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来名士能评水,自古高僧爱斗茶”作者是谁
该句出自《青莲斋联》,作者为清代郑燮。
郑燮( 1693年11月22日一1766年1月22日),字克柔, 号板桥、板桥道人,江苏省淮扬海道扬州府兴化县(今江苏省泰州市兴化市大垛镇)人,祖籍苏州阊门。少贫,刻苦自励,入仕后秉性耿直,厌官场,最终辞官居扬州,鬻字画为生、为“扬州八怪”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康熙年间中秀才、雍正十年( 1732年)到南京乡试中举人。清朝官员、著名学者、书画家,擅长画竹。工诗、词,善书、画。诗词不屑作熟语。著有《板桥诗钞》、 《板桥词钞》、 《板桥家书》、《板桥题画》 、《板桥先生印册》 等自刻本行世、《寄弟墨书》 。
扩展资料:
人物生平:
一、早岁艰辛
清圣祖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11月22日)子时,郑板桥出生。
康熙四十年(1701年),十四岁又失去继母郑夫人。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二十岁左右考取秀才。
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娶妻徐夫人。
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至真州之江村设塾教书。
二、客居扬州
雍正元年(1723年),父亲去世,此时板桥已有二女一子,生活更加困苦。
雍正三年(1725年),出游江西,于庐山结识无方上人和满洲士人保禄。
三、求学通仕
雍正五年(1728年),客于通州,读书于扬州天宁寺,手写《四书》各一部。
雍正七年(1730年),作《道情十首》初稿,三十九岁,徐夫人病殁。
雍正十年(1732年),郑板桥四十岁,是年秋,赴南京参加乡试,中举人,作《得南捷音》诗。
乾隆元年(1736年),在北京,参加礼部会试,中贡士,五月,于太和殿前丹墀参加殿试,中二甲第八十八名进士,为赐进士出身。
乾隆二年(1737年),滞留北京一年左右,娶饶氏。乳母费氏卒。
乾隆四年(1739年),作七律四首赠淮南监运使虞见曾。
乾隆五年(1740年),为董伟业《扬州竹枝词》作序。
乾隆六年(1741年),入京,候补官缺,受到慎郡王允禧的礼诚款待。
乾隆七年(1742年)春天,郑板桥为范县令兼署小县朝城。
乾隆八年(1743年),将《道情十首》几经修改,至是方定稿,刻者为上元司徒文膏。
四、两任知县
乾隆九年(1744年),妾饶氏生子。郑板桥任范县知县期间,重视农桑,体察民情、兴民休息,百姓安居乐业。
乾隆十一年(1746年),自范县调署潍县。同年,山东发生大饥荒。
乾隆十二年(1747年),满洲正黄旗人、侍讲学士德保主试山东,板桥同在试院,相与唱和。
乾隆十三年(1748年),大学士高斌和都御史刘统勋为特使到山东放赈,板桥随同前往。
乾隆十四年(1749年),饶氏所生之子又于兴化病世。与御史沈延芳同游郭氏园。
乾隆十五年(1750年),撰板桥自序。同年,重修文昌祠,倡建状元桥,作文昌祠记。
乾隆十六年(1751年),海水溢,板桥至潍县北边禹王台勘灾。
乾隆十七年(1752年),主持修潍县城隍庙,撰城隍庙碑记。
五、晚年生活
乾隆十八年(1753年),郑板桥六十一岁,以为民请赈忤大吏而去官。
乾隆十九年(1754年),郑板桥游杭州。复过钱塘,至会稽,探禹穴,游兰亭,往来山阴道上。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参加了两淮监运使虞见曾主持的虹桥修禊,并结识了袁枚,互以诗句赠答。这段时期,板桥所作书画作品极多,流传极广。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画了《竹石图》,一块巨石顶天立地,数竿瘦竹几乎撑破画面。?
乾隆三十年十二月十二日(1765年1月22日),板桥卒,葬于兴化城东管阮庄,享年七十三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