砚田无税子孙耕的上句
砚田无税子孙耕的上句:有达者理而董之
砚台介绍如下:
砚亦称为研,中国传统手工艺品之一,砚与笔、墨、纸合称中国传统的文房四宝,是中国书法的必备用具。砚材的运用也极为广泛,其中以山东青州的红丝砚、广东肇庆的端砚、安徽古歙州今黄山的歙砚、甘肃卓尼的洮河砚最为突出,称“四大名砚”。
汉代刘熙写的《释名》中解释:“砚者研也,可研墨使和濡也”。它是由原始社会的研磨器演变而来。初期的砚,形态原始,是用一块小研石在一面磨平的石器上压墨丸研磨成墨汁。
至汉时,砚上出现了雕刻,有石盖,下带足。魏晋至隋出现了圆形瓷砚,由三足而多足。箕形砚是唐代常见的砚式,形同簸箕,砚底一端落地,一端以足支撑。唐、宋时,砚台的造型更加多样化。
砚台的发展介绍如下:
砚台,也名“砚瓦”,因其形如台、凹如瓦而得名。《释名》中对砚的释义为:“砚者研也,可以研墨和之濡也。”虽然随着文化的发展,砚已经成为文人赏玩的一大“雅物”,但砚台诞生之初仅是作为一类工具,与刀剑、碗碟无异。
因此早期的砚更加重视的是性质是否坚实耐磨。1980年临潼姜寨遗址出土了一套用于彩绘陶器的工具,其中便包括了一方石质的砚台,可见作为一种工具,砚的历史十分久远。到了先秦之时,绚烂的文化蓬勃发展,文字及书写记录技术的发展使专用于书写的砚随之诞生。
砚台在汉代的发展介绍如下:
汉代的砚台形制相对更加精美,石砚多为圆形砚面的三足形砚台,多加盖,状如小鼎,且刻有简单的花纹。在汉代,就地取材的简单砚台十分常见,而略加修饰的外形则体现了汉代人在文化生活方面的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