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亚理士多德有关资料
亚理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至公元前322)第一个使哲学体系化、专业化的哲学家。我们现在所说的“哲学”这一学科的真正含义,就是由他开始确定的。亚理士多德的哲学体系可谓是古希腊哲学的顶峰,他在系统的总结了前人的成就上又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柏拉图说他是“学院的灵魂”,黑格尔说他是“历史上无与伦比的人物”, 恩格斯说他是“世界上最博学的人”。他的学术趣味涉及了形而上学、物理学、数学、逻辑学、政治学、伦理学、修辞学乃至生物学。长久以来,他的权威无人能及。在中世纪时,他的地位仅次于圣子耶稣。到了近代,几乎每一项伟大的科学技术的革命,都是踩在亚理士多德的肩膀上前进的。他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奇迹
在本文中,我只分析他的物理学(自然哲学)和形而上学(神学)。这也是他的成就最高的两个领域了。
亚理士多德的生平
罗素说,他同意马克思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观点,认为一个哲学家的哲学思想不是自己独立的玄思,而是受到当时的社会环境的影响、并对其做出的反映。因此在他的《西方哲学史》中,他尽可能的对于西方的历史做充足的介绍。
但是也有一些哲学家有不同的看法,比如说海德格尔,他不认为介绍哲学家的生平对于了解这个哲学家的思想有多大的必要。所以他在讲解亚理士多德的生平的时候只说了三句话,“他出生了,接着他工作,然后他死了。”
亚理士多德生于色雷斯地区的斯塔吉拉城,父亲为马其顿宫廷的御医(他可能会为此感到自卑和耻辱),他17岁去雅典留学,师从于柏拉图,公元前347年柏拉图逝世,他才离开了柏拉图的学园。然后他离开了雅典前往亚索斯开办了分校。
公元前343年,马其顿王菲利普邀请他担任王子亚历山大的老师。七年之后亚历山大即位。关于亚理士多德对亚历山大有什么影响学界一直存在着争议。不过从亚理士多德的政治学思想和亚历山大的功绩来看,双方很难有多大的关系。亚理士多德在政治上是保守的,他的政治学还处于传统的经典城邦环境中,而对亚历山大建立的希腊化帝国熟视无睹。而且,他所倡导的中道为贵的老学究式思想也很难迎合亚历山大大帝的兴趣。
公元前335年,他回到雅典,建立了吕克昂学园,他经常在一条叫做“peripatos”的林中小道上一边散步,一边和学生们讨论哲学问题,因此他的学派也被称作“逍遥学派”(peripatetic)。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大帝去世,整个希腊化世界开始混乱,雅典人出现了反马其顿情绪,这种情绪涉及到了亚理士多德,于是亚理士多德被迫离开了雅典,跑到了爱琴海上的一个岛屿上,他为他的逃跑找了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他说他逃跑不是怕死,而是避免雅典人再次犯“反哲学罪”(指苏格拉底被判死刑)。他在逃到那个小岛上的第二年逝世。
亚理士多德的自然哲学
亚理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分辩了三种科学:技术科学、创制科学、思辩科学。其中技术科学就是指一些实用的技术,如铁匠、木匠、鞋匠,亚理士多德对从事这类工作的人大都是鄙视的。创制科学是指诗歌一类的艺术学科。而思辩科学是真正哲学家们的领域,它也包含了三种,数学、物理学(自然哲学)、和神学(形而上学),其中形而上学是最高贵的学问。思辩科学只有享受闲暇的贵族们才有资格去研究。现代英文中的school一词的词源,就是源自于古希腊文的闲暇skhole。
要理解亚理士多德的哲学,我们就必须先知道古希腊哲学家们主要研究的对象究竟是什么。亚理士多德说,形而上学的问题就是追问本原。
古希腊哲学的首要问题就是寻求这个宇宙的本源究竟是什么,这一点有浓厚的自然哲学的意味,事实上物理学在古希腊又被称为自然哲学。他们管这种本源称作实体(实体的意思在亚理士多德那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所谓实体,就是宇宙中一切存在的载体,它与不断变化的现象相对,是永恒不移的。亚理士多德在他的《形而上学》中举了个通俗的例子描述了实体的意义。我们说聪明的苏格拉底,善良的苏格拉底,在这两个判断中,“聪明的”和“善良的”都是苏格拉底的属性,苏格拉底是这两个属性的载体,两个判断实际上说的都是苏格拉底,苏格拉底是不变的,变的只是他的属性,无知的苏格拉底可以通过学习而成为智慧的苏格拉底,但是这两个说的都是同一个人即苏格拉底,在这种意义上,苏格拉底这个人就是实体了。这种观点也是亚理士多德对世界是动还是不动的一种解释。
而形而上学要追问的就是,整个宇宙的实体究竟是什么?泰勒斯说是水,阿那克西美尼说是气,赫拉克利特说是火,恩培多克勒说是由水、火、风、土四种元素组合而成,这是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但是这些物质又是如何形成的呢?他的内在规律又是什么呢?巴门尼德说是“一”,毕达格拉斯主义者柏拉图回答说是理念,他认为宇宙的实体是由相对于感观世界的、超验的理念组成的,这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但是不管实体是物质的还是理念的,物质运动的原因又是什么呢?恩培多克勒回答说爱与恨是万物运动的原因,阿那克萨戈拉说是心灵,这两种看法都属于万物有灵论的观点。在这三种原因之上,亚理士多德又添了一个问题,万物运动的目的或说必然趋势又是什么呢?这是目的论的问题。于是根据以上四个问题,就形成了亚理士多德著名的四因说,这四种原因分别被称为质料因、形式因、运动因和目的因。其中,物理学研究的就是运动的质料的本原和原因,即物质世界。而形而上学的研究对象是不包含质料的那种东西,纯粹的形式,它是不动的永恒的。
亚理士多德认为,只有彻底研究了上述的四种原因,才能真正的了解到全部真理。凡是以质料做为实体的哲学家,都只不过是通过感性和经验的观察得出了自身的结论,认为水是实体的依据,就是因为认为万物都能融于水;认为火是实体的依据,就是认为万物都能融于火。这种纯靠感官的证明显然不能让亚理士多德满意。
而他与柏拉图的矛盾,更是贯穿整个西方哲学史,中世纪的唯实论和唯名论之争,就有一部分是源于这对天才的师徒对于***相问题的不同看法。二者都不否认形式对于质料具有统摄作用。亚理士多德和柏拉图最大分歧如下:形式、即理念,它是独立于具体事物之外的一种原型呢?还是存在于具体事物内的原因即本质呢?前者就是柏拉图的看法,后者是亚理士多德的。亚理士多德反对柏拉图的主要理由是,我们提出形式因的这个概念,就是为了要解答物质是如何形成的这个问题,但是柏拉图的理念论不但没有解读这个问题,而且新添了困惑,因为我们总是要先从具体的殊相来认识,再得到一种普遍的概念,比如说,我们先是认识到了蓝色的海、蓝色的天、蓝色的布,然后才认识到了蓝这个普遍的***相概念,在我们的观念上,从来就不可能认识到有***相而没有殊相的东西,所以说,柏拉图的理念原型只不过是一个设定的概念而已,而这个设定的概念依据于具体的殊相,解答不了具体事物的普遍性质和形式的问题。对于理念论的批判,还有可分和最小的悖论,和无限相似的第三者悖论。这里不作过多介绍。
所以亚理士多德认为,一个物质,它首先具备两种要素,一个是质料,一个是其形式或说本质(事物内在的规律)。比如说一个铜制的杯子,他的质料就是铜,他的形式就是这个杯子的制作者脑中的那个模型。再比如说,我们要制造一艘船,除了木头和铁这些质料之外,还需要设计师脑中的船的模型。当这艘船还只是些木头和铁那样的原料时,它只不过具有成为船的潜能,通过设计师的设计,这些材料能够成为一艘船。因此,物体的运动不过就是从潜能到现实的自身的变化罢了,比如说一颗种子变成了树,当它还是一个种子的时候,它有变成树的潜能,在这个变化的过程中,质料本身其实还是不变的,是其形式决定了它的这种变化,种子的本质决定了它可以变成一颗树。运动总是物质的运动,试想纯粹的思想又怎么运动呢?所以说质料是运动的载体,而形式决定了质料运动中的具体形态。形式自身的缺乏导致了种子变化成树的这个过程。所谓缺乏,就是指它本可以具备的东西但目前还不具备,比如说种子目前还不是一颗树,它还不具备树的性质(不是指原本具备的东西失去了的意思,比如说一个人失去了手)。缺乏决定了一个事物变化的趋势和方向。质料的运动(或说演化)就是从它的潜能到现实的过程,而决定这个过程的就是形式(它的本质)。可以说,质料就是潜在的,而形式是现实的,因此,所有的运动都是有其目的的,物体运动的目的就是尽可能的实现它自身,使本该具备的潜能现实化。据此我们可以推定,亚理士多德的实体的概念有三种,质料、形式和形式和实体之间的互动(事实上亚理士多德的实体还有逻辑学上的意义)。这种实体观要比他的前辈们精确、系统了许多。
以上是所有运动的根本属性,它述说的是主体到主体间的变化(还有其他的三种变化在亚理士多德看来是非运动的:非主体到非主体的变化,不可能;非主体到主体的变化,生成;主体到非主体的变化,消灭),其中运动还可以分为具体的三个种类。质的运动,如水变成气;量的运动,如一个小孩长成一个成人;位移的运动,即一个物体从一个点到另一个点的位置的变化(我一直不明白这种位移的运动怎么用质料和形式的方法来解释)。
亚理士多德特别的讨论了位移运动。亚理士多德认为,物体的运动的动力肯定不是来源于自身,而是受到了外物的推动。在最初各种物体和元素都各归齐类,分别占据着自己的自然的位置,可是随着第一个被推动的物体开始运动,整个宇宙的物体的循环运动就开始了,就好像多米诺骨牌一样。比如说,A是第一个被推动的物体,它离开了原本自己占据的A的位置而推动了B,随后A就占据了B的位置,而B被A推动后又推动了C,随即B就占据了C的位置,于是就依此规律长此以往。但是这里还有两个问题,1第一个被推动者是被谁推动的。2 这种推动与被推动的过程是不是无穷传传递的。第一个问题需留代亚理士多德的神学部分去解答,我们现在先来回答第二个问题。在亚理士多德看来,整个宇宙应该是一个圆环形状的,因此这种动与被动的过程不是无限传递的,而是循环往复的,也就是说,第一个被动者A的位置,将被最后一个被推动者Z所占据。这样,我们就可以依此推出一个结论,宇宙之中没有虚空的存在,宇宙之中的任何场所都是被物质给充满的,这种否认真空的假设后来成为科学前进的桎梏。并且,这种圆周运动是平面运动,它本能的按照自身的本性而自然的做匀速运动,它不偏离自己运动的方向,即是说它不作上下的运动,事实上宇宙中也没有上下之分,那只不过是人类主观的硬性划分而已。
这种圆周的运动是完美的,但这种运动不存在于我们的地球之上,而是在外太空之中的天体运动的形式。我们地球上的运动则是直线运动。我们的地球和天界相比处于较低的位置。
现在我们就可以讨论亚理士多德的三界的理论,根据形式和质料比例的不同,我们可以把具体的实体分成三个层次。如果一个物体的形式越多质料越少,那么它的层次就越高,也就是说这个物体实现的潜能越多、或说更加的现实。最低一层的实体就是我们的地球,也称作地界,地界是由四种元素组成的,水、气、火、土,他们做直线的运动,这一界的物体运动是可朽的运动实体;更高一层是实体就是我们刚才提到过的地球之外的天体的圆周运动,那是天界。充满天界的物质是一种名叫以太的第五元素,它均匀的分布在整个天界之中,天界的物体是不朽的运动实体。不管地界还是天界,都是我们可感的世界。而更高一级的,是不可感的,这个最高级的世界中没有质料,只有形式,纯粹的形式,也就是说它是完全现实化的,没有质料它也就不能运动,这一类的实体是不朽的不动的实体。这个实体就是神。这才是真正的最高级的哲学家们的研究领域,也因此,亚理士多德的研究自然而然的就从物理学(自然哲学)过渡到了神学(形而上学)。
亚理士多德的形而上学
亚理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和他的逻辑学的一些理论是分不开的,他通过对日常的主谓用语尤其是对连词“是”的分析,运用逻辑的方法推出了实体的概念,这无疑是亚理士多德的首创,而且这种分析的方法主宰了西方哲学两千年之久,可谓影响深远。所以在介绍亚理士多德的形而上学时,是不能不先对他的逻辑学加以理解的。
我们日常用语中经常说的主谓句式是:A是B(海是蓝的)。这一句式由三个要素组成。主词A,谓词B,和连词“是”(古希腊文中的是和存在为同一词)。谓词B的作用就是对A加以解释和说明,换句话说,是对主词A的限定。因而亚理士多德说,当有一种东西,它只能作为主词,不能作为谓词时,它就是实体,而谓词就是这个主词(实体)的属性。据此,亚理士多德得出了他著名的十大范畴,它们分别是:实体、数量、性质、关系、位置、时间、姿势、状态、活动和受动。其中,只有实体可以作为一个主词,而其他的九个范畴都充当谓词,它们要不依存于实体,要不然就是对实体的表述。只有实体是独立存在的,它不依附于或表述任何其他的东西,它就是它自己,即“这一个”,实体就是这个个体。
一般,只有指代个体的名词才是最原初的实体,比如说个别的人、个别的狗,他们必然只能充当主词。一般来讲,这种个别主词的谓词都要依附于它,既是说主词不存在时它的谓词也随之不存在,比如说个别的属性依存于个别的个体。还有一些词,它们只表述主词,而不依附主词,它们自身既能充当主词,也能充当谓词。如人和动物,我们说苏格拉底是人,但人这个普遍概念却不因为苏格拉底的死掉而消失,但人却表述了苏格拉底的一种性质。且,我们可以说人是动物,也可以说有理性的动物是人。人在这两句话里既充当了主词,又充当了谓词。人,是个别的人的***相,即普遍概念,个体的人包含在“人”之中,人是一个属概念;而人又包含在动物之中,因此动物是一个种概念。种和属,亚理士多德称之为第二实体,它们区别于单纯的个体的那些实体,即第一实体。第一实体是单纯的、个别的,它们只充当主词;第二实体是普遍的、形式的,它们既能充当主词,也能充当谓词。第一实体是最接近于原初实体的实体,然后属实体次之,种实体再次之。
在古希腊的语法中,一个不包含谓词的“A是”,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这个句子表示主词A自身。这种语法十分有助于亚理士多德区分实体和属性两类的范畴。“A是”中的“A”,由于没有谓词对它加以表述,因此我们要称呼A,要不然说它是“是者”,要不然干脆说“这一个”来表示它。从这个角度看,“这一个”显然指的是一个质料个体,即一个单个的物体。质料看起来似乎是最原初的实体。
但是这里还有一个问题,我们通常说的“A是B”这句话,一般来讲有两种含义。一个就是上面所说的含义,谓词表述主词,这是一种判断句,比如说人是动物、海是蓝的,这种句式主谓是不能颠倒的,如果说动物是人、蓝的是海,那么我们就无疑犯了很大的错误,这种句式是判断句式;但是再另一种句式上,即在定义句式上,主谓词是可以颠倒用的,比如说人是有理性的动物,我们也可以倒过来说有理性的动物是人。在这种定义句式中,连词“是”的含义不在像是判断式中那样――表式一个包含于另一个的关系――而是表示两者等同的关系,而等同的两者的位置当然是可以调换的。亚理士多德说,定义的方法就是种加属差,它描述的是一个实体的本质或形式,这种本质或形式是这个实体所以是它自己的原因,也就是说它“是其所是”,所以二者的关系是等同的。从定义式的角度来看,形式或本质,又最应该是最原初的那种实体。
那么,真正的实体到底是判断式运用方法中的那个“质料的个体”,还应该是实体的本质即形式呢(形式和理念在古希腊是同一个词eidos)?“这一个”单单表示的事物的存在,而“所以是的是”表示的是事物的本质。因此这其中就包含了究竟实体是个体的还是普遍的、是存在还是本质的两个矛盾。亚理士多德哲学中的这个矛盾影响深远,后世西方哲学的存在主义与本质主义之争、实在论与唯名论之争,都与这个矛盾有关。亚理士多德当然也认识到了这个矛盾,他解释说“个体只不过是自身的实体,是其所是则被认为是个体的实体”,他还说“那些就自身而言的事物和是其所是必然是同一的”,他似乎是在说,本质是可以个体化的,二者不能分割,否则“宇宙万物都将混同为一了”。可是显然这个解释不能说服人。因为本质要通过定义的方法表现出来,而种加属差的定义方法又必然要包含普遍的概念,没有种和属,我们也认识不了“这一个”。到了19世纪,哲学上开始了数理哲学的研究方向,佛雷格就希望通过借助符合来取代“是”这种含糊的用法。
以上只是关于“所以是的是”的含混的一种看法,这种看法可参见北大赵敦华的西哲教材,这也是一种很独特的分析角度,而且比较容易理解,因此我多做了介绍。实质上,关于亚理士多德的“所以是的是”、或“是其所是”的概念在传统意义理解上的含混之处是:“所以是的是”是表达一种普遍的、各种个体都包含的形式呢?还是指那种最完善、最现实、最神圣的实体――神呢?亚理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对形而上学的定义有时是前者意义多些,有时是后者意义多些。前者是亚理士多德自身的观点的成分多些,后者是柏拉图的成分多些。事实上,从巴门尼德的“一”、柏拉图的“相”,就已经蕴涵了这种含糊。一和相,都既有普遍规律的意味,又有神圣性和完善性的概念。因此,后世哲学家们对亚理士多德的形而上学究竟是研究最完美的实体、不动的始动者神的,还是研究“所以是的是”那种最普遍的“是”的,众说纷纭。如果对此问题感兴趣的话可以参看人民出版社的《希腊哲学史》第三卷。
最后我再来讨论亚理士多德学说中的神的意义。在自然哲学中已经说过,物体做位移运动时,必然有第一个被推动者,既然是第一个运动的物体,那么它又是被谁推动的呢?很显然我们能得出一个答案,它是被一个不动的始动者所推动的,这个不动的始动者就是神。神中没有质料,它是纯粹的形式或思想的东西,它已经完全现实化,它本身就是本质。神是至善的,它的至善感动了宇宙万物,宇宙万物由于向往神的善而开始运动,神的善就是万物运动的本源。因此,神是与罪恶的诞生无关的,宇宙的运动也是有目的的,这种目的就是对神的向往和追求,善是万物所追求的目的,至善是行为的最后目的。亚理士多德的宇宙观是乐观的。
亚理士多德的神不是基督教中的人格化的神,甚至也不属于万物有灵论的自然神。神在亚理士多德那里其实就是形而上学的最终极思辩本身,因此哲学家们思考哲学,实际上就是对神的礼拜。但是当然你也不要指望神能关注人类的疾苦。长久以来,形而上学被称为哲学上的王冠,其根源就在于它的神圣性。
结语
亚理士多德的思想犹如一片汪洋大海,许多学者都愿意穷尽一生的精力去研究他。本文只能涉及亚理士多德的自然哲学和形而上学的部分内容,对亚理士多德其他的具有影响力的思想(尤其是政治学思想)没有做更多的介绍。亚理士多德的在西方哲学史上的地位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哲学在他那里才真正的成为了一门学术。他也为哲学奠定了长久以来的至高无上的地位。由于亚理士多德对前人的总结基础上又有开创的精神,他可以成为人们学习哲学的入门之选,同时,一旦我们加入哲学的研究队伍之中,可能就再也摆脱不了亚理士多德的思想框架了。