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为什么是古今七律第一

《登高》是古今七律第一原因:《登高》把格律诗的对称美做到了极致,其代表了格律诗的最高成就。

一、用字精巧

1、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小楼初读此句,自动脑补无数木头从天而降,极为震撼,但这里的“落木”,不是落木头,而是落叶。

2、那为什么这里要用“落木”而不用“落叶”呢?无边落叶萧萧下,从平仄对仗上来看完全没有问题。

3、那是因为,“落木”与“落叶”,所带来的感觉是不同的。木让人想到的是树干,秋天的树,叶落将尽,所以木给人的感觉是疏朗的,而叶给人的感觉是繁密的。杜甫这里用“落木”而不用“落叶”,就是强调秋天衰飒疏朗的感觉。

二、格律精严

1.《登高》的首联是句内对举,“风急”对“天高”,“渚清”对“沙白”,联间“猿啸”与”鸟飞”倒是对仗,但整体又不对仗,因为“哀”与“来”都是平声,且已入韵。

2.这种句式工整中又富于变化,显示出杜甫出神入化的格律运用手段。

3、对格律的精确要求,往往会限制诗意的发挥,但杜甫这首《登高》,看不到一点刻意的地方,读起来句意浑成,还在其中探索了更为复杂的对仗技巧。

三、气象高浑博大,情感沉郁悲凉。

1、《登高》的开头,便落笔不凡。

2、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秋天的高空广阔无垠,劲急的秋风中,夹杂着哀转久绝的猿鸣,意境苍茫萧索。接着,诗人的视线从高空转向江水沙洲,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鸟儿在秋风中低回盘旋。

3、在首联中,杜甫描绘了一幅极富层次的秋景图,这情景里有声音,有颜色,再加上前面提到的工整句式,句内的对举,联内的对仗,读起来奋亢的悲慨与低回的呜咽高低音混响,形成奇妙莫名的境界。

4、颔联承接上末句的低回之势,从广度展开。这两句诗,有着百川灌海的磅礴气势,杜甫通过沉郁悲凉的对句,展示出他出神入化的笔力,前人盛赞此句已经到了”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杜甫

杜甫(杜少陵,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后人称他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别”等名作。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