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句律诗和绝句的章法结构
写文章要有章法,没有章法的文章或平铺直叙,或杂乱无序。读来乏味。写诗也一样,也要有一定的章法。
旧体诗的章法,开始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在元代以前,包括诗词创作最繁荣的唐代,那时候诗人写诗,在结构上,也没有一定的规则。但是后人把那时候的诗人的大量的作品拿来一分析,就发现起、承、转、合,成了诗人们约定成俗的规则。因而到了元代,人们才明确的规定,诗歌的篇章结构要遵守起、承、转、合的基本规则。
分析一下近体诗的篇章结构,就会发现,无论是律诗还是绝句,每一首诗都遵循了起、承、转、合的规律。先看一首五言律诗。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杜甫:《天末怀李白》)
这首诗的第一、二句为“起”,诗从对流放到天末(夜郎)的李白的怀念写起,开头便点了题;第三、四句为“承”,承接一二句,仍然写的是对李白的怀念;第五、六句就“转”了,转到对李白遭遇的议论:文章忌讳坦荡的命途(逆境发奋,才易写出名篇),奸佞小人最喜欢好人犯错。 ;第七、八句为“合”,总结全诗,指出李白与屈原同冤,写了这首诗赠给他们。这种收合,有回应了开头对李白的怀念。
绝句的章法也是起、承、转、合,一般是以一句为一单位,第一句“起”,第二句“承”,第三句“转”,第四句“合”。我们看一首五言绝句: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
这首诗的第一句,从鹳雀楼上的所见写起;第二句承接第一句,继续写鹳雀楼上所见;第三句就转到写诗人的举动和愿望;第四句连续写第三句的意思,同时扣上了诗题,收合了全诗。
最近,我学写了一首七绝《咏桂》,就是按照起、承、转、合的规则构思的。拙作如下:
千层绿叶万点金,
暗香幽微销人魂。
吴刚玉兔酿桂酒,
嫦娥不悔离凡尘。
(雪松拙作:《咏桂》)
首句为“起”, 破题,写桂花的叶和花。第二句为“承”,继续写桂花,写桂花的香味儿;第三句为“转”,运用神话,写吴刚和玉兔在月宫酿桂花酒,仍不离题;第四句为“合”,一反过去诗人们写月宫冷清,嫦娥寂寞难耐却无法回到人间的常规,写嫦娥因有了桂花酒而迷恋月宫,并不后悔脱离了人间,从而强调了桂花的美好。这一收合,回应一二句,衬托突出了主题。
对于拙作,只是就章法而言,至于格律、修辞等方面还差的很远,以此为例,贻笑大方,敬请雅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