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结合原著中的具体作品分析红楼梦的诗歌艺术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这是《红楼梦》2开篇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警幻仙曲演红楼梦”中对薛宝钗林黛玉的联合判词,说林黛玉是“咏絮才”,这源于《世说新语·言语》3里的一个小故事:东晋谢安家里小宴,时值大雪纷纷的冬季,谢安问:“白雪纷纷何所似?”“撒盐空中差可拟”,谢安二哥的儿子谢郎应对,“未若柳絮因风起”,是谢安的大哥谢奕的女儿谢道蕴在答对,比谢郎明显高出一筹。谢道蕴以柳絮喻飞雪,成了古代才女的代表人物,判词中正是用这一典故来喻林黛玉的诗才,可见,林黛玉是以诗人的形象出现在《红楼梦》里的。诗人的才情,诗人的气质,构成《红楼梦》中林黛玉形象的主旋律,甚至她的命运,都在昭示着天才诗人的坎坷遭际。综观《红楼梦》中林黛玉所作的二十五首诗词联句,除了少数应制之作,绝大部分都是倾注了作者的全部情感,呕心沥血而成。诗咏情性,林黛玉以自己的创作实践,论证着这一理论。

《红楼梦》第二十七回“埋香冢飞燕泣残红”,正是前一回黛玉探视宝玉吃了闭门羹、心情落寞孤独之时,“可巧遇见饯花之期,正是一腔无明未曾发泄,又勾起伤春愁思”后即兴所作。一曲悲伤凄切的《葬花词》,情真意切,撼人心迫,难怪贾宝玉“听到‘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近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等句,不觉恸倒山坡上 ,怀里兜的落花撒了一地”。就连甲戍本批语:“余读《葬花吟》至再,至三四,其凄楚感慨,令人身世两忘,举笔再四,不能下批”,作者的同时期人明义在题《红楼梦》组诗中有“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自不知”的句子,可以看出作者的感动和赞叹。《葬花词》能让偷听者宝玉“恸倒”在“山坡上”,让批注者“举笔再四,不能下批”,让后来者感觉“似谶成真自不知”,其动人处,正在一个“情”字,又兼是黛玉“一面低吟,一面哽咽”、“呜咽”着诵吟而成,此情此景,即便是我们如今听来,仍然会潸然泪下,感同身受。

《手帕诗》是在林黛玉探视遭鞭笞的宝玉后,宝玉遣晴雯送给黛玉两条旧手帕,黛玉“细心揣度,一时方大悟过来”宝玉的良苦用心,于是“左思右想,一时五内沸然。由不得馀意缠绵,便命掌灯,也想不起嫌疑避讳等事,研墨蘸笔”写下的。三首写完,就“觉着浑身火热,面上作烧”,“却不知病由此起”。大观园里一向说话做事“时时在意,步步小心”的林黛玉想不起嫌疑避讳,说明林的感情已不能自禁。三首之后,“还要往下写时”,却发现自己“腮上通红”。林的七情六欲凝聚于笔端,这才有“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更向谁?”的诘问。林黛玉是在写诗,也是在呕心,诗是她宣泄情感的唯一途径,“为伊消的人憔悴”,林黛玉为诗,何止是人憔悴,她是在用生命来讴歌;林黛玉的诗歌活动,不是自觉的,而是自发的。

《秋窗风雨夕》写于林黛玉病中。“日未落时,天就变了,淋淋沥沥下起雨来。秋霖脉脉,阴晴不定”,林黛玉“知宝钗不能来了,便在灯下随便拿了一本书,却是《乐府杂稿》,有《秋闺怨》、《别离怨》等词。黛玉不觉心有所感,不禁发于章句,遂成《代别离》一首,拟《春江花月夜》之格”。“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秋凉。......罗衾不奈秋风力,残漏声催秋雨急;连宵脉脉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这首诗通过秋风秋雨秋花秋夜秋窗秋屏秋情秋梦的现实之情之景描述,把男女之离愁别绪,尤其是秋窗夜雨中的孤独与悲凉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即切合了林黛玉的心境和心情,又保证了乐府古题的原汁原味。胡应麟在《诗薮》中说:“诗不易作者五言古,尤不易作者古乐府。然乐府贵得其意,不得其意,虽极意临摹,终篇抄袭,一字失之,犹为千里;得其意则信手拈来,纵横布置,靡不合节,正禅家所谓悟也。”4林黛玉的这首《秋窗风雨夕》就是“信手拈来”的古乐府佳作。诗人形象的林黛玉,做诗填词是为了抒发胸意,《秋窗风雨夕》正体现了林黛玉诗人的才情,诗人的智慧,这也正是林黛玉脱俗和可爱的一面。

林黛玉作诗是为了抒发胸意,这和林的身世处境极有关系。林黛玉自幼殇母,后又逝父,寄居在外祖母家,须的“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敢“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怎奈外祖母家大人众,难免事杂,“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千愁万结,喜怒哀乐,只能自我消化。难得有个宝玉知情知性又知心,偏偏这宝二爷天生的惜香怜玉的性儿,对所有的女孩子都好,空惹的林妹妹对月伤神、见花落泪,整日价泪水涟涟,心里面的苦处只能通过诗词歌赋来宣泄,这就有了《红楼梦》中大量的优秀诗作。如果统计一下,就会惊奇的发现,林黛玉的诗作竟是如此之多,曹雪芹抒写林黛玉的性情性格几乎就是通过诗来使人物进一步升华的。

《葬花诗》、《手帕诗》、《秋窗风雨夕》、《五美吟》、《桃花诗》,都是林黛玉独自抒情之作,其他还有一些应景之作,还有每次诗社起社作诗,林黛玉都积极争取份额,还有联句,总***有二十五首二百五十六句(行)一千六百五十九个字,比较曹雪芹笔下的另一才女薛宝钗,不仅仅数量多,而且篇幅长。《葬花诗》***二十句一百四十个字,《秋窗风雨夕》三十四句二百三十八个字,《桃花行》一百零六句七百三十九个字,三首七绝(手帕诗)十二句八十四个字,七绝《五美吟》二十句一百四十个字,《桃花行》三十四句二百三十八个字,凹晶宫联诗二十二句一百一十个字,还有《海棠诗》、《菊花诗》、《螃蟹咏》等等。

林黛玉的诗作不仅数量多,质量也高。可以这么说,正是林黛玉的才

情,使她有别于大观园的其他众姐妹,和薛宝钗争相辉映,形成“双水分

流”的大格局。综观林黛玉的诗作,其夺人处在于她的立意。《红楼梦》第四十八回“滥情人情误思游艺,慕雅女雅集苦吟诗”中呆香菱拜师学诗,林黛玉道:“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的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是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为词害意’。”她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菊花诗》就是例证。“毫端蕴秀临霜写,口角噙香对月吟。”(《咏菊》)“孤标傲世谐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问菊》)“聚叶泼成千点墨,攒花染出几痕霜。”(《画菊》)“口角噙香”、“攒花染霜”,这是林黛玉的独创,“谐谁隐”、“为底迟”“真真把个菊花问的无言可对!”(湘云语),其别样的意趣,正应了一句老话:独辟蹊径。这组诗,源自陶渊明诗又出乎陶诗,算是林黛玉诗作中的上品,而“上”就在立意上。难怪李纨评她的诗说:“题目新,诗也新,立意更新”。另外,第四十六回宝钗评她的《五美吟》:“命意新奇,别开生面。”第三十七回大观园众人评她的《咏白海棠》诗“果然比别人又是一样心肠”。这都表明,林黛玉作诗,追求的是:“立意新”,“意趣真”。

林黛玉的诗歌追求和诗歌实践,都说明她推崇汉魏六朝和初唐、盛唐诗人的诗作,有一段话最能体现这一点。第四十八回香菱道:“我只爱陆放翁的‘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说的真切有趣。”黛玉道:“断不可看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然后她给香菱开列了王维、杜甫、李白的一些诗作,“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做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刘、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不用一年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虽然第七十六回黛玉曾用过陆游这两句诗里的“凹”字,但黛玉自己,是不喜欢陆游的。这种个人喜好,还表现在第四十回黛玉与众人游览大观园,宝玉主张将池中的破荷叶拔去,黛玉道:“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的残荷听雨声。’偏你们又不留着残荷了。”说明黛玉是旗帜鲜明地不喜欢晚唐诗人李商隐的。第三十八回林黛玉的《咏菊》里“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这两句诗是赞菊花,也是对陶渊明高风亮节的称赞,也表明她的爱憎。《秋窗风雨夕》“拟《春江花月夜》之格”,表明林黛玉对诗人张若虚的欣赏。以上列举种种,说明林黛玉认同“诗必盛唐”的主张,否定晚唐及其后的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