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姓历史名人介绍100字
一、请问大家历史上孟氏名人有哪些
孟 轲(光大儒家仁政学说的亚圣孟子)
孟姓最著名的人物是孟子。孟子,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人,战国时代的思想家,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幼年丧父,家境清贫,母亲知书达礼,聪明贤惠,“孟毋三迁”,“断机教子”说的都是她教育孟子的故事。孟子长大后,十分仰慕孔子,他赴鲁游学,受业于子思的门人,日夜勤奋,深研儒学之道。中年学成后,周游列国,讲道德、说仁义,传布儒学以拯救时弊,一度担任过齐国卿相。但当时列国争雄,各国皆尚功利,纷纷以强凌弱,以大吞小,孟子的那一套“仁者无敌”的主张,显得十分迂阔而不合时宜,因此不被采用。晚年,孟子离开齐国,辞官回乡,效法孔子,专致教育,同他的徒弟万章等人“序诗书,述仲尼之意”,而作《孟子》七篇。
孟子整个思想学说的核心是“仁政”。孟子生活的时代,秦国任用商鞅,富国强兵;楚、魏任用吴起,接连打胜仗削弱了敌人;齐威王、宣王用孙膑、田忌这些人,致使其他诸侯国入朝纳贡。可见,各国纷纷进行政治、军事改革,崇尚武力,发动兼并战争,这使百姓苦不堪言,社会矛盾尖锐。孟子面对这样的现实,忧心忡忡,通过对夏、商、周三代兴衰的历史考察,他认为对百姓的“仁”和“不仁”是统治者能否取得天下的关键,得天下者在于得民心,得民心就需行“仁政”,要求统治者以“仁爱”之心对待百姓,使百姓心悦诚服,以达到“王天下”的政治目的。
孟子“仁政”主张的基础,是他基于“民为贵”的民本主义思想。孟子关心人民的疾苦,也认识到了人民的力量,并告诫统治者,要以人民的利益为重,否则,失去了民心就会自取灭亡。孟子的这种仁政爱民的思想,可谓远见卓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深远的影响,也成为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上的一份珍贵遗产。
“性善论”是孟子整个思想学说的理论基石和出发点。孟子说“侧隐之心人皆有之”,“孩提之童,知爱其亲”。仁、义、礼、智这四种道德,犹如人的四肢一样,在本质上,每个人都是相同的,这并不是外界强加给人的,而是人性所固有的。由于人性向善,人们通过修身、养性,均“可以为尧舜”。同时,孟子还认为,由于后天的教育不同,人们就有了善、恶的不同表现。这如同同样的麦种,条件不同,收获就有差别。因此,孟子强调要重视对人的教育,强调客观环境对人的影响。孟子的性善论虽然带有较浓厚的唯心主义色彩,但其合理内核是值得肯定的。
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孟子的思想有其阶级与时代的局限性,然而积极方面影响深远。他的民本思想就成为后来的改革者、革命者的理论依据。“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气节人格激励着历代仁人志士不畏权贵,为真理正义而斗争。他还强 *** 育的重要性。所以,客观地研究孟子及其思想,对于我们新文化的建设者是有积极意义的。
战国时还有墨家巨子孟胜,以及传说能够"生拔牛角"的勇士孟赍。西汉有今文易学"孟氏学"的开创者孟喜。东汉是有对丈夫"举案齐眉"的孟光。
三国时,吴国有事母至孝、"哭竹生笋"的孟宗,蜀汉有彝族首领孟获。
隋唐时期,孟姓涌现出几位勇于反抗封建统治之士,如隋末有农民起义首领孟让、孟海公,唐末有英勇善战的黄巢起义军将领孟楷。
唐代有著名诗人孟浩然、孟云卿、孟郊,其诗歌脍炙人口。还有水利学家孟简。
南宋有名将孟珙。
元末有襄阳红巾军将领孟海马。
明末清初有戏曲作家孟称舜。
近现代,有明清史学者孟森、教育家孟宪承、药学家孟目的、中国矫形外科奠基人之一的孟继懋、全国劳动模范孟泰、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委员孟宪民、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孟少农等。
二、孟姓名人录有哪些在战国时期,因为孟子的政治主张与统治者不合,因此虽然当时孟子已经名声显赫,但其后世子孙并不显贵。
后来,秦始皇“焚书坑儒”,以崇儒而著称的孟姓也深受其害。汉代以后,孟子的地位有所提高,孟姓人才辈出。
西汉时期的孟卿、孟喜父子是著名的经学大师,在《易》《礼》的传承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东汉时期的孟光是有名的才女,而三国时期的孟宗则以仁孝闻名天下。
隋朝末年,孟姓中涌现出了农民起义领袖孟让、孟海公等。到了唐代,孟氏家族中则涌现出了几位著名的诗人,他们是孟云卿、孟浩然和孟郊。
孟云卿的诗语言朴素,多反映现实生活;孟浩然长期过着隐居生活,他的诗充满了乡间的田园气息;而孟郊的一首《游子吟》更是传唱千古,寄托了外出游子的思母之情。 五代时期,孟姓中出现了两位帝王,他们是后蜀的建立者和国君孟云祥、孟昶。
南宋的孟珙是抗击蒙古人侵的著名将领,元朝末年的孟海马是襄阳红巾军的首领,清代的孟知舜则是戏曲家。 到了近现代,孟氏家族又涌现出许多著名人物,他们有史学家孟森、教育家孟宪承、地质学家孟宪民以及当代女艺术家孟小冬。
。
三、中国历史人物简介,150字左右管仲(?—前645)春秋初齐国政治家。
又称管敬仲,名夷吾,字仲,颖上(今属安徽)人。齐桓公即位后,任用为卿,以主持政务,尊称“仲父”。
他整顿齐国内政,力行改革,将国都分为十五士乡、六工商乡,分野为五属,设置各级官吏。并按士乡之乡里组织为军事编制,训练士卒。
建立选拔人材的制度。主张按土地好坏分等征税。
发展盐铁业,铸造货币,调剂物价,使齐国富强。助桓公以“尊王攘夷”号召诸侯,成为五霸之首。
艺术中国 ://artx/ 赵鞅即“赵简子”。一名“志父”,又称“赵孟”。
春秋末晋国卿。公元前493年袭击郑兵时,以赏给土地和免除奴隶身分激励将士,获全胜。
先后败范氏、中行氏,拓展封地,奠定了后来建立赵国的基业。 艺术中国 ://artx/ 赵简子即赵鞅。
r ://artx/ 田成子即“陈成子”。春秋时齐国大臣。
名恒,或作常。采用大斗借出小斗收进之法争取民众。
公元前481年杀齐简公,立平公,任相国,扩大封地,尽诛公族中强者,从此田氏专国政。 田常即“田成子”。
艺术中国 ://artx/ 伯乐传说古时善相马者。1、秦穆公之臣。
曾荐九方堙为穆公相马。一说即孙阳,称孙阳伯乐。
2、春秋末赵简子之臣邮无恤(恤或作正),字子良,号伯乐,又称王良,善御马、相马。 3 ://artx/ 子产(?—前522)春秋时郑国政治家。
名公孙侨、公孙成子,字子产。公元前554年为卿,前543年(郑简公二十三年)执政。
推行改革,整治土田疆界、沟洫,发展生产。又作丘赋(按丘征收军赋)、铸刑鼎(将法律条文铸在鼎上公布)。
他能够虚心听取国人意见。还反对迷信,提出“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
晏婴(?—前500)春秋时齐国大夫。字平仲,夷维(今山东高密)人。
继父任齐卿,历仕灵、庄、景公之世。曾出使晋,与晋大夫叔向议齐政,预言齐政权将为田氏取代。
有《晏子春秋》传世,为战国时人搜集他的言行所作。 三桓春秋末掌握鲁国政权的三家贵族。
即季孙氏(或作仲孙氏)、叔孙氏、孟孙氏。因都是桓公后裔,故名。
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 艺术中国 ://artx/ 老子春秋末期思想家,道家学派主要创始人。
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人,做过周朝史官。孔子曾向其问礼,后退隐,著《道德经》(即《老子》);一说即老莱子,或太史儋。
《老子》书是否为其所著,历来说法不一。一般认为大体反映其思想。
即以“道”为核心,说明宇宙本质、构成、生灭、变化,提出“道生万物”、“有生于无”,认为道无状无缘,视之不见,听之不闻,但“道法自然”,有本质、规律的含义,提出“反者道之动”,认识到事物的对立与统一及转化与运动,但忽视转化的条件和运动的发展上升特征。主张贵柔守雌,反对刚强进取;主张直觉冥想,绝圣弃智;抨击时政,主张无为而治,知足不争;反对战争,认为战乱之源在于人为与物欲;要求回归自然,主张“小国寡民”、“结绳而用”。
又有“见素抱朴”、“大音希声”等伦理、美学观点。学说影响深远,为后世各派吸收、阐发。
道教奉之为教主,封建统治者曾封之“太上玄元皇帝”称号。 P ://artx/ 孙武春秋末期著名军事家。
字长卿。齐国人,曾流寓于吴,谙熟兵法。
见吴王阖闾,被任为将,后与伍子胥谋伐楚国,连战皆胜,名赫诸候。所著《孙子兵法》,为中国现存最早而杰出的兵书。
该书总结了春秋时期及其以前的战争经验,提示了战争的一些重要规律,具有丰富的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受到国内外的推崇,被誉为“兵学圣典”、“兵学鼻祖”。
孔子(前551一前479)儒家学派的创立者,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先世为宋国贵族,少贫贱,成年后做过管粮草和畜牧的小官。后聚徒讲学,首开“私学”之风,曾任鲁司寇。
为抑制三桓家臣权势,定计堕三都(毁三家都邑),结果失败。又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主张,然终不见用。
晚年致力教育,整理《诗》、《书》。又删修《春秋》,为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相传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思想上从天命论出发,倡导以“仁”为核心的学说。
“仁”即“爱人”,因提倡“忠恕”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但“仁”必须合乎维护贵族等级秩序的“礼”。
政治上维护贵族统治,主张“正名”,认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实副其名。崇尚德治和教化,反对苛政与酷刑。
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学而优则仕”,以及“因材施教”,“不耻下问”。 。
四、孟姓有哪些名人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鲁国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 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
孟获(生卒年不详):三国时期南中一带少数民族首领,曾经起兵反叛蜀汉,后来被诸葛亮七擒七纵 而降服。 孟浩然(689—740):字浩然,世称“孟襄阳”,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诗人。
孟浩然与另一位 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其诗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
因他未曾入仕,世称之为“孟山人”。 孟郊(751 — 814):唐代诗人。
其诗歌现存五百多首,以短篇的五言古诗最多,代表作有《游子吟》。 其有“诗囚”之称,又与贾岛齐名,人称“郊寒岛痩”。
五、150字左右的历史人物简介曹操 曹操(155~220),即魏武帝。
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小名阿瞒,谯(今安徽亳县人)。
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起义军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 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占据兖州,分化、诱降青州黄巾军的一部份,编为“青州兵”。
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东)。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
官渡之战大破军阀袁绍后,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
后封魏王。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
精于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善诗歌,《蒿里行》、《观沧海》等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
散文亦清峻整洁。著作有《魏武帝集》,已佚,有明人本。
今有整理排印本《曹操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