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生去弥补过去的错误——《声之形》观后感
以下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实属巧合。
大半夜通宵看完《声之形》,心里的思绪翻江倒海。往事一幕幕像闪电般一闪一闪地打落在我眼前,非常清晰。可当时的房间已经漆黑一片,我也闭上了眼睛。闪电的同时还伴随着打雷重创我心,一幕往事,一瞬闪电,一记惊雷。
好不容易才睡着,第二天起床后又想起昨晚的噩梦般的睡眠,调整一下情绪和思路,我决定不能白白浪费这么折磨我的回忆,我要写下了,当做是一篇观后感也好,一篇回忆录也好。
在我上初中的时候,愿望十分简单,就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做个好人。而现在回想起来,似乎每一项都没有得到严格的达标。说回正题哈。那时不知道怎么搞的,女生的长相、打扮或衣着稍微不符合普遍的标准,那么她就会被排挤,被欺负。我要说的是两个女生,简称A和B吧。A和B学号连在一起,刚开学她们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同桌,而这也成了我们这群坏人的首要目标。
A,箍牙加发型土气。B,只不是胖了点。我们那个小团体总是对他们两个有“特殊照顾”,言语暴力,破坏她们的私有财产,传播她们的流言蜚语……说几件我印象比较深刻的事吧。
正话反说,以达到最大的讽刺效果。小团体走在B后面,然后大声喊一句“美女”。因为B是一个人在广场上走动,于是她回头,然后小团体回她一句“叫你吗,不要脸”,走在我们旁边的同学纷纷大笑。B只好加快脚步往前走,好逃离我们营造的这个“战场”。
恶意针对,挑出其私人物品进行破坏。那是期末考试布置考场,摆好桌椅,同学们放书和文具的箱子堆放在课室后面。小团体的X故意拉出B的箱子来拖行,后面转变为蓄力往墙壁上推,箱子肯定比墙壁脆,结果碎了,还刚好被B看到了。B来质问X,X矢口否认。我们这群目击者噤声,可沉默就是一种选择。B的好友W向X索要箱子钱,X还是否认,目击者的我们还是噤若寒蝉。现在想起来,那时的我比起不够我高的W,她才是大写的人,我则扭曲如蝼蚁。
细心的你会发现,诶,怎么这两件事都是关于B的,A呢?接下来我来讲明缘由。
那时我谈朋友了,而A是她的舍友,私底下也问过我为什么要对A这么刻薄,我也表态了,“信我,以后我不会了”。所以接下来的时间我都没主动“作恶”,只是袖手旁观,偶尔制止。从这可以看出,欺凌这行为或许只是欺凌者因为无聊而随机寻找受害者进行“暴力对待”的无意识行为,其实只要我们稍加注意,理性对待自己的行为,完全是可以避免的。现在我回过头来看当时我的行为,我的判决是“罪同施暴者,或甚之”。
中考后,大家各分东西,小团体也分开了。A的大学在我学校隔壁,有一次坐公交遇见她,她变美了,十足女神范,不再是,也不再会成为初中时那种被人排挤的类型。我们相互问好,就挥手再见了。那次暑假我们初中的小团体全体出来聚会,X牵头讲起初中那时我们对A和B实在是不公平,我们很坏。我觉得X和我们没说出口的是,“现在想道歉,诶,真是很后悔”。
我也做过和被我伤害过的人好好道歉,接受了最好,不接受也理解,我同样会带着一种类似与赎罪的愧疚情绪去帮他们的忙,希望我的行动可以弥补一点,甚至是一点点也好。
后来,我在校园再一次偶遇A,我们谈天说地,我支支吾吾间还是没能对她好好道歉。我再一次感觉自己的卑鄙,感觉到唯有做到这些,才算是人,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我要用多少年时间才能弥补过去的错误?也许是一生,没关系了,那就用这一生去fix it。
以上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实属巧合。
套用小林一茶那首著名的俳句:
“我本知反复强调是此地无银的表现而且于事无补。
然而。
然而。”
再次提醒,以上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实属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