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米莉狄金森的诗歌朗诵
可以看看这篇文章。
关键是原文比较多,就拿出了一部分,全文可以找到的。
评艾米莉·狄金森诗歌的五个汉译本
周建新
(河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摘 要: 简括了国内对艾米莉·狄金森的研究,并评述艾米莉·狄金森诗歌五个汉译本,指出了它们各自的特点,即江译本简约,蒲译本流畅,孙译本抒情优美,吴译本通俗干净,王译本通俗夹雅。
关键词: 艾米莉·狄金森;诗歌;汉译本
中图分类号: IO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1750(2004) 01 - 0095 - 04
一、艾米莉·狄金森诗歌的影响及地位
美国诗人艾米莉·狄金森(Emily Dickinson ,1830~1886) 死时默默无闻,1890 年她的第一本诗选集出版,引起轰动,年内再版7 次。1891 年第二本出版,两年内再版5 次,1896 年又出版了第三本诗选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现代主义文学,特别是英美意象派将狄金森视为先驱,狄金森再次引人注目。对她的大规模研究始自21 世纪60 年代,以约翰逊( Thomas Johnson)
编辑出版的三卷本《艾米莉·狄金森诗集》(1955)和《艾米莉·狄金森书信集》(1958)为契机,此后各种研究专著和读本层出不穷,到今天,艾米莉·狄金森已被全面深入研究,影响所及达十几个国家。艾米莉·狄金森国际学会(Emily Dickinson International Society)经常主办国际性研讨会,还出版半年刊《艾米莉·狄金森通讯》(Emily Dickinson Journal) 。每年都有艾米莉·狄金森诗歌竞赛举行,今年已至第八届。艾米莉·狄金森的诗歌被谱上曲,录成唱碟、磁带和她的朗诵带一起发行,艺术家根据她的诗歌作画,美国邮政局1971 年8 月28 日发行了一枚纪念她的面值8 美分的邮票,她甚至被搬上了舞台。从幼儿园、中学到大学都有以她的名字命名的,她的诗歌朗诵会和网上论坛比比皆是。
二、我国的研究现状
相比之下,中国对艾米莉·狄金森的研究则乏善可陈。
几十年来,虽然大陆出版的各种外国文学史及读本屡屡提及艾米莉·狄金森占重要地位,但多数仅限于粗略介绍,缺乏研究深度。到现在为止,大陆还没出版过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艾米莉·狄金森专著或选集,只有山东大学美国文学研究所的王誉公教授2000 年出版了《埃米莉·狄金森诗歌的分类和声韵研究》,但该书仅限于粗略的分类和较浅的研究,缺乏相应的深度和广度,其学术价值似未尽人意。事实上,几十年来中国大陆学人对艾米莉·狄金森所做的工作主要是引进、介绍而不是研究。从期刊网上可以搜索到这样一个事实:从1994 年至今发表的近50 篇有关艾米莉·狄金森的文章,
除了几篇是写艾米莉·狄金森和中国诗人的比较,其余的文章多是复述或概括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不论其作者当时意识到与否) ,罕有表达独到见解者。这些文章并不是大陆发表的关于艾米莉·狄金森文章的全部,但考虑到文革结束前中国大陆学界主要关注已有定论的国际性大作家的引进和介绍工作,之后,也未有介绍和研究艾米莉·狄金森的热潮出现,所以这些数字应该可以大概说明问题。艾米莉·狄金森国际学会2003 年7月23 日公布的16 个国家的56 名艾米莉·狄金森研究专家中,
中国学者未见榜上有名,这当然不能表明中国没有研究艾米莉·狄金森的专家,但是中国研究她的人数和研究水平仍不尽如人意,应该是事实。
三、五个汉译本
研究是如此,那么普及情况如何呢? 从读者和汉译本的数量和销量上可见一斑。目前,国内互联网论坛上谈及艾米莉·狄金森的不多,参与讨论的人数有限且成员较稳定。如超星数字图书馆的读书社区上就有不少讨论她的帖子,大多很推崇艾米莉·狄金森,甚至有痴迷者,但所论仅限于欣赏层面,且常常很久都没有新帖发布。而国外论坛上关于她的讨论则要火爆得多,有交流阅读心得,有探讨研究成果,还常有大论战,一般读者、大学生、学者等都加入混战中。但是无论如何,一个外国女诗人的“难懂”的诗歌能在诗歌相对萎缩的今天吸引这些读者去讨论,这应该不是一个令人沮丧的现象。在汉译本方面,迄今为止,中国出版了10 种,其中香港和台湾的各1 种,大陆的8 种。据笔者调查,大陆出的8 种译本中有5 种目前可在书店或出版社买到,即江枫译本(以下简称江译本) 、吴钧陶、吴起仞译本(简称吴译本) 、孙亮译本(简称孙译本) 、王晋华译本(简称王译本) 、蒲隆译本(简称蒲译本) 。8 种译本之间,译诗多有重复,除王译本收诗243 首外,各本收诗一般均在150 首以下。每本印数一般不超过2000 册。印的较多的是王译本(5000 册) 、蒲译本(6000 册) 和江译本。江枫译本最早于1984 年出版,是大陆第一个狄金森诗歌译本,***有三家出版社出版过江枫的三个译本,并有再版,仅湖南文艺出版社的1997 年第二版《狄金森抒情诗选》印数就达8500 册。由此可见狄金森诗歌汉译本还是有不少读者。为了学人研究之便,也给广大读者选购时提供一个参考,现对目前市场在销的5 种译本分别作简单评述。
江枫译本出现最早,译本最多(三个译本) ,再版次数最多,发行量最大,影响也最大。其译本质量无论在普通读者还是在研究同仁中均有良好口碑。江先生是资深诗歌翻译家,对译诗有独到造诣,一向提倡译诗要形神兼似。狄金森诗歌形式短小奇特,表述言简意赅,颇具简约风格。江先生的译文体现了他一向倡导的译诗原则,在形式和选词表述上都尽量与原文契合,所以也具有简约的特点。他对原文的误读很少,所以,他最好的译文能译得很传神,而他再差的译文,即使因为简约过了头而偶有生硬、机械之感,或者对原诗个别字句理解有误,但一般也不会对整首诗的理解和表达产生大的影响。这样江译文在总体上就保持着一个较稳定的质量。这恐怕是其译本获得普遍赞誉的重要原因。请看译例:
(328)
A Bird came down the Walk ——— 一只小鸟沿小径走来———He did not know I saw ——— 他不知道我在瞧———He bit an Angleworm in halves 他把一条蚯蚓啄成两段And ate the fellow ,raw , 再把这家伙生着吃掉,
And then he drank a Dew 然后从近旁的草叶上From a convenient Grass ——— 吞饮下一颗露水珠———And the hopped sidewise to the Wall 又向墙根,侧身一跳To let a Beetle pass ——— 给一只甲虫让路———He glanced with rapid eyes 他用受惊吓的珠子般That hurried all around ——— 滴溜溜转的眼睛———They looked like frightened Beads , I thought ———急促的看了看前后左右———He stirred his Velvet Head 像个遇险人,小心Like one in danger ,Cautious , 抖了抖他天鹅绒的头,
I offered him a Crumb 我给他点面包屑And he unrolled his feathers 他却张开翅膀,划动着And rowed him softer home ——— 飞了回去,轻捷Than Oars divide the Ocean , 胜过在海上划桨Too silver for a seam ——— 银光里不见缝隙———Or Butterflies ,off Banks of Noon 胜过蝴蝶午时从岸边跃起Leap ,plashless as they swim. 游泳,却没有浪花溅激。
译文在押韵方面与原诗基本一致,表述也简洁。第二节后两句“又向墙根,侧身一跳/ 给一只甲虫让路———”比较传神。三、四节叙述顺序与原文不同,但语义接近。第三、四、五节最后一行中的“小心”, “轻捷”,“游泳”被逗号隔开,
使阅读略有顿挫生硬之感,但同时亦另有其妙。
蒲隆和江先生一样,同是研究狄金森的专家。江译本是英汉对照本,每首诗按约翰逊编的1955 年版狄金森诗集上的编号,以首行为诗题,很方便读者查找和对照。蒲译本则只有中译文,以译文首行为诗题,将全书71 首译诗用阿拉伯数字从小到大编号,不太方便读者查对原文。蒲译文形式与原文形式的对称更为严谨。如果说江枫先生时常对译文标点和表述顺序作些微调的话(如上例所示) ,蒲隆则在所有71 首译诗中,不仅对标点和押韵极少调整,而且译文的表述顺序也罕见与原诗不同之处。蒲隆曾到美国哈佛大学和狄金森家乡作过狄金森研究,对其诗歌理解很深,比之江先生更少误读。译文虽比不上江的简洁,却比之更流畅。两人相比,如果说江译文得之于简约,失之于生硬的话,蒲译文则是得之于流畅,失之于简约。当然这是指整体而言。对照以下蒲译文与以上江译文:
(328)
一只小鸟落向幽径——— 他像冒险者一般小心,
并不知道我在看他——— 我赏他一点面包皮他把根蚯蚓啄成两半他却舒展开羽翼再将他生生吞下, 向家里轻轻划去———接着他顺便从草上轻于分开大海的双桨,
饮了露珠一颗——— 一片银光不见缝隙———然后又跳到墙边轻于跳离正午沙岸的蝴蝶让一只甲虫爬过——— 游过时没有水花溅起他用疾眼扫视急匆匆东瞟西瞅———如同受惊的珠子,我想———转动他茸茸的头从标点上看,江译文有6 处与原文不一致:第一节第四行,第二节第三行,第三节第三行,第四节第三、四行和第五节第三行。其中三处(第二节第三行、第四节第三、四行) 是在行中加逗号,使“侧身一跳”,“划动着”,“轻捷”在行中独立,这是原文没有的,虽然加逗号并未使语义改变,且可起强调作用,但这既为原文所无,也影响阅读的流畅。对比之下,蒲译文有4 处与原文标点不一致:第一节第四行,第四节第一行和第五节第三、四行,其实就是将原文5 个行内逗号中的4 个在译文中去掉了,整首译文只剩一个行内逗号,
译者未多加一个标点,这样,译文可能少了该有的停顿或强调,语义并没变,但却比江译文流畅得多。原文5 个行内逗号(表停顿或强调) ,蒲译文去掉4 个,但其中又在第一节第四行用“生生吞下”来取得原文用词前逗号获得的对“raw”
的强调,挽回了一点损失。江译文则把原来5 个行内逗号去掉3 个,又另加4 个,译文行内标点就比原文还多,译文很难流畅。押韵方面,两种译文都跟原文一样有一处不押韵,不过江译文不押韵处与原文同,蒲译文是在原文不押韵处押了韵,原文押韵处却不押韵。在表述顺序方面,江译文在第三、四节与原文不一致,也没把第三节第三行内的“Ithought”译出来。蒲译文则与原文一致。
孙亮译本收诗116 首,正文内是汉英对照,均不设诗标题,无任何编号, 目录中也无编号,只列每首译文首行及其所在页码。该译本最突出的特点是译文抒情优美,具有当代汉语抒情诗的风格。译文形式基本按原文,但不循规蹈矩,表达不像原文简约,而是有含蓄的流利,常常带着抒情,
具有文学翻译味道,比较符合一般读者的阅读习惯。如:
She rose to His Requirement ———dropt 她迎向他的召唤,抛下了———The Playthings of Her Life 生命中的玩耍嬉戏To take the honorable Work 就这样担当了Of Woman ,and of Wife ——— 光荣的女人,和妻子———If ought She missed in Her new Day , 这崭新的岁月若她还怀念着什么———Of Amplitude ,or Awe — 那广袤的,博大的———Or flrst Prospective —Or the Gold 最初的渴望,如金如翠In using ,wear away , 在磨砺中渐渐黯淡的———It lay unmentioned ———as the Sea 那也都归于静默———如大海Develop Pearl ,and Weed , 生长着水草与珍珠,
But only to Himself ———be known 而只有他知道———The Fathoms they abide ——— 它们埋藏在怎样的深处———译文标点和押韵均做了灵活处理,字句翻译不是严格的语言学翻译,而是有文学翻译的特点。原文“Requirement”, “Playthings”,“Awe”,“Prospective”均不同程度被作了文学化处理,译文表述具有一种抒情的优美。类似的文学化处理在其他的译文里比比皆是。
网上的资料,望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