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齐桓公典故的诗句

在用典时引用过去的事物,应注意用典的普遍用法规律,要特别重视的是“切意”,而切不可引用的典故和作者要表达说明的意见不符合。下面是几个例子:

杜牧的《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引用《后庭花》之典,《后庭花》是陈后主所作的靡靡之音。这两句诗表面看是批评商女,实际上讽刺晚唐官僚贵族沈湎于声色歌舞,成为千古名句。

温庭筠的《利州南渡》:“澹然空水对斜辉,曲岛苍茫接翠微;波上马嘶看棹去,柳边人歇待船归;数丛沙草群鸥散,万顷江田一鹭飞;谁解乘舟寻范蠡,五湖烟水顿忘机。”这诗的主题是说世人不应追求名利而忙忙录录,但引用“范蠡”为典,我觉不合适,因范蠡是功成之后,为避免受迫害而归隐,和本诗的主题用意不符合。

我写的《太湖怀古》:“清平何必追鸱(chi)子(范蠡),忧乐还应效范公(范仲淹)”,尽量使诗意和原来的典故“切意”。如不用典,要说明我的想法要讲很多话才行,这里也说明用典的优点。

我写的《读史杂感》:“中华代代多贤俊,言志应学今古雄;介叟焚身惜士殁,张良拾履辅汉兴;伯夷耻粟周昌盛,管仲拜相齐富隆;节义三思轻与重,前程道路去何从。” 写这诗时用典所考虑的问题是:①写诗的背景,对现在的实际人物功过评价,直接写感到不合适,用读史杂感来表达自已的意见,②我的看法欲成大事应不拘小节,以介之推和张良作比喻,曾考虑用韩信跨下之辱,但感到写诗应含蓄一些,故最后用张良为喻,③小节和大是大非间的“度”应如何掌握?这里举了伯夷叔齐耻食周粟和管仲先反对齐桓公而后来当宰相的例子,说明我对这个“度”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