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长街(无锡老街)的历史文化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洋溢浓郁江南市井风情的南长街,曾是马蹄哒哒的古驿道。南长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10世纪,这里是北宋开设的驿道。驿道南连苏州,北接常州,与水驿古运河并行。位于南长街北端的马昌弄,即为古代锡山驿馆的遗址。驿馆是历代王朝赖以传递公文,迎送来往过境官员歇息食宿、换乘车马船只的交通机 桥拱旁原本各刻有一幅楹联,惟文革时凿去,再也无法辨认。 构。马昌弄因地处水陆要津,所以是一个重要的水陆驿站。
南长街所烙刻的历史印记众多。原有的黄泥桥始建于南宋,南长桥、日晖桥、清宁桥(清名桥)建于明代,从南禅寺到清名桥的运河两岸,明、清时期还曾先后建造过8座牌坊。
繁衍生息着运河百姓的南长街依然生机勃勃,这条十里古街,如今已成为无锡古城数千年吴文化、水文化、佛文化凝聚而成的缩影。 清名桥:清名桥是南长街上的标志性建筑,也是街区得名之由来,更是无锡市区现存规模最大的古代石拱桥,1980年代,日本歌手尾形大作所演唱的《无锡旅情》、《清名桥》更使这里名声藉甚。清名桥为明代万历年间,寄畅园主秦燿的两个儿子捐资建造,因兄弟俩的大名分别是太清、太宁,因此各取一字叫做清宁桥。清康熙八年(公元1666年),无锡县令吴兴祚重建。道光年间,因讳道光皇帝的名字旻宁,改名为清名桥,俗称“清明桥”。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军兴,桥毁,同治八年(1869年)重建,至今存址于故。清名桥两侧大公桥:民国以后,南上、下塘两侧计有十三家丝厂,时往来丝厂工作之女工,需乘船摆渡过运河。1929年,振艺丝厂一名女工在摆渡时不慎落水身亡,厂主许稻荪为平息事端,便集资建桥,荣德生知情后,亦襄赞建桥。这座架构在清名桥与跨塘桥之间的桥梁最终完工于1930年4月,并定名“大公”。大公桥系三跨钢筋混凝土桥,颇具近现代工业风味。 中国丝业博物馆:即永泰丝厂旧址。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无 锡籍资本家周舜卿(即《雷雨》人物周朴园原形)与薛福成长子薛南溟合资在上海创办永泰丝厂,后薛南溟于1926年将厂迁回无锡,设于稍后所建之大公桥堍。该厂所生产之“金双鹿”牌白厂丝畅销欧美。薛南溟幼子薛寿萱又在1930年研制出二十绪立缫车,为国内首创。1949年后,改为国营无锡丝织二厂。2009年3月,在厂址上建成中国丝业博物馆。 大窑路窑群遗址:在南长街东岸的伯渎港河口一带,耸立着数量众多的砖瓦窑,旧时此地被称为老窑头或南门窑上。因其产品“大窑货”区别于其他地区的“小窑货”故得名“大窑坊”,1932年定名为“大窑路”,沿用至今。在大窑路沿线,至今仍能看到的古窑,延绵达1.5公里之遥。据载,这里原有砖窑100座,现在残存42座,中较完整的约19座。大部分是倒焰窑,少数为环窑。其数量之多、分布线之长、保存之完整,实属少见。大窑路窑业, 兴于明代,盛则于清、民国,嘉庆年间甚至承接过故宫金砖之烧制,民间有“上塘十里尽开店、下塘十里兴烧窑”之说。2013年,大窑路窑群遗址由无锡市级文保单位直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水仙庙:原名松滋王侯庙,位于南长街南段,为纪念明嘉靖年间率民抗倭的湖北松滋籍无锡县令王其勤而设,附祀在抗倭时牺牲 的何五路等三十六义土。庙址旁原有双忠祠,祀南宋文天祥血战五牧(无锡与武进交界处)时阵亡的部将尹玉和麻士龙。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在双忠祠南侧建松滋王侯庙,于是二庙合一。庙址靠近古运河,船户进香,便俗称其为南水 仙庙。1765年,乾隆帝南巡途经该庙,适逢农历三月初七王其勤诞辰,乾隆命停舟片刻,嘱太监持香烛致祭,故庙内悬“翠辇停骖”额。南水仙庙在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重修,咸丰间毁,同治中重建。有头山门、二门、戏台、大殿、双忠殿、蚕丝殿等建筑。并存有王其勤所书“湖山胜概”石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