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涅的家庭背景如何?
1797年12月13日,海涅出生在德国杜塞尔多夫一个破落的犹太商人的家庭,是家中的长子。父亲萨姆逊·海涅参过军,是个平庸的商人,但是亲切爽朗、富有活力。母亲贝拉·冯·盖尔德聪慧热情,精通德法英三门语言,富有音乐天赋,热爱卢梭和歌德。父母按照犹太教的规矩把他养大。他先后在犹太儿童学校和天主教学校读书。海涅很小就显露出神经质的特点,他不能忍受任何噪声,厌恶烟草气味,不喜欢音乐和舞蹈,但却热爱诗歌,从15岁时就开始写诗。
16岁时诗人经历了初恋。他爱上了一个行刑吏的长女约琴芬。这个苍白美丽的红发姑娘唤起了海涅对民间诗歌的兴趣,使他第一次发现其中丰富奇特的美,给他以后的创作带来了很大影响。
海涅的父母希望他能成为一个商人,先将他送到杜塞尔多夫的商业学校,又送他到法兰克福的一个银行家那里,再送他去汉堡的商行。1818年,当大银行家的叔父萨洛蒙·海涅帮他成立了一家经营纺织品的商行,不到一年就停业了。很明显,他没有经商的才能。这时他爱上了叔叔的三女儿阿玛莉,一个拥有“紫罗兰的眼睛”、“百合花的手”的美女。海涅为她写下了大量情诗,然而三年后她却同一个庄园主结了婚。失恋的打击使海涅这时的诗充满了痛苦和嘲讽。这些甜美苦涩的诗后来都收在《青春的烦恼》(1822)这本诗集里。
1819年,海涅靠叔父的帮助进入波恩大学学习法律。1820年,转到哥廷根大学,半年以后因与人打架被迫退学。1821年他到柏林,在黑格尔的指导下研究哲学,这位哲学巨人对海涅心灵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此外,哲学家斯宾诺莎和沃尔夫、语言学家鲍普、法学家爱德华·冈斯也对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一时期他写了剧作《阿尔曼梭》和《威廉·拉特克里夫》以及一本诗集《抒情插曲》,不过都没有成功。
1823年,他重又到哥廷根继续学业,两年后获得法学博士学位。此间,他从德国诗人威廉·缪勒那里汲取了很多营养,由此形成自己独特的简洁诗风。次年10月2日,他带着诗作去魏玛访问歌德。尽管后者的冷淡对待使海涅很不快,但并不影响他对歌德的崇敬热爱。此后,海涅从旅行中汲取灵感,创作出了《还乡集》(1824年)、《抒情插曲》(1824年)、《北海集》(1826年)三部诗集,及四部游记。创作《还乡集》时,他结识并迷恋上了阿玛莉的妹妹苔莱莎,几乎难以自拔。但五年后她嫁给了一位法学博士,使诗人的心灵第二次受到重创。1827年,他将三本诗集同以前出过的两本合在一起出版,称为《诗歌集》。这使他获得成功,真正确立起诗人的地位。
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爆发,海涅欢欣鼓舞,然而次年,他就被迫流亡巴黎。在那里他和巴尔扎克、乔治·桑、肖邦以及圣西门主义者来往密切。他写了大量的文艺批评,致力于沟通德法两国人民之间的精神交流和文化交流,其中最有名的是《论浪漫派》和《论德国宗教和哲学的历史》。恩格斯称赞他“观察透彻、思想深邃”。
1841年,海涅创作了风格绮丽的长诗《阿塔·特洛尔》。与法国姑娘埃莉赛特结婚后,他走出个人抒情的圈子,创作了许多讽刺辛辣、节奏有力的政治诗,以表达推翻旧制度的强烈决心。反映1844年纺织工厂起义的《西里西亚纺织工厂》,被恩格斯评价为“最有力的诗歌之一”。值得一提的是海涅同马克思的交往。1843年12月下旬,海涅与25岁的马克思一见如故,此后几乎天天在一起谈话、推敲诗句。1844年,海涅创作了体现他独有风格的长诗《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对此马克思曾给予高度评价,并多次引用海涅的诗句作为斗争武器。第二年初,马克思被驱逐出法国,临行前他写信给海涅:“在我要离别的人们中间,同海涅离别对我来说是最难受的。我很想把你一起带走。”
1847年,海涅患了严重的脊髓病,第二年就卧床不起,直到死去。病痛折磨中,他创作了叙事诗集《罗曼采罗》(1851年)和抒情诗集《最后的诗》(1854年)。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年,一位名叫尤尔莱·赛尔顿的美丽姑娘给了他精神上的慰藉。1856年2月17日,海涅安详离世。同时代人评价他:“海涅在他内心里忍受了从他的理想产生的伟大文学的一切艰难。”
作为一位伟大的诗人、自由的战士,海涅终生都在为自己的理想奋斗。1826年,他写道:“我不知道,我是否值得人们用桂冠来装饰我的棺椁。我所非常喜爱的诗歌,一直只是我用于神圣目的的神圣玩具,或者说圣洁的工具……但是,你们应当在我的棺椁上放一把剑,因为我是人类解放战争中的一名勇敢的战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