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教室的窗台上,听叶嘉莹讲古典诗词

一部有关古典诗词的纪录片《鞠水月在手》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了,古典诗词大家叶嘉莹先生。

叶先生一生热爱中国古典诗词,大学毕业以后曾辗转在国内外不同的大学教授古典诗词课。因为先生不仅对中国古典诗词有很深的造诣,对西方文学也颇有研究。

叶先生在天津南开大学讲课的时候,教室经常座无虚席,很多同学就坐在教室的窗台上,津津有味的听。

叶先生热爱中国古典文学,对古典诗词尤其着迷。其中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也被先生讲过多次。

叶先生对《人间词话》的点评,既有对王国维解说的认可,也有对词话不同的释义。阅读《人间词话》(叶嘉莹)讲评本,让人有一种重读诗词之美的体会和感受。

王国维是近代国学大师,他对中国传统文学的独到点评有一种醍醐灌顶之感。《人间词话》被大众熟知的原因是王国维提出的:“古今做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的三种境界”王国维的“境界说”曾经引领我们的整个高中时代。

这本书最大的价值所在,同一首诗词,有我们熟悉的王国维先生之说,再加上叶嘉莹先生之评。一本书可以得到两位大师的解读,真是三生有幸。

柳永的那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当年学习之初,也不过就觉得是一位思念佳人的弱书生,本来就瘦,这下更瘦了。

柳永的词因为多写男女痴怨,又因为他本身颇富才情,所以就连街尾市井的妇人都可以吟上两句。要么就是被酒楼的卖艺女子弹唱。

用现今的话来说,柳永就是个网络歌手,名气不小,但是离主流价值观还是有一定距离的。

王国维却在这首小词的句子里,读到了和我们不同的深意。他觉得,一个人要是做学问的执念很深,也可能会消瘦到不自知。

一下子就把这首词拔高到了不同的高度,让人心生敬畏。

在这本书中,叶嘉莹先生对王国维的比立之说给出了不同的点评,叶先生觉得王国维对这句词的讲解解释,实在牵强。

“联想”出现在诗歌的创作与欣赏之中,作者是把自己抽象感情联化成具体的意象,而欣赏者则是把作品中的具体意象,联华成为自己的抽象感情或思想。

这样一经解读,在我心中,柳永又回到了那个柳三变的模样。

文学的神奇在于,1000个观众中就有1000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同一件事物的看法都会有所差异。

每个人都因自己不同的学识、见解和人生经历的不同,而对世界有着差异化的认知。

柳宗元说过:“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美的不同因为人更放异彩。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大家之词,有很多自己的定义。比如他写到:“温飞卿之词,句秀也。韦端己之词,骨秀也。李重光之词,神秀也”。

写词如同做人,每个人风骨不同。林黛玉也说过自己喜欢陈义山的词,但是又觉得他有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写得好。其实,这一句,也不过是契合了黛玉的性子而已。

对于李后主之词的神秀之说,叶先生倒也认同。李后主本身经历了亡国之痛,拥有过百城之主的人,眼界和格局自然会宽阔一些。词中有神秀之气,也就不难理解了。

李后主的词在国破前后,也有不同,李后主骨子里的纯真倒是一如既往。王国维说他是:“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对于写作者来说,人生丰富的经历,是一笔财富。

如果是张爱玲的父母没有分开,估计她也不用为了学费而做出不要嫁妆的选择。同时,也正是因为她从小生活的环境,是要靠察言观色才能让自己好过一点。所以她很早的小说中就有对人性悲凉的体味和描绘。

记者采访叶嘉莹先生在时,她也说过正是因为自己年轻时经历过的磨难,才让她对中国古典诗词有了更深的理解。

《人间词话》(叶嘉莹点评本)总体来说,还是很好看的。假如你已经过了学生期,有了一些生活经历。再读其中的诗词,也会有不同的体味。

王国维对诗词之中的“境界”之说,是他对古典诗词建立的一个评价体系。他也是对诗词作者在诗词中所无意流露出来的要眇深微引人生言外之想的一位诗词大家。这也是叶嘉莹先生对《人间词话》“境界”认同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