桃花春水作比,表现了痴心女子遭遇负心汉后的悲苦愁绪。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这话是很有见地的。

以乐景写哀,主要是通过乐景引起愁思,通过哀与乐的对比,达到以哀景写哀所达不到的艺术境地。如汤显祖《牡丹亭》中,那“姹紫嫣红开遍”的园林春色,并没有引起杜丽娘的喜悦心情,反而惹起了她那难堪的春愁。又如王实甫《西厢记》中崔莺莺于十里长亭送别张生时的景物物描写:“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这天上地下的景物的确是美的,特别是那“红于二月花”的枫叶林。然而,对崔莺莺来说,并没有引起像杜牧“停车坐爱”的那种喜悦心情,反而撩起了她的离愁别绪:这火红的枫叶林啊,都是我这离别人的血泪染成的!你想这大一片枫林,该要多少血泪方能染成?其悲哀程度,可以想见。可见,用乐景写哀这种手法,能使哀情更含蓄、更深邃。

除了以乐景写哀外,也可以以乐事写哀。这又可以分为三种情况:

一、单纯以乐事写哀情。如袁枚《祭妹文》中有这样一段:“余捉蟋蟀,汝奋臂出其间;岁寒虫僵,同临其穴。今予殓汝葬汝,而当日之情形憬然赴目。予九岁,憩书斋,汝梳双髻,披单缣来,温《缁衣》一章。适先生奓户入,闻两童子音琅琅然,不觉莞尔,连呼则则。此七月望日事也,汝在九原,当分明记之。予弱冠粤行,汝掎裳悲恸。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汝从东厢扶案出,一家瞠视而笑,不记语从何起,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凡此琐琐,虽为陈迹,然我一日未死,则一日不能忘。旧事填膺,思之凄梗,如影历历,逼取便逝。”作者在这里回忆了四件幼时有趣的琐事:第一件是作者捉蟋蟀,小妹也勇敢地张开双臂在那里帮忙,天冷,蟋蟀冻死了,兄妹俩将它埋葬后,还去凭吊它。多么可爱的童心,多么可笑的举动!这当然是乐事。第二件是小妹梳着一对小髻,披着单衣来到书房,兄妹同温《诗经》,琅琅悦耳的童声使得严肃的老师也露出了微笑,啧啧称赞。这自然是乐事。第三件是小妹送兄去广西时拉着兄长的衣襟痛哭,这表面上是哀,实质上还是乐。一个十六岁的姑娘还像小孩一样双手拉着兄长的衣襟痛哭流涕,这除了兄妹情深、童心可爱外,难道就不幼稚可笑吗?所以这第三件依然是乐事。第四件是小妹端着食盘出来迎接荣归的兄长,她那异常的喜悦、出格的举动,引得一家人看着她大笑。这无疑也是乐事。作者在《祭妹文》的开头回忆了四件幼年的乐事,想到人死黄泉难扶起,看到往事历历,“逼取便逝”时,则事愈乐,则心愈痛,情也愈哀。以哀事写哀,能令人嚎啕一恸、一吐无余;而以乐事写哀,则蕴藏的哀愁更深,令人含悲饮泣,柔肠百转,哀思难尽。

二,将乐事与乐景结合起来写哀情。这种方式,与乐景写哀不同。以乐景写哀,是以乐景反衬哀情,而乐事与乐景相结合写哀情,则是让乐景为乐事服务,并不直接反衬哀情。如林觉民《与妻书》中的这一段:“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及今思之,空余泪痕。”其中“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是乐景,“并肩携手,低低切切”是乐事,真个是良辰、美景、赏心,乐事。然而,作者在“泪珠与笔墨齐下”时,想到自己不能生还,夫妻难以团聚,良辰难以再逢时,这揪心的悲恸是难以言状的。以哀写哀,其哀情是靠作者来传递的;而以乐写哀,其哀情则是靠读者品味的。如上所举《与妻书》中所描叙的乐景乐事,所表达的感情,是一种只能意会,难以言传的悲哀。也正因为这样,这种哀情就显得更为深长。

三、将乐事与乐情结合起来写哀情。无论是以乐景写哀情,还是以乐事写哀情,以乐事与乐景结合起来写哀情,都是一种间接的描叙,而以乐事与乐情结合起来写哀情的这种方式,则是直接描写哀情的。如白居易《卖炭翁》中的这样句子:“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门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正在“心忧炭贱愿天寒”的时候,“夜来门外一尺雪”,不仅天气变得冷了,而且想不到下了这样一场大雪,真是苦命人“天照应”,这雪中之炭的价钱该是可望的了,这是乐事;于是,天刚亮就驾起牛车上路了。他那喜出望外的高兴劲头,他那满怀希望的喜悦心情就甭提了,一个”晓“字,就把卖炭翁那种急不可待,稳操胜券的乐情表现得神形俱足。然究其原因,原只不过是谋求“身上衣裳口中食”。终年劳累,竟连起码的生活需要都没保证,只要能得到衣食,尽管环境是那么恶劣,他竟是如此的高兴,这里,卖炭翁那悲惨的处境与悲哀的心境,就在这“晓驾炭车”的喜悦心情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我们且不说后来遭遇宫使的抢劫,仅就卖炭翁为即将得到衣食而高兴的举动,就足以催人泪下,令人鼻酸。《卖炭翁》中这一最精彩、最微妙的地方,就在于以乐事乐情写出了难以言状的。酸甜苦辣交织的感情

限于篇幅,以上只是从古典作品中列举了几个例子,但这并不等于说,这种以乐写哀的手法只在古典文学作品中才有。凡是古人能做的,后人是一定能做的。事实就是这样,如朱自清《背影》中写父亲在火车站为给自己买几个橘子爬月台时的情景就是这样:“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这种以乐写哀的手法,特别是在悲剧人物回忆往事时,则运用得更加频繁。如平时能注意这一点,这对提高写作能力和欣赏水平,无疑是十分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