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被任命用法文言文
1. “除”字在古文中的用法
chú
①台阶。《史记·魏公子列传》:“赵王扫除自迎,执主人之礼,引公子就西阶。”
②清除,去掉。《荆轲刺秦王》:“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出师表》:“攘除奸凶,兴复汉室。”
③扣除。《[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欠我的粟,税粮中私准除。”
④逝去,过去。王安石《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⑤清理,整治。《五人墓碑记》:“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⑥除了,除非。《祭妹文》:“除吾死外,当无见期。”《陈州粜米》:“,则除是包龙图那个铁面没人情。”
⑦任命,授职。《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李密《陈情表》:“除臣洗马。”
除拜授官。范晔《后汉书·杨秉传》:“(桓帝)七年南巡园陵,特诏秉从……及行至南阳,左右并通奸利,诏书多所除。”
除道修治道路。
除宫1.清除宫殿。司马迁《史记·吕太后本纪》:“东牟侯兴居曰:‘诛吕氏吾无功,请得除。’”2.比喻宫廷易主。《后汉书·天文志上》:“是时郭皇后已疏,至十七年十月,遂废为中山太后,立阴贵人为皇后,除之象也。”。
除身授官的文凭,犹今之委任状。《宋书·颜延之传》:“晋恭思皇后葬,应须百官,湛之取义熙元年除,以延之兼侍中”。
除月十二月又称除月。
2. “除”字在古文中的用法chú① 台阶。
《史记·魏公子列传》:“赵王扫除自迎,执主人之礼,引公子就西阶。”② 清除,去掉。
《荆轲刺秦王》:“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出师表》:“攘除奸凶,兴复汉室。”
③ 扣除。《[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欠我的粟,税粮中私准除。”
④ 逝去,过去。王安石《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⑤ 清理,整治。《五人墓碑记》:“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⑥ 除了,除非。《祭妹文》:“除吾死外,当无见期。”
《陈州粜米》:“,则除是包龙图那个铁面没人情。”⑦ 任命,授职。
《 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李密《陈情表》:“除臣洗马。”
除拜授官。范晔《后汉书·杨秉传》:“(桓帝)七年南巡园陵,特诏秉从……及行至南阳,左右并通奸利,诏书多所除。”
除道修治道路。除宫1.清除宫殿。
司马迁《史记·吕太后本纪》:“东牟侯兴居曰:‘诛吕氏吾无功,请得除。’”2.比喻宫廷易主。
《后汉书·天文志上》:“是时郭皇后已疏,至十七年十月,遂废为中山太后,立阴贵人为皇后,除之象也。”。
除身授官的文凭,犹今之委任状。《宋书·颜延之传》:“晋恭思皇后葬,应须百官,湛之取义熙元年除,以延之兼侍中”。
除月十二月又称除月。
3. “除”在古文中指授予官职,是升官,还是贬官呢“除”在古文中指授予官职,没有升官或贬官的意思。
如:《汉书·景帝纪》初除之官。注:“凡言除者,除故官就新官也。意思是新任命的官员。注:“凡是说除的,都是授予新职”。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柩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意思是我被任命为右承相兼枢密使,统率全国各路兵马。
又如:除授(授予官职);除召(为任官而被召);除官(授官,除去旧职以任新职)
扩展资料
关于任职授官的有:
任(担当,担任)《史记·蒙恬传》:“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毅,蒙毅,人名)
译文:蒙恬在外镇守边关,蒙毅在朝廷为皇帝筹划日常政务。
授(授官,任命)《汉书·翟方进传》:“遣使者持黄金印、赤韨縌,朱轮车,即军中拜授。”
译文:派遣使者携带黄金印,赫发继,朱轮车车,就在军中拜授。
除(任命,授职)李密《陈情表》:“除臣洗马。”
译文:任命我为太子的侍从。
拜(授给官职)《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拜亮为丞相。”
译文:授给授给丞相一职。
用于布衣任官的多为“征、辟、荐、举、起、拔、点”等:
征(征召,特指君召臣,即由君王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员。古时写着“徵”,现简化成“征”)
百度百科——古代官职
4. “除”在古文中指授予官职,是升官,还是贬除:任命,授予官职。
①、表授予官职的词语.
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荐、举: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拜:授予官职.
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
除:任命,授职.
授:授给、给予官职.
赏:指皇帝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
封:指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
起:起用人任以官职.
察:考察后予推荐,选举.
仕:做官.
仕宦:做官,任官职.
仕进:进身为官.
②、表罢免官职的词语.
罢:免去,解除官职.
绌、黜:废掉官职.
免:罢免.
夺:削除.
③、表提升官职的词语.
升:升官.
擢:在原官上提拔.
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
迁:一般指提升.
陟:进用.
晋、进:晋升官职,提高职位或级别.
加:加封,即在原来的官衔上增加荣衔,一般可享受一世特权.
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
④、表降低官职的词语.
谪:因罪被降职或流放.
贬:①降职.②降职并外放.
放:一般指由京官改任地方官.
左迁:降职贬官,特指贬官在外.
窜:放逐,贬官.
左除、左降、左转:降职.
出宰:京官外放出任地方官.
⑤、表调动官职的词语.
迁: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
徙:一般的调动官职.
调:变换官职.
转、调、徙:调动官职.
补:补充空缺官职.
改:改任官职.
出:京官外调.
5. 文言文除了意动用法还有什么别的用法文言文中有(意动用法)、(使动用法)和(为动用法)。
意动用法所谓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以之为何”的意思,即认为宾语怎样或把宾语当作怎样。一般可译为“认为。
”“以。
为。
”等。
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和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1.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意动,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做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宾客:本为名词,这里活用为意动词。
“宾客其父”是动宾结构,意为“以其父为宾客”。例2:父利其然也。
(《伤仲永》)利:是名词活用作意动词。“利其然”即“以其然为利”(把这种情况视为有利可图)。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用作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代表的性质或状态。例1:渔人甚异之。
(《桃花源记》)异: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异之”,即“以之为异”(认为这件事奇怪)例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奇: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奇之”,即“以之为奇”(认为他才能非凡)上述这些词类活用现象,还不能概括所有情况。
比如数词或者数量词优势也可活用为动词甚至是使动词。使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
实际上,它是以动宾的结构方式表达了兼语式的内容。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来的。
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作使动之后,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一、动词使动用法动词和它的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
例1: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五蠹》)怀:使……归顺。
例2:直可惊天地,泣鬼神。(《〈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惊:使……震惊。
泣:使……悲泣。例3: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愚公移山》)止:使之止(使愚公止)例4: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赤壁之战》)走:使操军逃跑二、名词使动用法名词用作使动词,是指这个名词带了宾语,并且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翻译时要采用兼语式的形式。例1: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
(《毛遂自荐》)臣:使……称臣。例2: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鸿门宴》)王:使……为王。在古代汉语里,名词用作使动词比较少见。
三、形容词使动用法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如果使得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那么这个形容词则活用为使动词。例1:既来之,则安之。
(《季氏将伐颛臾》)安:使……安。例2: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廉颇蔺相如列传》)急:使……急。
例3: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小石潭记》)凄、寒:使神骨凄寒。
四.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区别使动: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它是用动宾结构表达使令式的内容。
意动:认为……怎么样:余颇易之(我认为甚是简单 )使动用法指动词谓语表示主语使宾语'怎么样'的用法。有些名词和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表示'使。
'的意思。
有三种:1.动词的使动用法。如'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中的'劳',意思是'使。
.劳累'。 2.名词的使动用法。
是'使。
成为。
.'的意思。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特点是使宾语表示的人或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或主语把宾语当作什么。
有两种:1.名词的意动用法。例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中的'王',意思是'以。
.为王'。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例如'而耻学于师'中的'耻',意思是'以为耻'。为动用法为动用法表示“主语为宾语怎么样”。
谓语可以由动词形容词或活用的名词充当,例如:(1)夫人将启之----夫人姜氏将为他们打开城门 《触龙说赵太后》(2)等死,死国可乎?----同样是死,为国家而死可以吗? 《陈涉世家》(3)祭祀必祝之----祝,祈祷,动词的为动用法,翻译为:为……祈祷 《左传·成公十三年》(4)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泣,为……哭泣 《病梅馆记》(5)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哀,为……而哀 《阿房宫赋》(6)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丧,为……治丧 《史记 滑稽列传》(7)文嬴请三帅。
请三帅:替三帅请求 《秦晋崤之战》(8)邴夏御齐侯。御齐侯:给齐侯御(驾车) 《左传·成公二年》(9)广陵太守陈登得病……佗脉之。
脉,为……诊脉 《三国志·华佗传》(10)伯夷死名于首阳之下,盗跖死利于东陵之上。死名:为了名而死。
死利:为了利而死。 《庄子·骈拇》(11)君子死知己。
死,为……而死 陶渊明《咏荆柯》。
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小题1:B小题2:D小题3:A小题4:栻之言曰:“学莫先于义利之辨/义者/本心之当为/非有为而为也/有为而为/则皆人欲/非天理。”
(***6处,两处1分。***3分)小题5:(1)皇帝听了惊愕地说:“如你所说,这是我借发运使的手来使百姓困苦了!”(2)但现在想崇尚武功来均衡文武,可是任用的竟然是这样的人,这不只是不能使文臣心服,恰恰恐怕反而会激怒武臣。
小题1:拜官小题2:A他,代词/ B从,介词/ C 因为,介词D将要,副词;却,副词小题3:张栻又上书皇帝,使皇帝省悟,停止了任命。小题4:本题考查断句,附译文:“为学没有比分清义和利更重要的。
义,是本心所应当做的,不是有所为才去做的;有所为才去做的,都是人欲,而不是天理。”小题5:本题考查翻译能力。
(1)***3分。“矍然”译为惊愕地,然是···的样子。
“假”译为 借“病”译为 困苦各1分。(2)***4分, “右”译为 崇尚、“二柄”译为均衡文武、“乃”译为竟然、“非惟”译为不只是,“服”译为使···心服。
各1分)文言文译文:张栻字敬夫,是丞相张浚的儿子。以父荫补入官列,被征召为宣抚司都督府书写机宜文字,拜直秘阁。
当时宋孝宗刚即位,贬官的张浚被起用,都督军事,幕僚都是当时的人才。张栻当时很年轻,在内帮助秘密谋划,在外参预诸多事务。
他的全面谋划,幕府众人都自认为不如。这时史正志担任发运使,名义上是均输,实际上是夺走州县的资财赋税,远近为之骚动。
士大夫争相论说它的害处,张栻也为之论说。皇帝说:“史正志说只是取之各州郡,不是从百姓那里收取。”
张栻说:“现在州郡的资财赋税大体上没有富余,如果取之不止,而经费不足,那就不过是巧立名目来从百姓那里侵取罢了。”皇帝听了惊愕地说:“如你所说,这是我借发运使的手来使百姓困苦了!”随即查核实情,果然像张栻说的那样,于是立即下诏书罢免了史正志。
知阁门事务张说拜官签书枢密院事,张栻连夜草拟奏疏极力谏说不可以,早晨到朝廷去,他责备宰相虞允文说:“宦官执政,从蔡京、王黼开始;亲幸执政,是从相公您开始。”虞允文听了,羞怒难当。
张栻又上奏说:“文和武确实不可偏废,但现在想崇尚武功来均衡文武,可是任用的竟然是这样的人,这不只是不能使文臣心服,恰恰恐怕反而会激武臣。”孝宗为之感悟,命令得以中止。
然而宰相实际上暗地里附和张说,第二年命令张栻出知袁州,重申张说原来的命令,朝廷上下一片喧哗,张说最后因为遭受贬谪而死去。张栻为人表里如一,光明磊落,他见义勇为,没有一丝的迟疑。
每次入朝论对,都一定要说心中想说的话,不会因为主上高兴就顺从其意。他病重临死的时候,还亲手写奏疏劝导皇帝亲近君子远离小人,防止以一己的偏见去信任他人,要用天下的公理去秉持好恶之心。
天下人都流传诵读。张栻有三公辅相的声望,去世时四十八岁。
孝宗听说他去世后,深感痛悼,各地的贤士大夫都泪洒悼念,而江陵、静江的百姓哭悼得尤其伤心。嘉定年间,朝廷赐他谥号“宣”。
淳祐初,诏从祀孔子庙。张栻闻道很早,朱熹曾经说:“我的学问是一点一滴地积累而成的,而敬夫的学问却是卓越高深,浑然天成。”
张栻的言论是:“为学没有比分清义和利更重要的。义,是本心所应当做的,不是有所为才去做的;有所为才去做的,都是人欲,而不是天理。”
这是张栻论学的要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