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语言教案:谁咬了糕

小班语言教案: 谁咬了糕

[活动目标]

1.感受童话世界营造的艺术氛围。

2.体验自己与其他成员所带来的不同情绪,学习有表情地朗诵故事。

[活动准备]

两段不同风格的音乐,两幅不同意境的背景图,与童话内容相关的小图片。

[活动过程]

1.游戏:从明明留了一块蛋糕给爸爸吃入手

以故事引入:从幼儿的好朋友谈起,小狗和小鸭是好朋友,小兔和小鸡是好朋友。小狗说:“我喜欢吃草。”小兔说:“我喜欢吃米?”谁是他们的最喜欢吃的食物呢?小朋友能帮忙想一想吗?

提供橘黄色背景纸和黑色背景纸,分别弹奏两段不同风格(欢快跳跃的、舒缓轻柔的)的音乐,教师随音乐语言提示“小狗出来了”“小兔出来了”,鼓励幼儿把小图片(与儿歌内容有关的玩耍中的小动物、睡梦中的小景物)送到不同的食物背景纸上。

和幼儿一起观察两组图片,说说太阳公公(月亮阿姨)的好朋友是谁,为什么是太阳公公(月亮阿姨)的好朋友。(引导幼儿说出:太阳公公出来了,天亮了,小动物们都醒过来了,都到外面来玩了;月亮阿姨出来了,天黑了,小花小草都睡着了。)

2.利用图示学习诗歌

(1)这些小图片中藏着一首好听的诗歌,请小朋友们仔细听,诗歌里说到了谁,把他们从小图片中找出来,按顺序排排队。(教师用两种不同的语调示范朗诵:太阳出来了,小兔醒来了,小狗醒来了,白天真热闹。月亮出来了,小花睡着了,小草睡着了,夜晚静悄悄。)

(2)随钢琴伴奏朗诵第二遍,请小朋友跟着朗诵,检查小图片是否排对了,并除去多余的小图片。

(3)提问:明明留了一块蛋糕给爸爸吃,转头去拿的时候就发现被咬了一口..明明就去问小猫.小狗.小兔...是不是你们咬了我的糕..他们都说不是...为什么说不是呢? 小朋友们想想刚才的小动物最喜欢吃什么?来回答这个问题。

3.根据学习创编诗歌

(1)老师把躲起来的毒物小图片找出来(出示不同的两幅比如明明和糕小图片及其他动物的和食物的图片),小朋友能把它们编进诗歌里吗?(请小朋友排列两幅小图片,然后根据图示念一念。)

(2)请小朋友来找找躲起来的食物和动物小图片,念一念。

(3)教师为幼儿创编的儿歌钢琴伴奏,一起念一念新编的儿歌。

小结:这首儿歌有个奇怪名字,叫《谁咬了糕》,谁知道为什么叫这个名字?

4.游戏: 谁咬了糕 小朋友愿意和明明一起找吗?请你听仔细,谁出来了?你可以怎样找?(鼓励幼儿听音乐做动作,两段不同风格的音乐交替,最后随着老鼠被发现咬了糕。)

活动评析

孩子的学习是自然的,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都有获取知识和经验的需要,教师的责任,就是满足孩子的这种需要,尽可能地挖掘这些环节中自然呈现的教育因素,实施教育。结构严谨的课堂教学活动更应如此,必须充分运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一切因素,以与之相匹配的情绪情感,引发孩子的情绪感动,进而使主体在活动中获得体验,得到满足。本活动运用了相关教学手段,以图片呈现、诗歌内容与琴声合一等营造的视听觉美感打动孩子,激发起孩子的内在情感,不露痕迹地引导孩子感受“动物和人”两者对比所形成的交替以及诗歌所营造的艺术氛围。这使我想到朱静怡老师说过的一句话:“教学活动是老师和幼儿***同表演的舞台。”教师的“表演”是为孩子自然的学习服务的,教学活动中所有教具的呈现、教师语言表情的运用,都应该是自然的、贴近孩子的,应该是最适合于孩子的。教师在活动中的指令性语言、诗歌朗诵、伴奏琴声,自然地暗合了孩子的学习特点。从幼儿熟悉的找朋友游戏引出问题,到底谁咬了糕,从背景色彩的暗示和琴声的感染引出小动物们喜欢的食物的不同特点,关注孩子无意注意到有意注意发展的特点,借助图片排序帮助幼儿理解诗歌内容,关注小班幼儿好动的特点,借助游戏反复感受诗歌的内在意境,整个活动自然天成,浑然一体。自然的,才是最好的,适合于孩子的,才是最棒的。我们的教学活动,是一场教师引领、孩子合作表演的舞会,是师幼双方自然地随着主旋律舞蹈的舞台。

孩子的学习是真实的,孩子的发展就是不断重组已有经验,获得新的体验;教师的作用,就是发现孩子的“最近发展区”,并运用有效的策略推动孩子的发展。一个具体的教学活动,孩子的学习兴趣点在哪里,幼儿的已有经验、水平以及他们的认知特点,教师必须洞悉于心,运用适当有效的教学策略支撑孩子发展,并借用自身的教育技巧,随时把握孩子的学习情绪,调节活动进程

孩子是在与周围环境中的人、事、物的互动中学习的,良好的师幼互动将有效地推动孩子之间的同伴互动,推动孩子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