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民歌敕勒歌》注释、翻译、赏析
北朝民歌
名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导读
这是中国古代敕勒族的一首民歌。敕勒,秦汉时称丁零,魏晋南北朝时南方人又称之为高车。北齐时,这支游牧部族主要居住在大漠南北,即今蒙古草原。《敕勒歌》最早见录于北宋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杂歌谣辞》。本为鲜卑语,北齐时被译为汉语。此歌约产生于公元429年至公元443年间,即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北伐破柔然期间。这是一首歌唱家乡、歌唱草原的牧歌,全歌苍劲豪爽、抑扬畅达,以致被千古传唱。
原诗
敕勒川 ① ,阴山下 ② 。
天似穹庐 ③ ,笼盖四野 ④ 。
天苍苍 ⑤ ,野茫茫 ⑥ ,
风吹草低见牛羊 ⑦ 。
注释
①敕勒: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之一,北齐时居住在朔州(今山西北部)一带,以游牧为生,又名铁勒。川:这里指平原。敕勒川:因敕勒部落居住在这里而得名。②阴山:山名,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中北部。③穹庐:游牧民族居住的帐篷,用毡布搭成,即“蒙古包”。④笼盖:笼罩。野:指原野,古音念yǎ,与上句押韵;现在念yě,例如诗中下一处的“野”。⑤苍苍:深青色。⑥茫茫:广阔无边的样子。⑦见(xiàn):同“现”,呈现,露出。
译诗
敕勒川原野是多么辽阔宽广,
四周围护着高峻美丽的阴山。
天空就像顶巨大的圆形帐篷,
笼罩着辽阔草原的绮丽风光。
苍天浩渺无边原野一片茫茫,
风吹草低时露出一群群牛羊。
赏析
这是一首敕勒人唱的民歌,是由鲜卑语译成汉语的。它歌唱了大草原的景色和游牧民族的生活,表达了敕勒人愉快和自豪的心情,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
诗的开头两句“敕勒川,阴山下”,交代敕勒川位于高入云霄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接着两句“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诗人用自己生活中的“穹庐”作比喻,把天空说成如毡制的巨大的圆顶帐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来形容极目远望、天野相接、无比壮阔的景象。这种景象只有在大草原或大海上才能见到。最后三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一幅壮阔无比、生机勃勃的草原全景图。“风吹草低见牛羊”一句,多么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这里水草丰盛、牛羊肥壮的景象。全诗寥寥二十余字,就展现出我国古代牧民生活的壮丽图景。
这首民歌具有北朝民歌所特有的明朗豪爽的风格,境界开阔,音调雄壮,语言明白如话,艺术概括力极强。尤其擅长抓住草原景色的典型特征,先写草原的“大”:从大处着眼,从“天”、“地”落笔,一望无际,气势壮阔;又写草原的“活”: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生机勃勃,充满生命的活力;再写草原的“美”:清风吹过宁静的草原,草浪起伏,牛羊低首,多么美丽的风光!一千五百多年来,这首歌一直传唱不衰,成为描绘草原风光诗歌中的“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