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李白诗歌中的豪气 800-1200 跪求。 期末用 谢谢
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豪放不羁的文学巨匠数不胜数,陆游、辛弃疾的诗词里充满了爱国激情,苏轼的作品更是谈古说今波澜壮阔。然而李白的诗歌却以一种社会形态和个人感怀为主,很少直接涉及政治主题而旨于将人们心灵最深处的某种纯真的性情唤醒,更可以认为是他在用自己狂放飘逸、特立独行的诗人气概感染人们,激励人们;以愤怒的感情,揭露社会黑暗,鞭挞腐朽势力,慷慨昂扬,情绪激愤;以巧夺天工的彩笔,描绘雄伟壮观、波澜壮阔的自然景象;以磅礴的笔姿,描写壮伟的事业,写出一幅幅鼓舞人心的生活画面;他笔下的英雄人物大都果敢坚强,骠悍英勇;他满怀激情地歌颂为亲报仇和侠客的壮烈侠义行为。这些诗篇,洋溢着雄奇壮丽之美。
“太白何苍苍。星辰上森列。去天三百里。邈尔与世绝。中有绿发翁。披云卧松雪。不笑亦不语。冥栖在岩穴。我来逢真人。长跪问宝诀。粲然启玉齿。授以炼药说。铭骨传其语。竦身已电灭。仰望不可及。苍然五情热。吾将营丹砂。永与世人别”(摘自《李太白文集》)前几句寥寥数语,潇洒得体的让人身临那种飘然若仙的感觉,构象宏伟,境界壮阔,气势浩瀚。这正是李白诗歌阳刚之气的突出特点。他的诗中情绪激愤昂扬,内容慷慨悲壮表现手法变幻多姿,因而形成恍惝杳冥,闪幻可骇的诗境。而不畏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与胸襟豪迈、逸兴遄飞的乐观主义情绪,是贯串李白诗中的一条红线。
用“专车风骨”来形容李白的诗歌艺术实在不为过。据记载:“骨”是我国古代重要的美学概念,是指文辞方面的美学要求,即在文辞表达上能达到境界完善而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专车”一词,语出《国语.鲁语》,状其人骨骼之庞大, 一节骨可装满一车。“专车风骨”则比喻其诗构象宏伟,文辞很有气魄。诗歌承载着文学艺术的灵魂,短短简言能写出世间最真挚的感情能道出世间最深刻的道理。驾驭它的人则更应该有能承载寰宇的胸襟和气魄。李白便是如此一人,李白在历史上也深入过唐朝政治,生活在“开元盛世”和“安史之乱”之间的文人多少会和政治扯上关系,然而就我们了解的李白来说,无论是诗歌还是其为人,很少有人会将其和政治扯上关联。历史上不知道是否真有李白脱“御赐黄马褂”离京城远走这一说,但是就李白的诗歌,我们不难想象到他会有这样的大气手笔。相对来说,陆游、苏轼的诗词同样阳刚十足却多少难避个人得失之嫌。诗歌如人,人有性诗也有性,李白喜欢登山涉水,各地壮游,遂使祖国的奇山胜水,了然于胸,而且他十分喜欢那种雄伟壮丽、使人胸襟开朗的广阔景色。因此李白写出的诗歌永远是潇洒放荡,不受约束掩藏愁苦的,坦荡荡的胸怀里容纳的是比天下还大的世界。
就拿七言乐府《蜀道难》为例。“这首诗,大约是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时写的。《蜀道难》是他袭用乐府古题,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的奇丽惊险的山川,并从文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些忧虑与关切。”李白以变化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诗中那些动人的景象宛如历历在目。李白之所以描绘行如此动人,还在于融贯其间的浪漫主义激情。诗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的观赏,而是热情地赞叹,借以抒发自己的理想感受。李白以山水来抒发胸襟,以胸襟容纳山水,也正是它诗歌根源之所在,出发点和立意高在于度物于外,世事不尽而同,用佛家说法此人已经超然于物超然于心。虽然没有这么夸张,但是古人有云宰相肚子能撑船,这种包容万物的胸怀并非也只有宰相能有,到达这样的境界,所发表的感悟必定是近若眼前远在天边的。
社会环境对李白也有不小的影响,由于现实的无比黑暗,权奸的得势与猖獗,再加上诗的内容涉及到一些军国大事,他的诗的批判锋芒既不能不有所讳避,有所收敛,但其感情又不易遏制,如鲠在喉,不吐不快,因之词意闪烁不定,产生了惝恍迷离的诗境。他的那些诗之所以表现出“闪幻可骇”的意绪,这是因为诗人企图把当时国家面临的政治危机旗帜鲜明地揭露出来,然而又迫于黑暗腐朽势力猖獗的形势,心中不免不所顾忌,在诗中不能明朗地直率地表达内心的感情,于是吞吞吐吐,甚而以幻化的形式表现现实的生活内容和政治态度,遂产生了词意闪烁、归趣难求的现象。
博大却充盈而不空泛,李白诗歌给人一种触手可及却又深不可测的感觉,他诗中表现的阳刚美,其内容之广泛,形式之多样,特点之鲜明突出,都是超出前人,独步当代,后无来者的。因此,他把诗歌中的阳刚美,推到古典诗歌的最高峰。
(只供参考,不要全抄,你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