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分号在C语言中是怎样用的?

%在C语言里面是 除余 和 格式输出符的作用。

求余运算是求前一个整型数据除以后一个整型数据的余数。

举例说明:

整型数据 int m=10,n=3,k;

k=m%n;那么k就等于1;

例如:

表达式 a % b 就是计算 a 除以 b 得出的余数。

而%d,%f等表示输出整型,浮点型数据

举例说明:

1.我们要把一个3位数0~999输出到3位数码管上,假设现在有值136,需要在第1个数码管显示1,第二个数码管显示3,第三个数码管显示6。把136的百位,十位,个位取出来,需要用到取余符号“%”。我们用x y z分别表示百位十位和个位,m表示现在值,x=m/100; y=(m%100)/10; z=(m%100)%10。

2.我们要输出m的值,此时int m=5;

可以这样输出printf("%d\n",m);

%是百分号,它代表的含义是:把某个整体平均分为100份,其中一部分占有的份数,即一个分数分母是100时的表示方法,也可以写成x/100。

百分号:表示分数的分母是100的符号(%),如32%表示一百分之三十二,相当于小数的0.32。在计算机领域中:百分号表示分数的分母是100的符号(%),如32%表示一百分之三十二,相当于小数的0.32。 通配符(wildcard)是一类键盘字符,包括星号(*)、问号 (?)和百分号(%)等,当进行网络或文件查找不知道真正字符或者不想键入完整单词时,可以使用它来代替真正字符或完整的单词。

Google使用的通配符属于“全词通配符”(full-word wildcard)是指代替一个单词而不是单词中的某个或几个字母的键盘字符,google的全词通配符是*(星号),一次检索可以使用若干个*。

一些搜索引擎如:AltaVista、Inktomi、Northern Light、Yahoo 等支持通配符*,AOL Search、Inktomi等支持通配符?,Northern Light等支持通配符%。在这里*、?、%的确切含义是“词间通配符”(partial-word wildcard),即只能代替单词中的一个或几个字母,而非整个单词。google目前不支持词间通配符。full-word wildcard虽不及partial-word wildcard常用,但它在实际搜索中的功能是不可忽视和替代的。

在查找歌词、诗歌、短语等,对其中某个单词记忆或拼写不准时,用通配符可以快速找到原文。如对戴比·哈里(Debbie Harry)的《Heart of Glass》歌词首句是“Once I had a lung and it was a gas”,或是

“Once I had a lunch and it was a gas”记不确切,可输入"Once I had a * and it was a gas"搜索,可查得正确的歌词是“Once I had a love...”

解答咨询时,通配符是快速找到答案的捷径。如解答"How often doesHalley's cometappear?"(哈雷彗星多少年出现一次?),用"Halley's comet appears every * years"搜索,可以轻而易举地得到答案:Halley's comet appears every 76 years 。

C是一种通用的编程语言,广泛用于系统软件与应用软件的开发。于1969年至1973年间,为了移植与开发UNIX操作系统,由丹尼斯·里奇与肯·汤普逊,以B语言为基础,在贝尔实验室设计、开发出来。

C语言具有高效、灵活、功能丰富、表达力强和较高的可移植性等特点,在程序设计中备受青睐,成为最近25年使用最为广泛的编程语言[2]。目前,C语言编译器普遍存在于各种不同的操作系统中,例如Microsoft Windows、macOS、Linux、Unix等。C语言的设计影响了众多后来的编程语言,例如C++、Objective-C、Java、C#等。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为了避免各开发厂商用的C语言语法产生差异,由美国国家标准局为C语言订定了一套完整的国际标准语法,称为ANSI C,作为C语言的标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今的有关程序开发工具,一般都支持匹配ANSI C的语法。

C语言最早由丹尼斯·里奇(Dennis Ritchie)为了在PDP-11电脑上运行的Unix系统所设计出来的编程语言,第一次发展在1969年到1973年之间。

C源于BCPL语言,后者由马丁·理察德(Martin Richards)于1967年左右设计实现。BCPL是一门"无类型"的编程语言:它仅能操作一种数据类型,即机器字(machine word)。1970年,肯·汤普逊为运行在PDP-7上的首个Unix系统设计了一个精简版的BCPL,这个语言被称为B语言,它也是无类型的。

Unix最早运行在PDP-7上,是以汇编语言写成。在PDP-11出现后,丹尼斯·里奇与肯·汤普逊着手将Unix移植到PDP-11上,无类型的语言在PDP-11上愈发显得合适。PDP-11提供了多种不同规格大小的基本对象:一字节长的字符,两字节长的整型数以及四字节长的浮点数。B语言无法处理这些不同规格大小的对象,也没有提供单独的操作符去操作它们。

C语言最初尝试通过向B语言中增加数据类型的想法来处理那些不同类型的数据。和大多数语言一样,在C中,每个对象都有一个类型以及一个值;类型决定了可用于值的操作的含义,以及对象占用的存储空间大小。

1973年,Unix操作系统的核心正式用C语言改写,这是C语言第一次应用在操作系统的核心编写上。

1975年C语言开始移植到其他机器上使用。史蒂芬·强生实现了一套“可移植编译器”,这套编译器修改起来相对容易,并且可以为不同的机器生成代码。

从那时起,C在大多数计算机上被使用,从最小的微型计算机到与CRAY-2超级计算机。C语言很规范,即使没有一份正式的标准,你也可以写出C程序,这些程序无须修改就可以运行在任何支持C语言和最小运行时环境的计算机上。

C最初在小型机器上实现,并且继承了一系列小语种编程语言的特点;与功能相比,C的设计者更倾向于简单和优雅。此外,从一开始,C语言就是为系统级编程而设计,程序的运行效率至关重要,因此,C语言与真实机器能力的良好匹配也就不足为奇。

例如,C语言为典型硬件所直接支持的对象:字符,整数(也许有多种大小),以及浮点数(同样可能有多种大小)提供了相应的基本数据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