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丘市的八大景都是那几景?

高耸危山圣井澄,绣江春涨流水声。

百脉寒泉珍珠滚,黉堂夜雪粉妆城。

锦川烟雨时时润,龙洞熏风日日清。

白云棹罢归来晚,卧看东岭晓月明。

危山,位于章丘明水城的西部,山后寨村南,地处平原与山区的交接处,面积约四平方公里。海拔高度约205米。其南侧可遥见泰沂山系北侧的一些山丘,四周为山前平原,因此,海拔不高的危山成为耸立在四周平原中的“高山”。现在的危山山下建有:“圣井广场”, “圣水池”、“齐鲁圣贤壁”、“圣井福寿鼎”及高标准的娱乐区;近年来又在山上恢复建造了宏伟的元音寺、元音塔、讲经堂、玉皇阁等。

绣江,又叫盲河或盲水,发源于明水诸多泉群,往北流至金盘村与西巴漏河合流,穿过绣惠镇,流径章丘巨商孟洛川的家乡旧军村,最后注入小清河。曾有无名氏吟诗曰:“绣江源头小泉城,奔流直入小清河”。蜿蜒曲折的绣江河,全程30多公里,是章丘境内最大的一条河流。自古以来,源源流长的绣江河水,滋润着两岸的土地,哺育着沿河的人民。漫步绣江河边,宛然置身于江南水乡。每逢春季到来之后,随着雨量的增多,绣江河水突涨,一派奔腾之势。两岸绿柳成荫,鸟语花香,景色甚为壮观。也曾有诗赞曰:“绣江之水清如许,荷花香接稻花香”。

齐文化、鲁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变异;近代商业文化与根深蒂固的儒家文化在这里碰撞、交配、升华;粗犷的与风流的、朴实的与清丽的、豪放的与婉约的两种品质在这里合而为一。就连那自然景观亦是汇聚百川,吸呐四海,从而形成了天下第一奇观——百脉泉。不知是谁的诗句:“一串两串三四串,五串六串七八串,只见泉花水底出,散落水中都不见”,就是描述百脉泉水的。君不见那无数串晶莹的珍珠从水底摇曳冒出,所形成的美涣美伦的典雅景象是多么的迷人啊!

黉塘岭,位于相公庄镇北约三公里处,是从石龙庵向西平地中隆起的一个高阜。东北方向既是长北山诸峰。西临东皋村。海拔仅60余米。方圆不过4平方公里。但却是章丘的一大景观。远远望去,黉塘岭恰似一只俯卧在地上的梅花鹿。因此,古人有:“西临漯河真鹿卧”的描绘。最主要的是这里有一种好似“海市蜃楼”般的奇幻景观,在夏秋之日的拂晓,岭上会升起一道道白霜似的东西。犹如粉妆素裹的城垣。漫步其中,脚下会发出嚓嚓的声音,好像行走在雪地上似的。于是,“黉塘夜雪粉妆城”便成了章丘八景之一。

旧章丘(今章丘绣惠镇驻地)西门有内外两门,外门叫“通济”门,内门叫“锦川”门。“锦川烟雨时时润”的意思是:若在春秋佳日之晨,登上“锦川”门,举目北望,旭日曦辉中的女郎山,云蒸霞蔚,如烟似雾;山中的庙殿佛寺,在那烟雨迷蒙中,隐约期间,若隐若现,恰如玉宇琼楼一般,景色十分壮观。转首西移,但见百川汇集,绣江河水白水似练,蜿蜒曲折,流向白云湖而去,景色十分壮观,令人陶醉。故“锦川烟雨时时润”成为章丘八景之一。

龙藏洞,在章丘市区东南方,阎家峪乡赵八洞村的南面,天仓岭以东,一个叫四暨山的半山腰中。又名:龙堂洞;当地人称其为:东龙洞、赵八洞。它是一天然形成的溶洞,洞阔8米,进深52米,高5米,进洞不远,在右侧高13.6米处有一天然洞窗,直径2米左右,可仰望青天白云。洞内南侧有一平台,高3米,长8米,宽2米,冬春平滑如床,夏秋有山泉流下,这就是所说的“龙床”。“龙床”向上有一小洞,可以容身,再向前走几米后便狭窄难进,深不可测。如有灯光照之,便见钟乳嶙峋,水滴泉淌。洞内***有各时期造像85尊,其中南壁41尊,除洞口内第三组为关羽、关平、周仓外,其余皆为佛像。北壁***刻有大小佛像44尊,除洞口一组为菩萨外,余者皆为佛像。刻凿年代自元代至明代不一。进口处一米,有一石匾,上书“通天透地”四个行书大字,落款是明嘉靖已酉岁四月。

说起白云湖的特点,人文厚重为重点,湖光山影为特色,称得上是厚载人文,历史久远。白云湖的美景,触动了历代社会名流的游兴和情思,他们或在此撑船棹舟,或在此饮酒作诗,留下了许多风流佳句。如:元代张养浩的《游湖有感》,明代康迪吉的《游白云湖》,李开先的《白云湖夜泛》等,歌咏白云湖的诗篇,自古以来难以数计。其中尤以清初牛天宿的《白云湖》,最为脍炙人口

远望东岭山,仿佛山崖上生出无数的杈岈,故又称“杈岈山”,当地人俗称“茶叶山”,它是进入长白山的第一座高峰,与摩诃峰遥遥相对,海拔612米,山势峻拔,巨石嶙峋

东岭山顶北崖,山巅巨岩矗立,犹如南天一柱,蔚为壮观。诸峰之间,巨岩相倚,其中有一大石窟,每当三五月明之夜,晓月晨星从孔中峰间显露出来,别有一番神韵。相传在旧章丘县衙堂上,开窗东望四十里外的东岭山上,石窟中之朗朗明月,便可看到“东岭晓月的奇观,故古人有:“卧看东岭晓月明”的诗句。因此,古人将此景列为章丘八大景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