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和节有什么寓意

中和节寓意为不偏不倚。

据《唐书·李泌传》记载,唐中叶以前,春天只有三个节日,即正月初九、正月晦(三十日)和三月上巳节,二月没有节日。唐德宗时,谋臣李泌上书,废正月晦,以二月初一为中和节,以示务本。德宗十分赞同,并下令以正月初九、二月朔和三月上巳合称三令节。

《旧唐书·德宗本纪》记载,贞元五年(公元789年)正月,德宗下诏说:“四序月,勾萌毕达,天地和同,俾其昭和,宜助畅茂,自今宜以二月一日为中和节。”

所谓“中和”,指中正平和,各级官员在办事执法过程中要不偏不倚。儒家认为喜怒哀乐的情感未曾发出时叫“中”,若情感发出来,但没有偏颇,很中肯,叫“和”。人的道德修养能够达到中和,就是进入一种和谐的境界,天地万物各得其所,相安无事。

文化内涵

人们在“中和节”祭祀的是传说中的“勾芒神”是一种主管树木的神。“中和节”是围绕着春耕的,它是服务于农耕社会的重要农事节令。虽然这古老烦琐的民俗事象今已逐步淡化,但作为农耕节令,将永留人间。

每当春龙节到来,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在这天早晨家家户户打着灯笼到井边或河边挑水,回到家里便点灯、烧香、上供。旧时,人们把这种仪式叫做“引田龙”。

这一天,家家户户还要吃面条、炸油糕、爆玉米花,比作为“挑龙头”、“吃龙胆”、“金豆开花,龙王升天,兴云布雨,五谷丰登”,以示吉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