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飞天梦现代诗歌
与经典同行,为生命阅读
——浅谈中学诗歌教育
诗歌是一种主情的文学体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发思想情感。诗歌是有节奏、有韵律并富有感情色彩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在内容上最具有心灵性。形式上最富有审美意味,是文学的精华和灵魂。诗歌为人类提供了-个美丽的精神家园,是人的高尚的精神伴侣,在文学审美系统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他又说:“不学诗,无以言。”孔子是把学诗与生命联系在一起的。诗是生命中的一部分,不可或缺。表现真实的情感,传达真实的心灵,是诗歌生命的所在,灵魂的所在。所以,优秀的诗歌作品往往正是诗人对自然对生命对社会的深刻感悟和理性思考,是一种人生的态度和生存方式。“知人论世”的读书方法古人早就讲过,作为学生如果通过读懂诗人能了解生命洞悉人生,从而唤醒自己人生的价值的正确判断,那么,诗歌教学就成功了一半。因此,我在现代诗歌单元的教学中,首先是以印发资料,学生自主查找信息,老师介绍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一些知名的现代诗人的生活和追求。并且通过课堂讨论等,拉近学生和诗人和那个时代的距离。毛泽东的大胸襟大气度,徐志摩和新月诗派的深情与唯美,闻一多的爱国热血和执著,顾城的童心与迷惑,海子的纯洁与抉择……他们都代表了民族的精神和对生命诗性的理解。学生可以透过这些进行一次对生活的审美对人性的反思。
朱光潜先生认为,读诗“使人到处都可以觉到人生世相新鲜有趣,到处可以吸收维持生命和推展生命的活力。”2005年度诗人李伟业获奖演说时说:“没有生命元素就没有诗。”我想,诗歌正是以它丰厚的人文特性潜移默化的敲击着我们的心灵世界,对学生而言,学习诗歌无疑是对成长过程中的认知体系的一次美的洗礼,对生命话题的一次深切感悟。
语文课本中的优秀诗歌作品,处处闪烁着社会生活美和人的心灵美,所以,引导学生鉴赏诗歌的美,是培养他们感受美的能力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诗人运用艺术化的语言不仅可以创造出一个虚构的审美世界,而且,诗歌语言在本质上的虚幻想性常常能引发人们的无尽想象,从而领会诗中的精妙之处,感受诗中的语言美。通过鉴赏诗歌,调动和培养学生敏锐的审美感知能力、想象能力、纯正、高尚的审美趣味、性情得到陶冶,心灵得到美化。
那如何将诗歌之美传递给学生呢?
语言是诗歌的载体,而诗歌的语言所承载内容的浓度又超过了其它任何文学形式。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又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都是极有道理的,形象地说明了读的重要性。语言仅仅靠老师讲和分析是不能学好的。可是,我们现在的语文课是不是太急功近利了,为什么不多给点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读,去体味,去揣摩呢?音乐美是诗歌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特质,在缓歌慢唱、密咏恬吟中把握诗的用韵,节拍,停顿,把握声调的轻重缓急,字音的响沉强弱,语流的疾徐曲折,这就是诗歌的音乐美,古人“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歌咏之”。我们的诗歌教学也不能违背诗歌最本质的审美规律。学诗歌尤其要重视读。
我把朗读过程分为正确朗读、流利朗读和情感朗读这三个梯度进行,每个梯度又可用分组朗读、单人朗读、齐读、分配读等方式进行。用美读法来体味诗歌的“三美”,即音乐美、意境美和语言美。
文学是一种多维的,复杂的,广延性极强的事物。不过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最早研究文学的科学都叫“诗学”,“诗论”,即以对文学中最早发生的诗歌这一类型的研究来统领对整个文学的研究,实际上是以部分代替整体。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诗词歌赋的教育。
诗是一种语词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诗可以分为抒情诗与叙事诗,格律诗与自由诗等。诗的基本特征是凝炼性,跳跃性,音乐性。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诗歌内容的把握不是一个重点,而诗的格律和意境是一个重点也是难点,体味诗情更是重中之重。在中学语文课本中学生接触较多的是近体诗、词和新诗
其次,引导学生溶自己的情感于诗作品,以获得丰富的内心体验。
诗是重情的,情感是诗的的生命和内核。因而在引导学生鉴赏诗歌美时,更应注意让自己的身心溶进作品中,对待人的情感再体验、再经历,以获得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在教学中施行这一方法时,必须注意“因诗而异”地去理解诗人在诗作中所包涵的思想感情,而不能由着自己的喜好,随意进行阐释。如鉴赏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时,老师可先介绍作者写作时的背景是,诗人被流放,途中忽闻赦书,而放舟下江陵。接着引导童溶情于诗、反复诵读.体会作者遇赦返乡时喜悦的心情。其二,学生在鉴赏诗作时不能只是诗人原有情感的复述,教师在一定程度上,要引导学生进行一次再创造,让学生以积极进取的精神,用自己感情经历去消融诗人的感情经历,使之成为自己感情历史的一部分。如上述李白的诗,因学生根本不曾被流放过,且不曾游历过三峡,教师便可以引导他们以各自的理解来“消溶”它,或从中感受高速前进的喜悦、或从中领略化验为夷的快感……这种“溶情于诗”的创造,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审美效果。
再次,在充分理解诗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画面想象,从中领会诗歌的意境美。
诗歌重抒情,而情感往往是跳跃、波动的,真正优秀的诗歌是句断而意不断,通过似断非断的变化,给欣赏者提供想象的空间。教师在引导学生鉴赏诗作时可以先通过背景介绍或词句讲解,让学生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想象与联想,把诗中有、无、隐、显的空间填补起来,在脑中形成一幅与诗歌内容相符的图画。让诗中的意境过理解、想象、联想,得到充分的还原、再现。如在鉴赏“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莱花稀”这一诗句时,教师可先通过讲解诗中出现的四个物象的特点,再让学生依据诗中的描写颜色的词,对诗句进行想象,在头脑中完成一幅江南春天多姿多彩的图画,进而从感受作者带给读者的江南春天的喧闹感觉。再如初中课本中出现的长篇诗歌《卖炭翁).也可用上述的方法,让学生先想象出冰天雪地中拉署炭车的卖炭老人的形象,再进一步通过联想,充分感受这首诗的意境,并从中领会诗歌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在诗歌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鉴赏诗歌同类型的诗歌的不同感情基调,自然人境,或抑扬顿的美,不仅能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我国乃至世界灿烂的文化,或轻重张驰,力求通过心、口、耳并用诗文化,而且能让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我的妈妈
想起妈妈,我有无数事情可说,反而不知如何开头,只好远远的扯起。我长的据大家说是很像爸爸的,我自己倒不觉得,但我的头发又粗又黑又多,这一点毫无疑问的像妈妈。妈妈的头发这几年来掉的很厉害,但是看上去还是很浓密,这就是基数大的明证了。乾隆皇帝用纯金造宝塔放他老妈的落发,连孝心都是金光闪闪的,我这样的穷学生可学不起。人在外地上学,妈妈生日也无法回去煮一碗长寿面,大概也就能寒假回家时给妈妈染染头发。再早一些的时候,我有时还承担替妈妈拔白头发的任务,后来拔不胜拔,就在方法上与时俱进了。虽然我妈抱怨我不熟练,染得太慢,但她还是表扬我染得很好。这么说来简直有些伤感,这完全不是我的本意,不知何以至此。其实我妈妈很显年轻的,人家全不相信她有我这么大的女儿,对于这一点她在漫长的岁月里曾经多次带着不加掩饰的得意跟我和我爸转述,我稍大后就懂得立即奉上谄媚的附和,不过我爸就不会像我这么配合了。
我妈可不止是显的年轻,虽然她经常在家喊:老了老了,并列举各种证据,其实她的工作比年轻时还多还忙,人好像比年轻时还爱买爱穿新衣服。我爸就笑话说,“比女儿还爱打扮,*******(为尊者讳,此处略若干说法)^_^”,不过我妈是不会理会的。每每上街归来,不管多么疲劳,总有精神把灯都打开,在镜子前把新衣服试来试去,还要找出旧的搭配来搭配去,并对我赖在沙发上懒得去试衣服的行径极度鄙视,逼我要向她学习,换衣服出来给她看。这也就罢了,如果上班回来非常高兴,也多半是因为新衣服受到恭维赞美了,这种开心往往能持续好几天!就是谄媚如我,也忍不住公开嘲笑她的虚荣。我妈自己也不好意思地笑,但是拒不承认,说:“我这是热爱生活,不像你们两个懒惰无聊。”说实话,我经常觉得我妈是很好看的,但是这个感觉可能感情色彩太浓。不过既然我妈都能昧着良心说我是美女,那我自然也该投桃报李一下。
写到这里,想起一个童年印象来。我的童年过的非常混沌,只剩下些片断而已。我记得我妈有一件淡青色的丝绸衬衣,她穿着很好看,所以也常穿,后来越洗那青色就越淡的发白了。这个回忆的重点是,我小时候拉着妈妈的手,很喜欢偷偷把袖口上的那个扣子解开,把手伸进去摸她的手她的腕她的胳膊,那么温暖光滑丰腴,那种亲昵的抚摸的感觉真好。有一个印象就是她穿着这件青色的衬衣在街上走,我就又乱摸她,结果忘了她有没有阻止我,只记得她当时另一只手拎着给我买的糖。我也喜欢摸我外婆的手,她那时就已经老了,手上的皮松松的,触感不同,可是也很好。我小时候的比较结果是:妈妈的胳膊摸着更有弹性,更舒服。现在我还是喜欢摸妈妈的胳膊,把脸凑上去小狗一样蹭来蹭去的,不过我有点儿不好意思,所以比较克制,不比小时候肆无忌惮了。但是我就不记得我妈怎么温柔的抚摸过我,肚子疼的时候妈妈会给我揉揉,但是平时她就只喜欢乱掐我捏我,还说“嗯,真结实。捏着也有成就感。”太邪恶了!
我妈年轻的时候特别瘦,大学时一度连80斤都不到。一直到结婚还是很瘦,我爸爸也很瘦,我小时候也不爱吃饭,很瘦。我妈说,我小时候我们一家三口出去,人家的眼光都是充满同情的。-_-b…汗。为了我小时候不爱吃饭,我妈可是操尽了心,每天都要挑着花样做饭,为了吸引我吃饭,还把别的小朋友都叫到我家来请人家吃饭,希望造成大家抢的局面来促进我吃,各种开胃健食的药更不知试了多少。好在我小学三四年纪以后就慢慢变得很能吃了,现在我就很结实啦!如今我也不瘦,我妈妈也已经不可抑制的变胖了,爸爸的腰也要控制不住了,哈哈。经常听到我妈抱怨小肚子的问题,叫嚣着要减肥,吃饭时要克制,要运动,真是此一时彼一时啊。
我妈除了虚荣,还小资无比。而且还是那种欲小资而不得的小资,这太致命了。多年来的爱看爱情片,读言情小说,喜欢漂亮东西,长吁短叹,伤春悲秋,顾影自怜,附庸风雅,种种表现,我简直羞于描述,虽经我和我老爸无数冷嘲热讽,热情始终不改,庶几可用“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形容。我妈这样一个敏感自恋并且酷爱抒情的女子,生不逢时,出身贫寒,错过了成为小资的最佳季节和土壤,事实上只曾做过80年代所盛产的文学女青年。其实80年代那种宏大的理想主义气质部分的与她的本性相违,所以最后她的文学女青年也做的比较业余。真是可惜了她对“优雅”“精致”“丰裕”“远方”“多情”“艺术”种种词语和它们背后所指向的一切的迷恋。为人女儿,我本不该这么刻薄,但是我妈是我见过的最可爱的伪小资,我对她的小资特质的亲切和热爱,是非为人女儿者体会不到的,所以我也就懒得表白了。
我的妈妈还很不讲道理。这一点在她和我爸吵架时表现的最为明显,其他时候属于偶尔露峥嵘型的。她的不讲道理和虚荣小资一样,是绝对不屑于掩饰的。例如在她和我爸争执的时候,我就必须站在她一边。小时候我还比较天真,还说:“我也得考虑你们谁说的对,才能决定帮谁啊。”结果我的妈妈给我当头一棒:“我要是对,还要你帮忙干什么!就是不管我对不对,你都站在妈妈一边,才能见出你和我亲!”——醍醐灌顶,受教受教。从此我才明白人和人交往时,特别是和女孩子交往时,有时也要尊重人家不想讲道理的权利。有的人对这一点明白的很晚,这就是没有家教或者领悟力太差的表现,因此吃亏那也是成长的代价了。我们家吵架的一般过程是很程式化的:1,我妈发难(总归是我爸做错了什么)——2,争吵——3,冷战若干小时——4,我百般游说我爸道歉(这时候要战略性地忽略谁的错比较多的问题),安抚我妈――5,我爸道歉,我妈摆架子,反复挑剔道歉的用词用语,犹如一个严苛的外交官6——我妈终于被我们两个逗笑——7,做饭,吃饭,恢复正常――8,余震,偶尔还提起一下表示不满。这种场面我不知经历了多次,所以遇到的时候全无害怕,偶尔厌烦,因为过程实在太相似了,结局一望而知,只能一边默默感叹他们两个没有创意,一边完成属于自己的那部分使命。步骤5是几乎永远没有例外的——大家都是学过概率论的人啊,你们想想…算是作为本段段首句的支撑句好了。另一点经验就是争论正义之所在有时是没有意义的,放下无谓的争执,在恰当的时候进行妥协,其理论依据在于收益大于成本,并被实践证明是推动事情向好的方向发展,避免拖延使双方受损的重要手段。这一重要的思想有人要通过血淋淋的历史事实或者冷冰冰的政治理论分析才能得到,还自以为是什么独得之秘,得意洋洋的讲来讲去。我可不相信他们是在没有争吵的家庭长大,所以不得不感叹某些“学人”大概面对生活这一伟大宝藏时缺乏理解力和总结力^_^。
上面提到步骤8——余震,这就是我妈另一个特点,小气小心眼的例证了。小心眼是我妈妈极少数平常就肯承认的缺点之一。像“我就是不讲道理”这种大实话,她就只肯在步骤5和6之间偶尔无心的说出。而虚荣和小资,她是不以之为耻的。据我妈自己供称她是从小就很小心眼的,很容易和小朋友生气,一旦生气就不理人家,巷子里遇到时正眼也不看一下,只斜斜的瞅着别处,差一点要撞到墙上去。像这种事情,我可从来没干过。她要不是爱生气,也不会和我爸发生那么多次没创意的争吵了。而且吵架的时候言词也很没新意,还总爱把很久之前的旧帐翻出来,都快能整理出段子了,虽然我不敢建议她模块化操作,但是对这种明显落入下乘的吵架不知腹诽了多少次。我当然很少跟我妈争执,几乎只有听训的份儿,但是有时也难免解释一两句。这种时候就形成一种类争吵的局面,显然,从来都是以我低声下气的求和来结束的。生气的时候不是没想过从此不理她了,但是我从小就非常有理性,考虑一下我能不能一辈子不和妈妈说话呢?显然不能也没有必要。那么坚持三个月不说,和坚持三天不说,和现在就去求和有什么区别?难道能指望她主动示好吗?所以我虽然很多时候并不认同她的意见,但是总是抱着委曲求全,大局为重的良好心态迅速打破僵持,在表面上放弃自己的看法。在这一点上我比我爸爸要识时务的多。所以我妈承认自己在三点上不如我,不如我大度,不如我狠心,不如我有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