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诗歌题材上清朝盛行

杜甫的诗到宋朝时候才被得到广泛关注,在唐朝时候确实不被大家认可,他虽然才高八斗,但生活困苦,孩子饿死,自己漂泊一世,客死他乡,死后连回乡下葬的条件都没有。

为什么如此,我觉得大概有这几个原因吧。

诗品、诗风和当时的主流风格不相符

魏晋南北朝历时近400年,隋朝历两世而亡,到唐朝才算真正的大一统。

魏晋南北朝是乱世,也是门阀制度最严重的时候,因为战乱不断,很多士大夫和贵族偏安一隅,不问世事,由此形成了一股“向往自然的田园风”,这种避世思维成为了社会的主流。

这种状态对唐朝的影响非常大。陶渊明、二谢在唐朝初期的很多人看来就是神仙一样的人物。

与此同时,因为骈文在魏晋时期也达到高峰,这种华丽但言之无物的行文风格也深深地影响了唐朝的文风。

王勃、李白等人能得到当时社会的认可,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产生的。

而孟浩然和王维的田园风也得到广泛认可,也是因为此。

而杜甫的诗以写实为主,虽然字斟句酌,工整精妙,但和主流的风格差异还是很大的。这样的诗虽然得到了当时一些作家的认可,但大众的接受度是要滞后的,自然就不会太受欢迎。

门阀社会下,较少人关注底层人民

杜甫写三吏三别,写的都是底层人民的痛苦和生活。而这些底层人士大多数是不识字的,而那些识字的中上层人士因为生活环境的不同,又无法体会普通民众的痛苦,自然就没有办法有***鸣。

文章是情感的交流,没有办法有情感***鸣,自然而然地,就无法认可。

在唐朝的门阀社会状态下,阶层的划分还是相当明显的。像王维、孟浩然这样的人对杜甫一般都不会有太多的好脸色的。

和他爷爷也有些关系

杜甫的爷爷杜审言是唐初著名的诗人,和杜审言齐名。

但是为人嚣张跋扈,对人也非常刻薄,在朝为官时,名声非常差。武则天时期,他勾结武则天的宠人对李氏子弟多有陷害,幸亏他死得早一些,不然肯定会像宋之问那样被李隆基赐死。

有这样的家族背景,杜甫虽然也有才学,但李隆基肯定不会重用他,不打压他就算不错了。

这应该也是杜甫在长安十年也没能落个一官半职的原因吧。

综上所述,杜甫的诗在他的时代不被认可也是可以理解的吧。

到了唐后期,人们更加关注个体,因为发展,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很多变化,文人对诗的音律和对仗要求也更多,杜甫的诗恰应和了时代的需求,于是迅速得到大众的接收。广为流传后,一直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