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子由记园中草木十一首

《和子由记园中草木十一首》的原文如下:

仲夏六月,时雨三旬。我居东南,地势卑湿,常如湿蒸,草木皆萎,人苦炎毒。忽见一枝,百蕊千花,清香可爱,色似玉簪。不知其名,以意名之曰玉雪。

此花初发,盛丽如雪,地白如霜。微风忽来,香气袭人,如梦如幻。予因对花临水,饮酒赋诗,名曰玉雪亭。诗成之后,意犹未尽,乃邀子由同来一观。

子由一见此花,大加赞赏,因见花瓣有微瑕,色稍暗淡,疑为蜂蜇之痕。予闻之,大笑不已。遂与子由议论纷纭,或言此花之美,或言其香之清,或言其色之淡,或言其瑕之美。

议论未已,予忽有所悟,乃对子由言曰:人之于花,犹人之于人。花有瑕疵,人亦有不足。盖天下之事,无全美者。唯求其美者,亦有所偏颇。是故君子之于物也,宜以全心视之,而不可好求其美也。

子由闻之,默然有得,因点头而微笑曰:兄长之言,深得我心。自此之后,我与子由观花饮酒,尽欢而散。

《和子由记园中草木十一首》表达的情感:

1、诗歌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欣赏和赞美。在第一首诗中,苏轼描述了玉雪花的美丽和香气,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花的形态、颜色和气息,展现了他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欣赏。这种对自然之美的赞美也贯穿于整组诗歌中,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敬畏和向往。

2、诗歌表达了对人生不足的接受和理解。在第四首诗中,苏轼通过描写玉雪花的瑕疵,表达了人无完人的道理。他认为,就像玉雪花有瑕疵一样,人类也有不足之处,我们应该接受和理解这种不足,而不是过分追求完美。这种接受和理解的态度也体现在其他几首诗中,体现了苏轼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理解。

3、诗歌表达了对亲情的珍视和怀念。在最后一首诗中,苏轼回忆起自己和弟弟子由小时候在园中玩耍的情景,表达了对那段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亲情的珍视。他通过描写园中的草木,回忆起自己和弟弟之间的亲情和童年记忆,让人感受到他对亲情的深深眷恋和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