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卓《有赠》的赏析
我是从感情的沙漠上来的旅客,
我饥渴,劳累,困顿。
我远远地就看到你窗前的光亮,
它在招引我——我的生命的灯。
我轻轻地叩门,如同心跳。
你为我开门。
你默默地凝望我,
那闪耀的是泪光么?
你为我引路,掌灯。
我怀着不安的心情走进你洁净的小屋,
我赤脚,走得很慢,很轻,
但每一步/还是留下了灰土和血印。
你让我在舒适的靠椅上坐下,
你微现慌张地为我倒茶、送水。
我眯眼——因为不能习惯光亮,
也不能习惯你母亲般温存的眼睛。
我的行囊很小,
但我背负的东西却很重,很重,
你看我的头发斑白了,我的背脊佝偻了,
虽然我还年青。
一捧水就可以解救我的口渴,
一口酒就使我醉了,
一点温暖就使我全身灼热,
那么,我有力量承担你如此的好意和温情么?
我全身战栗,当你的手轻轻地握我的,
我忍不住啜泣,当你的眼泪滴在我的手背。
你愿这样握我的手走向人生的长途么?
你敢这样握我的手穿过蔑视的人群么?
在一瞬间闪过了我的一生,
这神圣的时刻是结束也是开始,
一切过去的已经过去,终于过去了,
你给了我力量、勇气和信心。
你的含泪微笑的眼睛是一座炼狱,
你的晶莹的泪光焚冶我的灵魂,
我将在彩云般的烈焰中飞腾,
口中喷出痛苦而又欢乐的歌声------ 作者简介: 曾卓,1922年生,湖北武汉人,原名曾庆冠,曾卓是七月派重要诗人。著有诗集《门》、《悬崖边的树》、《曾卓抒情诗选》等。他成名于四十年代,建国后受“胡风反党集团案”牵连,失去了歌唱的权利。一九七九年,诗人从历史的创痛中走来,他的作品《悬崖边的树》因其对苦难时代的深刻反思,引起了人们思想和情感的强烈***鸣。八十年代以来,他出版的诗集有《悬崖边的树》、《老水手的歌》、《曾卓抒情诗选》等。 曾卓的诗语言朴实,感情真挚,爱和理想是他始终追求的主题。他擅长用独特的诗歌意象,揭示人生曲折中的复杂感受,以细腻、丰富的艺术想象,刻划这一过程中抒情主人公充满忏悔和矛盾的内心世界,从而把个人的忧患上升为民族普遍的忧患,促使读者对历史作深长的省思。说曾卓是一位感情丰富、长于抒情的“歌手”,应该是恰如其分的。 创作背景: 曾卓是七月诗派的诗人,曾经经历过二十年的牢狱和劳改生涯,之后才得以平反。当他跋山涉水,穿越了孤寂的茫茫沙漠,终于回到了家,他看到他深爱的妻子仍在等他。这一瞬的重逢令他刻骨铭心,终生难忘。所以,就有了这篇感情真挚而浓厚的《有赠》。
赏析: 《有赠》是赠给一位女性的诗。诗歌以饱含激情的语调,借对一位女性的深情倾诉,形象地抒写了对历尽苦难之后的人间温情的真切感受,赞美了给受难者带来巨大精神慰藉和生活勇气的宽容的理解、善良的同情,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和人生劫难中真挚爱情的由衷的感激和歌颂。诗篇表达了一种既是爱情又超乎爱情的崇高情感,一种基于深切了解、信任的博大的爱,一种人间至情;同时也折射出对历史冤屈和现实不公的控诉。
简析本诗所表达情感的复杂内涵及其在特定时代背景下的意义。
这首诗作表达的是一种复合的情感,既有重获自由的庆幸,又有无法消除的创伤;既有光明的预示,又有难解的隐忧,它们交织着,一时难以理清,但作者却以一种沉静的态度出之,于平缓中有跃动,委婉中有激切,因而给予读者的美感也是多重的。
真切地袒露内心世界,细腻地抒写情感活动,也是本诗一个明显特点。在“战歌”风行,个人情感普遍受到漠视并为诗所摒弃的60年代,它的创作实属难能可贵。 (二)《有赠》的创作背景是这样的。六十年代初,作者曾被“单独看关”,与亲人和世界隔绝达数年之久。可以说是音讯渺茫,书信断绝。作品一开头在我们面前展现了这么一幅情景:在某个萧瑟的秋日,抒情主人公终于从流放地回到阔别的城市。当他走上楼梯,准备轻轻叩响门时,突然间感到深深的不安。他不知道年轻的妻子还肯不肯敞开大门,接受他这位被命运打人冷宫的所谓“罪人”。但对生命的期盼,对亲人关爱的渴求,使他不禁从内心发出了令人颤栗的呼喊: 我是从感情的沙漠上来的旅客, 我饥渴、劳累、困顿。 我远远地就看到你窗前的光亮, 它在招引我—我生命的灯。 在这里,需要注意“感情的沙漠”这一极具当时时代特征的比喻。它显然暗指的是缺乏爱、关心甚至失去了人的尊严的抒情主人公的人生处境。“旅客”是他的自喻。在绝望的处境中,他产生了对希望、亲人之爱的强烈渴求,于是“窗前的光亮”在他心目中,在幻觉中映照出了“你”(实际是妻子的化身)的身影,在一刹那间,它像“生命的灯”一样耀眼而又温存,令主人公深深地激动起来。 第二至第六节,写的是妻子开门他走进房间后的情形。它们是由一连串行为“动作”组成的:“叩门”、“引路,,、“坐下”、“自语”、“喝水”,等等。需要注意的是,这不是日常生活中一般性的行为举动,而是非常细腻地刻划了在压抑的时代一个被无端冠以“罪名”的人,如何既渴望得到妻子的原谅,又因牵连家庭而深觉不安,如何既对亲人充满歉咎因而显得自卑,又期冀真正回到家人的怀抱,在那里安顿布满伤痕的心灵、尽情哭诉精神郁闷的复杂而婉曲的心理过程。让我们一起来“细读”下面的诗句: 你为我引路,掌着灯。 我怀着不安的心情走进你洁净的小屋 我赤着脚走得很慢,很轻, 但每一步还是留下了灰土和血印。 前两句暗示了“我”的激动和不安,后两句道出了他的遭遇和处境,说明他是从遥远的路途中回到家中的,而且经历过许多屈辱、痛苦。所以,当这种情绪延伸到第四、第五和第六节中时,人们很容易体验到,他为什么不太习惯接受妻子的“倒茶,送水”,“母亲般温存的眼睛”;他为什乡要一再诉说自己“行囊很小”,精神上的“东西却很重很重”,“头发斑白”、“背脊拘楼”这些与真实年龄不太相称的“特征”;显然,远离正常世界已经很久的抒情主人公,由于心灵被扭曲的时间太久,对爱、关心这些本属于人的正常感情领域产生了恐惧和不适之感,以至使他感到,哪怕一点眷顾对他都是奢侈的,像是天上的故事一样遥远:“一捧水就可以解救我的口渴,/一口酒就使我醉了,/一点温暖就使我全身灼热”。他甚至怀疑自己,“我能有力量承担你如此的好意和温情么?”还值得提到的是,在全诗的结构上,上述几节诗是开头和结尾之间一个饱满的“过渡”。它之所以显得充分、饱满,那些揭示人物心理过程的“细节”在其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它就像整个乐曲中一个最为细腻、曲折、委婉的中心部分,把作品的开头引向了开阔的审美空间,同时又为后来的抒情强度准备和酝酿了情绪。 在作品的最后三节,全诗达到了高潮。它们是以如泣如诉、如悲如歌的形式一气呵成的。首先,作者采用先抑后扬的手法,使一直克制、压抑的情绪忽然像闸门放开,尽情地向外倾泻,诗的感情推进到最为饱满、强烈的程度。其次,通过排比的句式,复沓重叠的手段,使诗的主题由浅及深,向更深邃的境界掘进,从而实现了与读者思想的热烈交流。在这三节,不仅渲染了全诗的情绪,而且也使人的灵魂得到了升华: 我全身颤栗,当你的手轻轻地握着我的。 我忍不住吸泣,当你的眼泪滴在我的手背。 你愿意这样握着我的手走向人生的长途么? 你敢这样握着我的手穿过蔑视的人群么? 在一瞬间闪过了我的一生, 这神圣的时刻是结束也是开始。 从开头、过渡到高潮,这首诗的三个部分就像一首小型交响乐的三个乐章,前后衔接,互为呼应。它们起伏有致,变化自然,其中,自始至终地贯穿着一条人的命运的情绪激流。它用感人至深的笔触,记录了一个时代的悲欢,给人以深刻的思想启迪。(文/程光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