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焕之的个人生平
李焕之祖籍福建晋江,1919年1月2日生于香港,早年在厦门双十中学读书。作曲家后来回忆道:“厦门双十中学给我的印象极其深刻,我的音乐爱好是母校培育的。当时学校的课外活动开展得很活跃,我参加了学校的合唱团、铜管乐队,这使我对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还参加了其他文艺活动,陈梦韶老师把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改编为话剧演出,我还扮演剧中的小尼姑一角呢!这些活动,为我以后的工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他还喜欢用风琴弹奏《友谊地久天长》、《老黑奴》等四部和声谱成的曲子。这对他形成合唱多声部思维、后来写作合唱曲产生了基础性的影响。1935年,他读高中一年级时,就为郭沫若的诗作《牧羊哀歌》谱曲,成功的尝试使他毅然决然地走上音乐之路。
1936年春李焕之入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从师萧友梅学习和声学。1937年投入抗日文艺活动,作有《厦门自唱》(燕风词)、《保卫祖国》(克锋词)等早期歌曲。1938年8月到延安,进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学习,结业后又继续在高级班从冼星海学习作曲指挥,并于同年11月加入中国***产党。留校任教时深深为合唱的独特魅力所吸引,尤其恩师冼星海的四部大合唱《生产大合唱》(塞克词)、《九一八大合唱》(天兰词)、《黄河大合唱》(光未然词)、《牺盟大合唱》(傅秉岱词)对他产生了强烈的震撼和深刻的启迪,曾多次指挥《黄河大合唱》、歌剧《白毛女》的演出。此后李焕之毕生以合唱创作为主,并探索“不按照美声唱法而是真正具有浓郁的民间或古代歌曲的韵味来进行编曲、创作和演唱”。从30年代到80年代,先后创作了三四百首的合唱歌曲,如《青春曲》(胡乔木词)、《中国女子大学大合唱》(刘御词)、《我们齐声歌唱——党的颂歌》(贺敬之词)、《民主建国进行曲》、《大反攻大合唱》中的《终曲——胜利进军》、《我们的国家站起来了》(管桦词)、《我们生活在英雄的国家》(江山野、严辰词)、《生产忙》、《八月桂花遍地香》、《焦裕禄颂歌》(均为希扬词)《红旗颂》(巩志伟词)、《东方红》之《北方吹来十月的风》、《友谊的长城》(与科留克夫合作)、《送郎当红军》、《三湾来了毛委员》、《石油战歌》(与吕远合作、任彦芳词)、《万里征途献丹心》(金帆词)、《沁园春·祝文艺春天》(茅盾词)、《贺新郎》(毛泽东词)、《长城颂》(王健词)、《新长征颂》(张藜词)等。 1957年8月,为了迎接在莫斯科举行的第六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的合唱比赛,在刚刚组建一年的混声民歌合唱队的基础上,吸收了北京一些爱好民歌的青年学生参加,组成“北京青年业余民歌合唱团”。在李焕之、王方亮分别指挥下,合唱团演唱经过改编、发展的东北民歌《瞧情郎》、云南民歌《茶山谣》、陕北民歌《三十里铺》、古琴曲《苏武》,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格,浓郁地道的中国风味,率真质朴的演唱作风,倾倒了在场的所有评委和听众,因而荣获金质一等奖。这是中国合唱团在世界上的首次获奖。在参赛的曲目中,有两首是李焕之的作品,即四乐章合唱组曲《茶山谣》和在古代琴歌《汉节操》(又名《苏武思君》)的基础上编写的弦歌合唱《苏武》。为了写好这部作品,李焕之多次向古琴大师查阜西先生请教,并把查先生的唱奏录音带回去学唱、记谱,终于完成了这部忠实于原曲韵味的合唱作品。
李焕之的妻子是厦门同乡作曲家李群,1942年6月两人在延安结婚。李群与李焕之一道,也是多产的歌曲作曲家,作品如《大生产》、《在祖国和平土地上》(光未然词)、《放风筝》(根据河北沧州民歌改编)、《茉莉花》(根据河北昌黎民歌改编)、《慰劳红军》(根据江西兴国山歌改编)、《歌唱毛泽东》(根据北京说唱单弦音乐改编)、《快活的买牛郎》(与李焕之合作、根据河南说唱“二夹弦”音乐改编)、《学大寨,赶大寨》、《石油歌》(李季词)、《祖国之恋》(卢生词)等。李群尤其创作了许多儿童歌曲,除了独唱歌曲外,如《快乐的节日》(管桦词)、《我们要做雷锋式的好少年》(杨因词)、《为祖国锻炼》(金波词)、《中华,中华》(瞿琮词)、《快乐的小队》(金波词)、《风筝,美丽的风筝》(柯岩词)、《新年,你好!》(张振芝词)、《创作之歌》(金波词)、《哎呀呀,窗外的小月亮》(欧阳逸冰词)、女高音独唱与童声合唱《摇篮》等等。[“天天艺术”出有《小鸟的天堂》李群、李焕之歌曲选唱盘。 改革开放后李焕之着重探索了基于中国古曲的合唱作品,继《苏武》之后,又根据东汉女诗人蔡文姬的诗歌《胡笳十八拍》写出琴歌合唱套曲《胡笳吟》;根据唐代诗人李白的乐府诗《子夜四时歌》写出琴歌女声合唱《子夜四时歌》;根据唐代凯乐歌祝词《秦王破阵乐》写出男声合唱与大鼓、钢琴伴奏的《秦王破阵乐》。1981年为在香港举行的“亚洲作曲家大会”专门创作了一首古筝协奏曲《汨罗江幻想曲》,取材于古琴曲《离骚》,乐曲古朴、抒情而又不失悲愤激越,深刻地刻画了屈原的崇高品质。1987年初,他应香港中乐团之约,创作了一部箜篌、大合唱与民族管弦乐协奏的《箜篌引》,以唐代诗人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和顾况的《箜篌歌》摘句为词而谱曲,同年4月由该团在香港公演,引起轰动。
抗战胜利后李焕之曾担任过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音乐系主任,建国后很快进入音乐领域的领导层,1985年成为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直至1999年卸任。除贺绿汀当过名誉主席外,历届中国音协主席总***只有三人——李焕之的前任一直是吕骥,继任至今是傅庚辰。这三人包括李焕之在内没有以“古典音乐”或中国民乐创作为主的,只有李焕之还有少量“古典音乐”和中国民乐形式的杰作,“严肃音乐”在中国的发展状况由此可见一斑。
《春节组曲》和《天风海涛》是李焕之屈指可数的少数大型管弦乐作品,但质量很高,都堪称中国音乐经典。此外还作有歌剧《异国之秋》。从16岁到80岁,李焕之从未停止音乐创作,65年的创作生涯中经历了中国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在每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都留下了他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作品题材横跨群众歌曲、艺术歌曲、歌剧、西洋管弦乐、民族管弦乐等各个领域。1999年,患晚期癌症并双耳失聪的李焕之,坚持用最后的生命和心血完成了单乐章民族管弦乐《大地之诗》。2000年3月19日李焕之先生病逝于北京,享年81岁。 李先生写得一笔好书法,中央民族乐团等单位的名称都由李先生题写。而在2005年,厦门音乐广场竖起一座李维杞制作的李焕之雕像,以“乐思如潮,心静如水”为主题,塑造了刚刚从海边散步归来的李焕之——双腿交叉斜倚坐在礁石上,微笑凝望远方,感受着“天风海涛”的韵律……
旁边的造型石上还刻着老舍1963年题献给李焕之的诗:
碧海为琴浪作弦,水仙吹笛老龙眠。
滩头自有知音客,谱出风云交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